高频彩超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临床应用

时间:2022-06-25 06:36:10

高频彩超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高频彩超对58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常规腹部各切面扫查,重点观察脐周、右下腹有无肿大淋巴结,其大小、形态、数量、回声及血流分布进行分析。结果58例患儿在腹腔内均可见淋巴结,以脐周及右中下腹多见。结论高频彩超能清晰显示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对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临床治疗和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关键词】高频彩超;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作者单位:450007郑州市中医院超声科腹痛是儿科常见的病症,病因复杂,临床鉴别困难,以往肠系膜淋巴结炎引起的腹痛,往往被忽视或误诊,随着高频彩超的普遍应用,使得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检出率明显提高,为临床诊疗提供客观依据,现对我院58例急性腹痛患儿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对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腹痛的患儿58例,其中男38例,女20例,年龄1.5~13岁,以脐周、右下腹疼痛为主,呈阵发性,有时全腹痛,严重的伴有发热、恶心、呕吐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查体腹部有压痛。

1.2仪器使用PHLLLPS IU22、IE33,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在5~12 m H2。

1.3方法患儿仰卧位,常规检查腹腔脏器,观察腹腔内有无肿物、积液、肠管有无扩张、套叠、阑尾肿大等情况,重点探查脐周及右下腹区域,肠系膜有无肿大淋巴结,胀气干扰时,可适度加压探头,变换切面,以获取清晰的声像图,确认为淋巴结后,观察并记录淋巴结的大小、形态、数目、内部结构及血流情况,测量长径、短经,计算其比值,以长径>10 mm,短经>5 mm,比值>2,视为肿大淋巴结肿大,

2结果

58例患儿,在右中下腹,脐周、左上腹均可探及淋巴结,沿肠系膜走行,部分呈串珠样、团状排列,多发,未见融合,结节大小不等,长径>10 mm,占89%,2,皮、髓质分界尚清。部分肿大淋巴结内回声强弱不均,间有散在分布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显象(CDFI),肿大淋巴结内部及周边均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呈稀疏散在斑点状及多条树枝状分布,阻力指数在0.48~0.64之间。58例患儿中2例为阑尾炎反应性淋巴结肿大,经手术证实。56例经临床治疗后,症状缓解,2周后复查,大部分淋巴结缩小或消失,CDFI示血流信号减少或消失。

3讨论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非特异性炎症,见于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毒可沿血循环到达肠系膜淋巴结引流处,主要侵及末端回肠的一组淋巴结[1],是引起小儿腹痛常见原因之一[2]。故以右下腹痛常见,小肠系膜含丰富的淋巴结,多沿肠系膜血管走行、排列,以回肠末端及回盲部最丰富。小儿淋巴系统发育不成熟,屏障作用差,所以呼吸道、胃肠道细菌、病毒感染常累及肠系膜,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3],因无特征性症状及体征,儿科医生依赖病史、临床表现、血常规检查,诊断相对困难,若治疗不当,病情迁延,可影响小儿日常生活及生长发育。随着高频彩超的临床应用,为临床鉴别肠系膜淋巴结炎及其他类似症状的腹腔疾病,提供有力手段。

在诊断本病的过程中,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急性阑尾炎,右下腹可见盲管状低回声,横切时为强弱相间的环形回声,阑尾炎时肿大淋巴结数量常少于3枚,在发现右下腹肿大淋巴结时,查找有无增粗的阑尾,以免误诊、漏诊。②肠套叠,是小儿外科急症之一,纵切面时,呈“套筒征”或“假肾征,”横切时,为“同心圆征”,患儿阵发性哭闹、血便、呕吐,可及腹部肿块。③肠系膜淋巴结核,亦可表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但其包膜不完整,内回声不均,可有融合,晚期可见液化区及强回声光斑,抗炎治疗无效,合并腹水、肠管粘连等改变。④与恶性淋巴结肿大的鉴别,淋巴结失去正常形态,近似圆形或不规则,常融合成团,L/S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 362.

[2]李灿霞,李丽.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7(4):291-293.

[3]张韬,陈悦.高频超声诊断4",JL肠系膜淋巴结炎及合并症的价值.上海医学影像,2005,14(1):60-62.

[4]李治安.临床超声影像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23.

上一篇:再孕晚期子宫瘢痕的彩超评估对剖宫产的意义 下一篇:显露喉上神经在甲状腺切除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