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哉,大鹏;智哉,庄周

时间:2022-06-25 03:10:11

庄子《逍遥游》一文,以往学生在大学才会学到。现在,该文下放到高中,成了高中语文课本中最难学、最难教的一篇文言文。

《逍遥游》一文,庄子几乎用故事(神话故事、历史传说、人物故事)说理,特别是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充斥其间,全文显得“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鲍鹏山语),加之教参等书上分析文章不能从宏观把握全文思路,总是就片断故事支离破碎地来分析。故而,师生们知道《逍遥游》中一句一段的意思,却不知全文的思路,造成一线的师生总感到庄子在文中“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仿佛是痴人说梦一样。

《逍遥游》一文,庄子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又是怎样说理的呢?本文试从思路和主旨两大方面重新解读《逍遥游》。

要解读庄子在文中的玄机,笔者认为,关键要具备两个能力:一要“点”准全篇的“穴位”,大鹏鸟这一意象,就是该文的穴位;二要知道该文用衬托等表现手法。

文章一、二自然段到底在写什么?对,就是写了一只大鹏鸟!写了怎样一只大鹏鸟?写了就差那么一点点就可以进入逍遥境界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神奇的大鹏鸟,但是,很可惜,她还是差那么一点点!她没有进入逍遥境界!

庄子为什么要着力写大鹏鸟?那是因为逍遥的绝对自由境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通过大鹏鸟这一意象,逍遥的境界我们大致可以感知到了,这是典型的“化无形为有形”的表现手法。同时,后边段落中的“宋荣子”“列子”等人大致能达到怎样的境界,我们也可以感知到了,这是典型的物、人互喻,互衬手法。

庄子又是怎样写大鹏鸟的呢?开篇便点出该“神鸟”是从何物点化而来的,极写其大;引《齐谐》,极写其迁徙的壮观,其与天地的融为一体;类比水载舟,极写托举其大风(有所“待”的东西),用“蜩”“学鸠”反衬其超凡脱俗,非一般小动物所能理解、感知!――“之二虫又何知!”

文章在下一自然段用了正衬、反衬手法来写此“奇鸟”。“朝菌”“蟪蛄”反衬“冥灵”“大椿”“彭祖”所达到的“大知”“大年”境界;“朝菌”“蟪蛄”“斥鸟”也是用来反衬“大鹏鸟”,而“冥灵”“大椿”“彭祖”又用来正衬“大鹏”是达到“大知”“大年”境界的神鸟!

这样,“大知”“大年”的“鹏”非一般动物所能匹及。这样的神鸟是否达到逍遥境界了呢?没有。她要有外部条件,但却没有“负大翼”之风,因而寸步难行!连这神鸟都没有达到逍遥境界,那么世上万事万物就很难达到逍遥境界了。

动物是这样,人又有何不同!在庄子看来,“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耐)征一国者”,这些被名缰利锁束缚的人与“蜩”“学鸠”“朝菌”“蟪蛄”“斥鸪”这些可怜的小动物没什么两样,“宋荣子”“列子”也只能达到“鹏”的境界。要达到逍遥的境界还须再进一步――“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样,水到渠成地引出并论证了中心论点――“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随后,庄子用了四个人物对话故事进一步论证了此观点:尧和许由的对话故事,即尧打算把天下传给许由,而许由坚决不答应,用许由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名”的道理;肩吾和连叔的对话故事,肩吾认为接舆的言论是一派胡言,而连叔却极其赞佩接舆,用接舆的事例论证“神人无功”的道理;惠子和庄子的两次对话故事,惠子认为大葫芦、大樗树大而无当,大而无用,而庄子却认为惠子有眼不识货,用大葫芦、大樗树作喻,论证“至人无己”的道理。综上所述,《逍遥游》全文的思路可表解如下:

下面谈谈《逍遥游》的主旨。

把握了该文的思路,该文的主旨也易把握了。该文的主旨集中体现了道家所主张的“道”,即天地万物(主要是人)的本质及其自然规律,这就是逍遥境界――“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实际上,文章的中心论点“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恰恰是人要进入这一境界的做法或表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是互文,庄子的意思是进入逍遥境界的人是“无己、无功、无名”的,或者说,只有不为自己追求功名的人才能进入逍遥境界。

人生在世,就要自由自在地活着,不能有所“待”(依赖、束缚)。而一心为己功名利禄的人,不管他有多么高尚的品德,多么高超的才能,他们总是有所“待”的,最多只能成为大鹏鸟式的角色,身心永远也不会达到自由自在的逍遥境界。自由自在地生活,无所“待”地生活,这才是人生的本质,人生在世的规律。“待”的东西是身外之物,是反人生自然规律的东西,而无己、无功、无名才能让人“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

老聃《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周在《逍遥游》也借大鹏鸟告诉我们:“人法地(大鹏鸟),地(大鹏鸟)法天(六气),天(六气)法道,道法自然。”

儒、道、佛三家皆是因不满意现实社会,欲改变现状而形成的学说:儒家主要关注的是社会,主张积极有为,主张人们要用一颗进取之心去改造社会;道家主要关注的是生命,主张无为而治,主张人们要有一颗顺应自然之心来延年益寿;外来的佛家主张人要有一颗慈悲之心,去普渡众生。

“无己、无功、无名”,恰恰是大智者庄周、洞察人生本质的庄周,在乱世中为一个个为己、为功、为名而死于非命的鲜活生命的泣血呐喊,这一声呐喊响彻了中国近三千年的时空,后人听之,岂不警醒?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泗洪中学)

上一篇:新课标下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数学的能力 下一篇:美丽邂逅 灵性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