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介寿、黎磊石:杰出的兄弟院士

时间:2022-06-25 12:40:39

黎介寿、黎磊石是同胞兄弟。哥哥黎介寿1924年生,是中国肠外瘘治疗的鼻祖、亚洲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弟弟黎磊石1926年生,是中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者、创始人,两人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这对兄弟院士多次获得高等级科技成果奖。

热血青年意外拿起手术刀

在医学界声名赫赫的黎鳌(已故)、黎介寿、黎磊石院士三兄弟出生于湖南浏阳一个普通家庭。读完高中,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介寿、磊石两兄弟认为,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只有造出了自己的飞机、大炮,才不会受外人的欺负。于是,坚定了报考工学院的想法。

1942年,黎介寿、黎磊石分别考取了机械化学校和航空测绘学校。然而,这两所学校均在千里之外的重庆,上百元的路费从何而来?无奈,只能放弃。

此时,哥儿俩收到了从上海医学院毕业后,分到江西中医学院当教师的哥哥黎鳌的来信。建议他们来他任教的江西中医学院。

兄弟俩来到了南昌,当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生之后,他们双双考进了中医学院。兄弟俩起初对学医不感兴趣,加上低年级的课十分枯燥。上起课来总是心猿意马,直到大学三年级,进入临床教学后,才渐渐体会到医学的博大精深,对医学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转变。

1948年,黎介寿和黎磊石以优异的成绩从江西中医学院毕业,并双双成为南京中央医院的实习生。

兄弟联手诊治疑难病患者

黎介寿与黎磊石虽然相差两岁,但从幼稚园、小学、初中、大学一路读来,两人形影不离。特别是从上初中以后,两人就开始同桌读书,睡觉也是上下铺,虽然性格迥异,却心灵相通。大学时代他们一起参加话剧演出,黎磊石在台前担当主角,黎介寿则在幕后制作道具,两人分工不同,却配合得天衣无缝。

如今,黎氏两兄弟同时担任着南京总医院副院长的职务,在南京中山东路那座解放前的四层建筑中,黎磊石领导的中国人民肾脏病研究所和黎介寿领导的中国人民普通外科研究所对门而居,平分秋色。

大哥黎鳌生前在千里之外的重庆工作,担任第三军医大学的副校长,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所长。他在世的时候,在每次中国工程院院士会议和各种科技大奖的颁奖典礼上,黎氏院士三兄弟经常欢聚一堂。而他们平时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经常就医学领域的问题相互交流,资源共享。

除了在治疗经验和科研成果方面互通有无外,黎氏兄弟在临床医疗中也有过成功的合作。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一位姓谢的年轻女患者被送到南京总医院就医,她得了一种罕见的怪病:经常无缘无故地休克,测不出血压,摸不到脉搏,每次都靠医生的全力抢救才转危为安。

黎磊石通过仔细排查,断定这个女患者体内肯定生成了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影响了她血管的收缩。于是,黎磊石就和助手去测她血液里各种能够影响血管收缩的物质,结果查出了女患者的肾素很高。而她的怪病总是在月经来临前后发作,由此,他推断在这女孩的盆腔或卵巢等附件中,肯定有个肿瘤在分泌这些物质。

可是,黎磊石翻遍了所有的文献资料,也没有找到任何有关这种病症的记载,但他相信自己的推断是正确的。于是,他求肋于本院妇产科的同事,请他们帮忙查查盆腔,妇产科的同事们几乎用上了所有的检查设备,却没有找到任何瘤子的踪迹。

可黎磊石觉得自己的判断推理是正确的。特别是一次查房时,他摸了摸患者的肚子,结果她的怪病又发作了。这更加印证了黎磊石的判断,他觉得患者的盆腔里肯定有肿瘤存在,必须切除才行。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这个病人肯定和妇科疾病无关,更没有任何一名妇科医生愿意站出来做这个手术。看着病人病情不断加重,随时可能死亡,黎磊石找到了普外科的哥哥黎介寿,请求哥哥来帮助自己为病人剖腹检查。

听了弟弟的分析,黎介寿决定“出马”。黎介寿是腹部外科手术的权威,素有“医学艺术家”之称,有哥哥支持,黎磊石就放心了一半。

手术结果,女患者的卵巢里确实有个米粒大的肿瘤。黎磊石的判断得到了验证。这种肾素瘤异位长在卵巢上的病例在此之前闻所未闻,直到今天全世界也仅仅报告了6例。

手术成功3个月后,女患者康复出院。几年后,她给黎老打来报喜电话,说她生了一对双胞胎,并感谢黎老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大于天的良知与责任

2007年2月25日下午,总医院普外科的所有医护人员被集中到会议室。黎介寿手里拿着一块秒表,神情庄重地说:“现在所有人开始憋气试验,不准喘气,否则重来!”

不到两分钟,医护人员一个个都憋得脸红脖子粗……

正当大家疑惑不解时,黎介寿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天上午,一名术后患者一口浓痰咳不出来,堵住了喉咙,由于主治医生第一时间没能赶到处置,导致患者出现生命危险。后来黎介寿批评这位医生时,他还感到挺委屈:自己只不过迟到了两分钟。这件事尽管没有造成严重后果,黎介寿却如鲠在喉。

他对大家说:“一个健康人憋气两分钟都无法忍受,何况是病人呢?两分钟对病人来说,太重要了!你们想过病人的痛苦吗?!”讲到动情处,黎介寿的泪水盈满眼窝。他当即责成那名医生在会上作了检讨。

在总院新门诊大楼内,肾科门诊候诊区的墙壁上,赫然张贴着一个药品“广告”:“请各位病友注意,为保证治疗效果,雷公藤片请用某药厂生产的,如使用其他药厂生产的,一旦发生中毒或无效,本院概不负责。”据介绍,雷公藤是祖国医学唯一经过科学验证的免疫抑制剂,对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等各种免疫性疾病都有效,但黎磊石发现,有一半药厂生产的雷公藤都不合格,甚至竟拿草皮、树根充填。为了对病人负责,80高龄的黎磊石亲自到第一家生产雷公藤的老药厂监督,并将可靠的产品推荐给病人。黎磊石坦然地说:“因为我们的医生从不拿回扣、红包,病人自然就信任我们。”

兄弟院士有一个共同坚守的从医理念:任何对于“红包”和“好处”的非分之想,都会在长久的觊觎中冲淡医生的良知与责任心,降低医术水平。黎介寿曾拒绝过一位国外患者送的金砖,但却接受了一位在他手中起死回生的农村妇女亲手绣的鞋垫,上面是一对燃烧的红烛。他说:“垫上它,会时刻记起病人那份朴实的感情,脚底板就会踏实,在手术台前才站得稳!”

在两位院士眼里,他们在国际国内获得的无数医学科学奖牌,也没有“医德医风建设标兵科室”的奖牌珍贵。

做医生就要爱病人,是兄弟俩一生恪守的从医信条。“第一要有同情心,第二要有责任心,第三要有高超的医术。如果没有同情心,医术再高明也不能算是一个好医生。”

治疗肠瘘患者是一份既脏又累又臭的工作。为掌握第一手资料,黎介寿经常不分昼夜守在病人床边,收集肠液反复与食物匀浆混合后再从瘘管处回填,并收集粪便样本待检。有一次,他为一个复杂肠瘘患者检查,病人肠液粪便外溢,一同查房的医生差点呕吐,护士掩着鼻子递给黎介寿手套和口罩,得到的却是黎介寿劈头盖脸的责问:“你不闻闻这种气味,你就不可能清楚感染的情况;你戴着手套,就不能拉近与病人及家属的距离。”

壮士暮年,雄心不已。年过八旬的黎介寿、黎磊石兄弟院士,更觉时光宝贵。黎介寿说:“有一首歌《向天再借五百年》,我不想再活500年,只要能给我20年,我可以为更多患者服务。”黎磊石74岁那年,被查出恶性肿瘤骨转移,手术前,他反复对医生说:“我对手术无顾虑,如果失败了死在台上也无所谓,但如果活着,一定要让我能做事,哪怕只给我8周也行,这样我可以把研究所的事处理好、交待清楚。”

(责编:辛娅)

上一篇:大器晚成的农民作家 下一篇:忙忙碌碌的名将邱钟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