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教”模式 历练的舞台

时间:2022-06-25 10:03:11

“学中教”模式 历练的舞台

摘要:“学中教”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是一种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激趣、学习、教学三者关系,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真正的体现了新课程中的“以生为本”的理念。

关键词:学中教;怎样;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78-02

“学中教”是一种让学生在原有的构建基础上先学,然后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再确定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在此推向极致。

一、怎样激

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主动行为而不是被动的,这是学中教模式能否发挥其优势的关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而好奇是每个人的本能,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为原始,最为有效的激发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将学生生活中感知的点点滴滴的好奇事物,作为新认知构建的基础,加以合理地引导和启发,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变为探索式的教学,使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在无形中被激发,教学也在潜移默化中走进学生的内心。最终达到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们都知道“一个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如果你在上课伊始就能非常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了。如:八下第四章第一节《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我们不妨首先设置一个这样的教学情境:麦哲伦驾船环球航行,一天,阴云密布,麦哲伦担心在这茫茫大海上迷路,他想知道自己是不是一直向西航行,如果你是麦哲伦,你用怎样的办法解决?学生自然个个想当麦哲伦,于是犹如:听广播看风向啦;看太阳、星星判断方向;打求救电话啊;利用指南针呀等等一个个大胆而又有趣的答案就都从学生的嘴里蹦出来了。再问:那么用什么方法既简单又科学呢?通过这一问自然而然地就引出“指南针”这一教学内容。并且预热了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引导每一位学生打开思维之门,开动脑筋,令其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学中教”模式的一大优势就是解决了教学中“怎样激活”的问题,使教师成为激趣的高手。

二、怎样学

学生学习的激情来自“好奇”,可教科书的有些内容设计并不能很好地激发或维持这种积极的学习心态。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让学生能够享受得到学习的乐趣。那就是我们常说的授学生以“渔(学习方法)”而非“鱼(课本知识)”,让学生在抓“鱼”的过程中感受学习之乐。因此授课伊始,我们就要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学,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当然,在设置时一定要注意“情感”和“认知”这两条主线,“情感”——始终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兴趣、好奇心,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又能给予应有的提示或引导,不至于他们的热情被困难所消磨;“知识”——特别注意知识间的思维联系,将零碎的知识通过思维这条线串成链,织成网,这样学生通过自学构建的认知才更为结实,更有拓展的空间,“导学案”的内容就像摘苹果,让学生跳一跳摘到苹果获得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双重体验,从而使学习的兴趣得以延续。如:八下第四章第一节《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激趣”之后,通过对指南针材料的研究得出磁体的概念磁极的概念磁极间的作用规律地磁场磁化磁场磁感线,紧紧围绕“指南针”的这条线,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将各知识点串在了一起,即使某一知识遗忘,也能通过链条推导出来。至于应在课前学还是课内学,则应因课而异。不管课前还是课内,都应重视在上一课学习末对下一课的引入,通过精练的,身临其境的引入,激起学生对下一课自学内容的“期待”,起到评书中“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效果。

“怎样学”是解决学习效果的关键,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而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始终只有一种,如何达到以“一抵万”的效果?“学中教”让教师摆脱了填鸭式的无效教学,而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根据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而设置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的教学,实实在在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内容的设置来自于学生,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学生的学习也就更加主动,教学也就有了生命力。

三、怎么教

教的重点在课前——导学案的设计,这是贯穿整个教学的灵魂所在,融教于学中。对于新增加的一些基础知识,特别是术语,不存在思维联系,通过“新知速递”直接告知,但要注意传授记忆的方法,如物态变化名称:液化、汽化,就可以结合“美化“来理解记忆,再如风的命名,“西北风”“东风”就可结合“美国人”识记,这种迁移式的记忆方法,能使记忆变得轻松、愉快。对于一些概念、科学量,一定要让学生领会,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如速度是用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那么,为什么速度要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呢?由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这两种特例引入,当物体运动的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时,该如何比较两者运动快慢呢?从而引出“速度”,这样学生对速度这一科学量就会有更清晰的认识。除了在“导学案”中要注重“引”和“连”,“方法”和“思维”的传授,学后生生间的讨论交流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学”,一种“教”。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原有构建、经历、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存在着差异,通过交流、讨论就能碰撞出点点火花,有些火花能将原有的错误链接烧断,有些火花却能将原有的链接焊得更为牢固。在这一过程中,“大网”获得了更多的自信,“小网”也能快速地跟进,大大缩短了两者的差异,也增进了彼此的友情。

“教”的目的是“不教”,“学中教”模式使教师做到该放手时大胆地放手,懂得了“教”的真正作用,知道了“怎样教”。通过充分的“学”来知晓学生哪些知识是他自己能构建的,哪些知识还是有困难的,存在着思维障碍,教师就可以集中精力,或启发,或铺垫,缩小知识的跨度,让每一位学生的思维之足都能跨上更高的阶梯。

“学中教”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三个怎样”的问题,激发兴趣是基础,主动学习是目的,教学方法是关键,使教学的过程和成果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更为重要的是“学中教”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设置了展示的舞台,使每一位学生的智慧都能得以历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对学生思维能力、交流能力的提高都到达前所未有的效果。

上一篇:浅谈与幼儿交往的艺术 下一篇:让学生在英语课前“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