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多义现象下的英语词汇教学

时间:2022-06-25 07:31:48

一词多义现象下的英语词汇教学

【摘要】英语词汇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作为英语词汇的一大重要特征,无疑给英语词汇的教与学带来负担与难度。本文中,笔者通过分析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多层含义关系,试图寻找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以期能够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词义。

【关键词】一词多义 多义联系 词汇教学

词汇语言的基本构成单元,也是句子表达的关键。但是英语词汇存在着一词多义现象,除了介词、冠词以及个别专业词汇外,基本上所有的单词都有多层含义。这种多义现象的存在无疑给英语词汇的教学带来难度。本文中作者通过分析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原因与多层含义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过程,寻找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以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够准确把握词义。

一、 一词多义形成的原因

一词多义是英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生动多彩的英语语言的根源所在。英语中纯粹的单义词很少,绝大多数词汇都是一词多义,即一个词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新事物概念化的需要也不断增长。但是语言经济性原则不允许人们不断地制造新词来表达新义。其次,语言的灵活性也给一词多义创造了条件,所以赋旧词以新义相对于创造新词而言,就成为人们表达新事物的首选且最佳的方法。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英语词汇的含义不断的丰富发展,或横向延伸或纵向扩展。产生一词多义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英国语言学家乌尔曼(S.Ullmann)提出了五种多义词产生原因;张韵裴分别从语言自身内部原因,历史、社会因素、外来语影响以及心理因素等多个方面分析了词义变化的原因;陆国强则 分析了词义变化的七种方式。本文作者经过研究对英语词汇一词多义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四种:

1.语言环境对词义的操纵。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英语词汇的含义是不同的。下面以单词“close”为例分析如下:

(1)Would you mind if I closed the door? (我关上门你不会介意吧?)

(2)The rain has stopped. You can close the umbrella now. (雨已经停了,你现在可以把雨伞收起来了。)

(3)The road was closed to traffic for two days. (这条路封路两天。)

(4)The meeting will close at 5:00 p.m.(会议将在下午5点结束。)

从以上例句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词汇“close”围绕其原始意义“关”发生了词义变化,这就是语言环境对词义的操纵结果。所以在语言的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恰当的词义以便于准确的掌握句意。

2.词的搭配对词义的影响。词的搭配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一些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固定搭配习惯。词语搭配的多样性是语言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历时性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讲,词语搭配也是一种语言环境。因此,若能够掌握该词的固定搭配用法则对英语词汇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以下面句子为例:

(1)He’s always run after younger women. (他就爱追求年轻女子。)

(2)Never trouble trouble till trouble troubles you.(不要自寻烦恼,除非麻烦来找你。)

(3)We run out of fuel. (我们把燃料用光了。)

(4)Ok, let’s run with Jan’s suggestion. (好,怎么就按简的建议做吧。)

以上例子说明不同的词义搭配具有不同的含义。掌握词的搭配对掌握一词多义有很重要的作用。

3.人的思维和认知因素。在词义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人的思维和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认知语言学就强调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的结果,不能单纯的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符号,而是以最少量的符号传递最大量的信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能力决定了词义的多样性。同一词汇多层含义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词多义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这是一词多义产生的内在认知基础和规律。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寅则认为词的本义是一个词汇所具有的原义,而喻义往往是从本义派生出来的,是人类认知时跨概念域映合(mapping)的结果。本文作者以“hand”一词为例,分析如下:

(1)Put your hand up if you know the answer.(如果你们知道答案,就请举手。)

(2)The hour hand on that clock doesn’t work.(那个钟表上的时针坏了。)

(3)She handed the letter to me. (她将信件交给了我。)

(4)He writes a good hand。(他的书法很好。)

通过以上例子对hand一词语义扩展的呈现,可以看出“hand” 一词的原始意义为手( part of the human arm beyond the wrist),指的是身体部位,见例1。例2、3、4中为hand一词的引申义。

4.社会原因和历史因素。语言是社会现象,也是历史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英语词汇也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改变了它的语义因素,发生了能被人接受的表意变化,称为词义的“历时性变化”。另外,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长期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融入了各自的区域特色,这就使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含义。这样一词多义现象就很容易产生。如下面例子中划线部分的语义变化:

(1)They put a microphone on my lapel and began the countdown.

他们在我西装翻领上装了一个小麦克风,并开始拍摄的倒计时。

(2)That would lead to a countdown in Cambodia.

这将导致柬埔寨进一步的动乱!

例1中划线部分“countdown”原意是指“核弹爆炸、导弹爆炸前的倒数计时”。现此词常用来表示“十分危急的状况”或“行将摊牌的局面”,如例2。

(3)He predicted the fallout from Watergate would hit both parties.

他预测到了水门事件的不良后果会对两党形成打击。

(4)Can you live with the potential negative fallout or consequences?

你能忍受这潜在的负面影响或后果吗?

例3、4中划线词汇“fallout”,原为核物理术语,意为“放射性尘埃”,现用于日常生活一般场合,表示“影响,后果”,尤指不良后果。

二、 多层含义间的联系

一个词汇包含有多层含义,而这些含义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这是一词多义产生的内在认知基础和规律。知名语言学家Ronald W. Langacker认为:多义词的多种意义之间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而是通过特定的语义引申机制从典型发展而成的,各个值之间的每一种联系都是有理据的。一个词汇最初具有的意义,常被称作原义或本义(primary meaning或original meaning),也是该词使用最基本的意义,一般使用也较频繁。而其他意义都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派生而逐步产生的派生义(derivational meaning),即引申义或喻义。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寅认为词的喻义往往是从本义派生出来的,词的本义与喻义之间主要的语义联系是隐喻的,是人类认知时跨域映合(mapping)的结果,这也是由人类隐喻性的思维特征所决定的。除此以外,转喻也是语义构建的基本模型,也就是基于相关性的同域映射。因此,一个词汇多层含义的产生是基于本义,通过派生产生的引申义或喻义。例如英语词汇table,其原义为“桌子”,派生为游戏台,手术台,图表,目录等意思。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各个义项之间是通过桌子的“桌面、板面”这个特征逐一衍生出来的,这也使得table基于其本义将各义项逐一连在一起。又如词汇ill的原义为“邪恶的”,通过派生产生了“恶意的,敌意的”意思。进而引申为“不吉利的,不祥的”,“有病的,不健康的”等含义。再如词汇pain原义为“惩罚”,其派生意义为疼痛,痛苦,令人厌烦的人或事等意思。因此,一个词汇的众多义项大多是围绕其最基本的中心义项,即本义,通过隐喻或转喻的方式产生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词多义的产生既可以是围绕该词汇本义辐射产生的各个义项,也可以是由本义派生出引申义,进而由该引申义再进行连锁递进式的派生所产生的众多义项。例如,词汇head原义为“头(人的身体组成部分)”,其它各项义项如“上端;头脑;首脑;首长”均围绕原义“头”产生。又如词汇eye 的原义为“眼睛(人的身体组成部分)”,基于此义派生出词义“眼力,视力”,而“观察,观看”的含义又是在“眼力,视力”的词义基础上产生的。当然。这两种词义的产生过程并不是独立区分并存在的,有时也会交叉进行。

三、 一词多义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综上所述,一词多义是英语词汇的普遍特征。英语教学过程中词汇的学习必不可少且对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起着支撑作用。因此掌握一词多义的产生原因与过程,以及多层词义间的联系对英语词汇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针对一词多义的普遍规律,启发学生思维联想,帮助学生提高认知,以期寻找到合适的词汇学习策略。同时,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还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词汇原义并强调掌握词汇基本意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除此以外,语境对语义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不同的语境或者与该词汇的不同搭配都会影响该词汇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来分析语境,或掌握不同的词汇搭配用法对英语词汇学习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总之,英语词汇的教与学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以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Langacker,R.W.Concept,Image and Symbol: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0.

[2]Ullmann,S.Semantics.Oxford:Blackwell.1962.

[3]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趣味导入,信手捏来 下一篇:试论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