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错误信念认知与情绪理解发展及教育对策

时间:2022-06-25 06:11:06

孤儿错误信念认知与情绪理解发展及教育对策

摘要:研究用2个心理理论范式测量错误信念认知和情绪理解能力,比较33名孤儿和33名非孤儿的表现,并分析了错误信念认知和情绪理解的关系。结果显示:(1)孤儿错误信念认知水平发展趋势与非孤儿一致,但孤儿的错误信念认知能力发展显著低于非孤儿;(2)孤儿的情绪理解发展趋势和水平与非孤儿基本一致;(3)儿童(包括孤儿)错误信念认知和情绪理解在3-5岁期间发生明显变化,大多数儿童在5岁时已基本具备错误信念认知和情绪理解的能力,4岁是儿童错误信念认知和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重要年龄;(4)儿童错误信念认知与情绪理解关系密切。

关键词:孤儿 错误信念认知 情绪理解 年龄发展

分类号:B844.1

1 问题提出

孤儿是指丧父或父母双亡的儿童(本研究仅限于失去父母的儿童)。据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和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表的《我国孤儿的现状与面临的困境》统计:我国18周岁以下父母双亡以及事实上无人抚养的未成年人共计57.3万人,孤儿在我国已达相当的数量。作为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孤儿比一般儿童较早地经历了丧失至亲、家庭变故的巨大心灵创伤,缺少父母的关爱,对身心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孤儿这一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理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心理理论(Theory of rnjnd)指个体所具有的将自身和他人行为归因为心理状态的能力,是通过考虑他人的思维与感受来解释和预测其行为的能力。情绪理解指个体对所面临的情绪线索和情境信息进行解释的能力,主要包括对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以及对各种引绪的情境的认识和解释两方面的内容。情绪理解为人际交往和沟通提供基础,是反映个体发展和社会适应的重要指标。

以往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在“错误信念”及其各种变式的实验范式下进行的。因而错误信念任务便成为测量儿童心理理论的经典任务,研究者通常以儿童通过错误信念任务作为他们获得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心理理论还包括对自身或他人的信念、意图、愿望和情绪等心理状态的认识或理解,并借助于这种认识或理解来解释和预测他人心理和行为的一种能力。近年来,研究者更关注儿童对情绪的理解和对愿望、信念的理解,有人认为它们是心理理论能力中的社会知觉成分;情绪理解是心理理论的一种研究范式,当儿童能理解情绪是基于信念产生的,那就表明他们真正理解了情绪的心理内涵。还有研究认为,与心理理论相同,情绪理解也是儿童早期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并由此得出结论:幼儿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的关系密切,即使在控制语言和年龄影响后,仍然总体相关显著。

从本质上讲,孤儿与非孤儿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差异就在于监护人的不同。孤儿亲情的缺失与监护人的变更,注定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然而,他们的心理发展现状究竟如何?社会认知水平如何?他们的错误信念认知与情绪理解能力发展水平与非孤儿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将是本研究所要探讨的问题。

2 方法

2.1 被试

选取哈尔滨市福利院35名3-5岁智力正常的孤儿为被试,经过确认有效被试33人。将被试分为3岁组、4岁组和5岁组(其中,3、4岁组均为男5人,女6人;5岁组男6人,女5人),三组各11人。同时,从哈尔滨市某所幼儿园中随机抽取相匹配的非孤儿33人作为对照组(其年龄、性别、人数与孤儿组相同)。

2.2 研究工具

2.2.1 错误信念任务

(1)意外地点任务

本研究所选取的材料是经Baron-Cohen,Leslie和Frith等人改编的意外地点任务故事。该任务考查儿童是否掌握有关某物地点改变的信息,而第三者缺乏这种信息,让儿童预测第三者会在改变前还是改变后的地点寻找该物。故事情节:有两个小朋友,一个叫小红,另一个叫小白。小红有一个篮子,小白有一个盒子,小红把一个小球放进篮子里后出去散步。小白看见小红走远了,把小球从篮子里拿出来放进了自己的盒子里。小红散步回来后,想玩小球,她应该先去哪里找小球呢?

记忆控制问题:“小红出去散步之前,把小球放在哪里?”事实检测问题:“小球现在实际上在哪里?”行为预测问题:“小红首先会到哪里去找小球呢?”想法问题:“她认为小球在哪里?”评分标准:被试只有正确回答前面两个控制问题,才能进行后两个心理理论问题。记忆控制问题的答案是“篮子”,事实检测问题的正确答案是“盒子”;行为预测问题和想法问题的正确答案是“篮子”,答对得1分,否则0分。该任务的最终得分为0-2分。以上实验材料使用了篮子、盒子与小球等道具。

(2)意外内容任务

本研究所选取的材料是经Perner,Leekam和Wimmer改编的意外内容任务故事:欺骗外表任务。该任务考查了错误信念(他人心理认知)和表征变化(对自己心理的认知)。先向被试呈现一个封闭的牙膏盒,打开牙膏盒后,里面放的是铅笔,再盖好牙膏盒并提问。

检测问题:“现在你认为里面放的是什么?”表征转换问题:“在打开牙膏盒子之前,你认为盒子里面放的是什么?”错误信念问题:“如果别的小朋友从来没有打开过这个盒子,给他看这个盖着的盒子,他会认为里面放的是什么?”评分标准:检测问题的正确答案是“铅笔”。只有检测问题回答正确了,才能对表征转换问题和错误信念问题计分。表征转换和错误信念问题的正确答案是“牙膏”,答对得1分,否则得0分。此项任务的最终得分为0-2分。以上实验材料使用了牙膏盒与铅笔等道具。错误信念任务的最终得分为0-4分。

2.2.2 情绪理解任务

(1)表情识别

给被试随机呈现4种表情:高兴、伤心、生气、害怕的表情,并让被试做出判断,以检验其对表情的辨识。

记分方法:通过一项记1分,未通过记0分。此项任务的最终得分为0-4分。以上材料使用了表情图片。

(2)原因理解

主试说:“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讲一个明明和红红兄妹俩儿的故事,你要认真听,听完以后,老师会有问题要问你。”主试配合连环画给被试讲:“这是明明,明明最喜欢喝的饮料就是雪碧。明明放学回家后,倒了一杯自己最喜欢喝的雪碧(主试边说边往杯子里倒雪碧)。明明刚准备喝的时候,妈妈在厨房里喊明明,让他过去,明明就去厨房了。过了一会儿,明明的妹妹红红进来了,看到桌上有一杯饮料,就端起杯子把饮料喝了。然后,她在空杯子里倒上了明明最不喜欢喝的矿泉水,就出去了。”主试开始提问,如果被试不能回答,主试可提供括号内的备选答案。正确答案为划线部分。

记忆检测问题:明明去厨房前,杯子里放的是什么饮料?(雪碧,还是矿泉水?)事实检测问题:杯子里现在放的是什么饮料?(雪碧,还是矿泉水?)

上述两个问题的前提是保证被试对杯子的原来位置和现在问题有正确记忆。只有儿童完全正确回答了以上问题,我们才可以认为儿童完全理解了故事,否则就要重新给儿童讲故事,直到被试完全理解了故事情

节,再询问下面的问题。

信念问题:明明回来以后,他会以为杯子里装的是什么?(雪碧,还是矿泉水?)信念情绪理解:他端起杯子喝里面的饮料之前,心情怎么样?(高兴还是不高兴?)愿望问题:明明从厨房回来是不是想喝雪碧的?(是,还是不是?)愿望情绪理解:喝了以后呢?(高兴还是不高兴?)记分方法:通过记1分,未通过记0分。该项任务的最终得分为0-4分。

以上实验材料使用了连环画册、杯子、雪碧和矿泉水等道具。情绪理解任务的最终得分为0-8分。

3 结果

3.1 孤儿与非孤儿错误信念认知和情绪理解发展比较

3.1.1 孤儿与非孤儿错误信念认知发展状况

对3、4、5岁组孤儿与非孤儿各33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孤儿和非孤儿组的错误信念任务的得分均随年龄而增长,其错误信念认知的发展趋势一致,结果见表1。

3.1.2 孤儿与非孤儿错误信念认知发展比较

对儿童错误信念任务的组别(孤儿与非孤儿)、性别、年龄三因素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得出,在错误信念任务中,组别效应显著,即孤儿的错误信念发展水平显著低于非孤儿(p=0.003)。年龄的主效应显著,事后检验显示,3岁儿童与4岁、5岁儿童之间的差异显著(p=0.000,p=0.000),这说明3岁儿童错误信念认知水平明显偏低,到4岁时则发生较大飞跃;但4岁与5岁儿童之间的错误信念认知水平差异并不显著(p=0.304),表明3-5岁的儿童错误信念认知水平发展中,4岁是儿童错误信念认知发展的重要年龄。孤儿与非孤儿错误信念认知年龄发展状况,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儿童错误信念认知的发展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但孤儿的错误信念认知发展均低于非孤儿。

3.1.3 孤儿与非孤儿情绪理解发展状况

对3、4、5岁组孤儿与非孤儿各33名进行情绪理解水平测试,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孤儿组在4岁时情绪理解得分最高;而非孤儿组情绪理解得分随年龄的增加而提高,两组儿童的情绪理解发展趋势存在差异,需要对其进一步分析。

3.1.4 孤儿与非孤儿情绪理解发展比较

对儿童情绪理解任务的组别(孤儿与非孤儿)、性别、年龄三因素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情绪理解得分在孤儿与非孤儿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存在性别与年龄的交互作用,进一步对其进行简单效应分析。

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年龄因素在女童中对情绪理解的影响效应显著(F=14.29,p=0.000),而在男童中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并不明显(F=1.20,p=0.307)。事后比较发现,3岁女生的情绪理解任务得分显著低于4岁组和5岁组(p

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情绪理解任务上性别与年龄产生交互作用,男童与女童的情绪理解能力随年龄发展趋势不完全相同。

3.2 孤儿与非孤儿错误信念认知和情绪理解相关情况

3.2.1 孤儿错误信念认知和情绪理解相关情况

对孤儿错误信念认知和情绪理解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孤儿的意外地点与原因理解、原因理解与错误信念、错误信念与情绪理解之间相关显著。

3.2.2 儿童错误信念认知和情绪理解偏相关

在控制被试分组后,对儿童错误信念认知和情绪理解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见表6。

表6显示,控制了被试的分组情况之后,情绪理解和错误信念认知仍然存在显著相关。同时,除变量内部的相关以外,错误信念认知总分和情绪理解中的原因理解任务显著相关。另外,情绪理解中的原因理解任务和错误信念中的意外地点任务显著相关。

4 讨论与建议

4.1 孤儿错误信念认知发展特点分析与教育

4.1.1 孤儿与非孤儿错误信念认知发展比较

孤儿与非孤儿的错误信念认知发展趋势呈一致性,但孤儿均低于非孤儿的发展水平,根本原因在于孤儿属于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同非孤儿相比,由于特殊的生活背景和成长经历,孤儿从小就缺少亲情关爱。父母早亡,无疑造成了孤儿早期教育环境的缺失,使他们无法接受正常的早期教育,社会认知能力发展滞后。孤儿往往存在理解、预测人的信念、需要、愿望、意图、情绪等能力的低下。在社会交往中,孤儿一般比较敏感,往往对老师和同伴存在戒备或敌意,但其内心深处又渴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关爱和信任。鉴于此,社会和福利机构要担负起孤儿的“养、治、教”责任。在这方面,俄罗斯政府提出的道德关怀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其关怀教育模式目标包括:首先,激发孤儿的心灵、情感、意识,使其成为“新儿童”——有知识教养,精神丰富,爱国的公民;其次,确保学习的个人意义,使孤儿积极主动、有信心地与人沟通和合作;最后,普及仁慈心的培养(全世界范围的关怀之心)。只有孤儿深切体察到他人的善意、同伴的温暖,他们才会消除疑惧心理,加快其社会化的过程,进而提高错误信念认知水平。

4.1.2 孤儿错误信念认知年龄发展特征

本研究表明,孤儿在意外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中的错误信念认知能力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3岁组与4岁组、5岁组的孤儿有显著性差异,4岁组与5岁组孤儿则没有显著性差异。本调查对非孤儿的研究结果也符合这一发展趋势。这说明,儿童在4岁以后分析第三方的错误观念能力得到较快发展,与5岁组没有显著差异。4岁儿童错误信念认知能力突然提高,正说明4-5岁是儿童错误信念认知发展的快速期,这也符合以往的研究结论。

Wellman认为,3岁儿童处于一种以“信念——愿望”为基础的心理理论阶段,而4岁以后的儿童则处于一种“信念是解释和表征的心理理论”阶段,该阶段的儿童已认识到,个人关于世界的信念是对世界的一种主观解释,这种解释有时会是错误的,从而获得了对错误信念的认知能力。本研究的结果符合上述理论的解释。

4.1.3 孤儿错误信念认知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对孤儿错误信念任务性别差异的检验表明,孤儿在错误信念任务中不具有性别差异。儿童错误信念认知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也有研究认为存在性别差异,且女童优于男童。认为女童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表现略好于男童,主要是因为错误信念任务需要通过语言来测量,女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本研究对象是孤儿,他们缺少正常的沟通与交流,因而在年龄较小时他们的语言性别差异表现不明显,错误信念认知也就未表现出性别差异。

4.2 孤儿情绪理解发展特点分析与教育

4.2.1 孤儿与非孤儿情绪理解发展比较

孤儿与非孤儿的情绪理解能力未表现出差异,发展水平相当。尽管是孤儿,但他们的情绪理解能力发展

较好,说明他们对别人的表情识别、原因理解已达到较高水平。

4.2.2 孤儿情绪理解年龄特征

以上研究表明,孤儿的情绪理解能力与错误信念认知水平一致,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情绪理解在3-5岁阶段得到很大发展,特别是在4岁左右发生重大变化,4岁是情绪理解的重要年龄阶段。这与以往非孤儿的研究是一致的。

同时,相关分析发现,儿童的表情识别和情绪原因理解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不同任务的情绪理解能力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发展上存在关联。故在4岁关键期内加强情绪理解能力的训练,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时机提高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

4.2.3 孤儿情绪理解性别特征

本研究表明,性别与年龄交互作用显著。在3岁阶段,男孩和女孩的情绪理解能力不同,这与常识的观点相符。关于情绪理解的性别差异,以往的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虽然从常识来看,男孩和女孩的情绪理解能力似乎不同,但本研究中性别差异的模式在4-5岁阶段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或许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差异才会逐渐显现出来。

4.3 孤儿错误信念认知和情绪理解相关分析

孤儿错误信念认知与情绪理解相关显著,儿童错误信念认知和情绪理解也存在显著相关。错误信念认知和情绪理解是儿童社会认知的两个重要部分。本研究发现,孤儿与一般儿童的错误信念认知和情绪理解高度相关。研究还深入探讨了错误信念认知的各分任务和情绪理解各分任务的相关情况。结果发现,儿童错误信念任务的各个方面并不是都和情绪理解的各个方面高度相关,而是不同方面相关的情况不同。这表明错误信念认知和情绪理解既有一致之处,又有所不同,二者在发展模式上存在某些差异。

5 结论

(1)孤儿错误信念认知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4岁处于孤儿错误信念认知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且性别差异不显著;这一发展趋势与非孤儿一致。但孤儿错误信念认知能力发展水平要低于非孤儿。

(2)孤儿与非孤儿情绪理解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4岁是儿童情绪理解发展较为重要的年龄阶段。孤儿与非孤儿发展水平相当。儿童性别与年龄交互作用显著。表现为3岁女童情绪理解发展水平明显低于4岁、5岁儿童,而4岁与5岁女童无显著差异。

(3)孤儿错误信念认知与情绪理解能力相关显著。

上一篇:学习动机与教师课堂行为的学生感知对初中聋生... 下一篇: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结构特点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