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的写生

时间:2022-06-25 05:15:38

关山月的写生

关山月(1912~2000年),广东阳江人。早年师从高剑父。1948年后,任广州市艺专教授兼国画科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南文艺学院教授、美术部副主任。1958年后,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兼院长、国画系主任,广东艺术学校校长,广东画院院长、名誉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出版有《关山月画集》、《傅抱石、关山月东北写生集》、《关山月作品选集》等。

提起“写生”一词,现在的人都不陌生,但追究起来,这个词在美术史上从诞生到现在历史并不长。

周积寅先生主编的《中国画论大辞典》“写生”列了两条释义:

⑴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昔人谓画人物是传神,画花鸟是写生,画山水是留影。”中国古代画花鸟特指写生,即写花鸟之生意、生命,所画花鸟乃长着的花与生活着的鸟(与西方画静物不同),“写生”之概念正是从这一事实基础上产生的。

⑵邱振亮《中国美术百科全书·写生》云:“在西方绘画传入中国后,写生的含义逐渐演变为画家观察自然、深入生活、丰富生活感受和积累创作素材的学习环节,或被视为训练造型技能,提高艺术技巧的学习过程。”在中国画论中,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应目会心”、“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传神”、“写真”、“留影”等,按今天“写生”概念理解,都是实际意义上的“写生”,只是不用“写生”一词而已。①

由此可见,“写生”的提法在古法上并不多见。随着19世纪中期西方美术渐渐传入中国,尤其是到了20世纪以后,在“美术革命”的旗帜下,提倡以写实方法改造中国画。“写生”在中国的美术实践与教育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号召画家要“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在这个运动中对“写生”的要求达到顶峰。此时的“写生”才从真正意义上进入学术研究的范畴。

在关山月先生的艺术人生中,“写生”是许多学者甚至是关山月先生本人都一直认为是其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研究关山月艺术不可不谈的核心部分。在通读了《关山月传》②之后,我突然对“写生”,特别是对20世纪的“写生”概念有了一些新的理解。也许在其他艺术家身上并不明显,但我感觉在关山月先生的艺术上却十分融洽。我认为,关山月先生的“写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写实景,更重要的另一部分是写生活。沿着他苦行僧式的“写生”足迹,便可一窥其传奇般的艺术人生。

一、岭南画派“写生”主张的启蒙

关山月在自传中有两句话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不动我便没有画”和“不受大的刺激我便没有画”。20世纪30年代初“岭南画派”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等人的绘画作品及他们提倡的“新国画运动”就是关山月受到的第一次“大刺激”,也正是这次刺激,奠定了关山月“写生”思想的最初和最坚定的基础。

1931年春节,高剑父领导的春睡画院举办了师生画展,关山月一早就去看画展。他一进展厅,就被扑面而来的一幅幅描绘现实生活的作品所深深感染,这些作品新鲜而亲切。这样的画反映的才是真正的生活,这样的画才是真实的艺术!一种强烈的向往与渴望让关山月迫切地想投身高剑父的门下。1935年,关山月真的如愿以偿地进入春睡画院跟随高剑父学画。1938年广州沦陷,关山月千里寻师到澳门,一直到1940年告别恩师回到广州。这整整的5年中,老师高剑父对关山月艺术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强调‘革命’之于艺术的意义、强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强调艺术的大众化价值—高剑父作为本世纪倡导‘新国画运动’的先驱者所具有的精神气质,在关山月的艺术实践中确实留下了深刻的烙印。”③

二、抗战画的一鸣惊人

关山月先生常说他画画是有感而发,唯有感,才有冲动,才有新意。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使得他热血沸腾的正是外敌入侵、屠杀人民的残暴,以及四处逃难人民的凄苦。《从城市撤退》这幅巨作应运而生了。画上的长跋直抒胸臆:“民国27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于倭寇,余从绥江出走,历时四十天,步行近千里,始由广州湾抵港,辗转来澳。当时途中避寇之苦,凡所遇所见所闻所感,无不悲惨绝伦,能侥幸逃亡者似为大幸,但身世飘零,都无归宿,不知何去何从!且其中有老有幼有残疾有怀妊者,狼狈情形不言而喻。幸广东无大严寒,天气尚佳,不致如北方之冰天雪地,若为北方难者,其苦更不可言状。余不敏,愧乏燕许大手笔,举倭寇之祸笔之书,以昭示来兹,毋忘国耻!聊以斯画纪其事,惟恐表现手腕不足,贻笑大雅耳!28年岁阑于古澳,山月并识。”《中山难民》、《渔民之劫》、《三灶岛外所见》、《三个侵略者》、《游击队之家》……到1939年已积累了近百幅作品。终于在1939年的寒假期间在澳门濠光中学展出。澳门报纸出版了特辑,参观画展的人川流不息,好评如潮。澳门展览一结束又在香港展出,各大报纸也争相报道,称关山月是“岭南画界升起的新星”,“有力地控诉了日寇的野蛮行为”,“能激起同胞们的抗战热忱”……这是关山月第一次举办个人画展,他自己也没想到获得如此成功,一鸣惊人。

这些作品中的场景以及人物形象都是关山月这些年来风雨无阻地对景写生而来,他的造型能力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与此同时,作品中营造出来的环境气氛及神韵却都是他对那段生活深刻的领悟以及强烈的情感的抒发。从这些写生而来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对景写生和强烈的生活感悟是他创作作品不可或缺的两个最主要的元素,缺一不可。这批作品正是关山月逃难生活的实录。

满腔热情、血气方刚的关山月展览之后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打算到抗日前线,用自己的画笔直接为抗战服务。可惜刚离开澳门回到广州,画展开幕的第三天,日寇的飞机就轰炸韶关,展览无法继续,关山月的计划也被迫终止。但这并不能阻止关山月对绘画艺术的追求和用艺术服务人民的目标,很快,他就构想出新的计划:行万里路,沿着西南西北的路线,去描绘名山大川,摹写人民生活。

三、初到阳朔,西行巴蜀

1940年,关山月到达万里路的第一站—桂林。由于东部地区相继被日军占领和封锁,许多文人向西南撤退,其中一部分到了重庆,还有一部分留在桂林,因此当时桂林也成为了中国第二个文化中心。很快,关山月在桂林就结识了许多如夏衍、黄新波、欧阳予倩等进步文化人士。在他们的帮助下,关山月很快就筹划了个人的抗战画展,仍然在为积极宣扬抗日努力呐喊。与此同时,在桂林期间,他一下就被漓江美丽的山水迷住了。他早出晚归,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踏遍了桂林山水的各个景点,又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足不出户地创作了一幅32.8cm×2850cm的《漓江百里图》。漓江的山水又一次“刺激”了关山月创作的神经,再一次完成了关山月在山水画创作中的飞跃。

随后关山月从贵州到泸州,顺岷江而下,进入重庆。巴山蜀水自古就是画家的圣地,多少艺术家都在此地创作了传世之作。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下,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成为了战时美术最为活跃的地区,聚集了一批文艺界著名人士。1941年关山月在重庆开抗战画展,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友人,特别是与赵望云的结交,对关山月来说是一个新的转折点。此后在赵望云的帮助下,关山月在成都举办了个人展览。吴作人、叶浅予、庞薰琹、刘开渠等一大批同行和好友都来了,张大千还买走了最贵的一幅作品以示鼓励。入蜀期间,他曾二上峨眉,畅游青城,描绘过访宁桥、相国寺、问道亭等古迹,收集了大量的绘画素材,深入观察蜀中山水也是他最重要的日常生活。

四、敦煌探宝

自从认识赵望云之后,关山月便常与之谈起想去西北,到敦煌一睹古代艺术宝藏。画展结束后,手头有些积蓄,1943年初夏关山月便与赵望云等画友约好到西北写生。先到西安、兰州举行画展,然后攀登西岳华山,沿着河西走廊出嘉峪关,入祁连山,过戈壁,进敦煌。途中历经一个月,关山月与少数民族人民共同生活,仔细观察他们的点点滴滴,期间创作了大量反映西北风景以及少数民族生活的速写,这些宝贵的生活经历及写生素材终生受用。后来的《祁连山麓》、《祁连牧居》、《牧民迁徙图》等代表作都是由当时的速写创作而来的。

终于经过千难万险到达了敦煌,这是多少艺术人想要皈依的地方!关山月自然不可能放过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为了节约时间,他每天在光线能满足的情况下笔耕不辍地临摹洞窟中的壁画,光线不足的时候就跑到别的洞窟去观察,为下一个临摹找对象,或回到驻地整理画稿,时间安排得非常充实。就这样关山月在此刻苦学习,仔细观察,临摹和研究近一个多月,才收拾行装离开敦煌。敦煌对关山月艺术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将绘画的素材满载而归,这段时期的生活也是他后来创作题材中经常表现的内容,在他后来的人物画中,线条的运用和色彩的表现中明显受到了敦煌影响。

1944年冬,关山月在重庆举办“西北纪游画展”,全部是他西北写生的风景、人物风情以及敦煌壁画的临稿。不仅在题材上令人耳目一新,艺术风格上也有着明显的新变,在以往南方清秀的画风中融入了北方山水的厚重与雄浑,境界更为壮阔,气象万千,在当时的美术圈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徐悲鸿惊呼:“风格大变,造诣愈高。”当时的文坛首领郭沫若先生也颇感兴趣,并称之为“国画之曙光”。

五、南洋之行,异国行旅

经历了八年抗战,1946年秋关山月终于回到了阔别十个年头的广州。但在广州休整了一年,整理完西南西北写生画稿,开过几个展览之后,关山月又踏上了他行万里路的下一站—南洋。他将之前的作品带到曼谷、槟城、吉隆坡和新加坡展出,并对南洋的风土人情进行了大量写生。椰林、沙滩、海岸、槟榔、榴莲……热带雨林特有的异国情调“刺激”了关山月的创作激情,南洋的华侨对祖国的书画艺术非常热爱,给予了关山月极大的热情接待。关山月在此不仅留下了一本本的速写,更度过了许久未曾感受过的轻松愉快的时光。《椰林集市》、《印度姑娘》、《浴罢》等就是这一时期的佳作。

对后来关山月所经历的“”惨痛时期而言,这段时光无疑是特别难忘的。在1985年至1986年期间,关山月五下南洋,多次去办展览、访友,想必就是因为这段割舍不下的情缘。

1956年关山月接到通知,参加波兰访问团,这是他第一次到访欧洲,第一次接触外国的美术教育,这令他大开眼界。在波兰访问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关山月除了参观,就是画画。这是他第一次到欧洲写生,异国的风情都与中国画的工具及意境有着明显的矛盾。他一边画一边实验,终于克服了这些矛盾达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肖邦故居》、《陶瓷艺人》、《华沙旧城》等,这些作品不仅很好地描绘出了波兰独有的风景,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画同样可以表达不同的异域风情。

1958年底关山月突然接到通知,要他到欧洲主持“中国近百年绘画展览”。这次欧洲行,亲眼见到外国人对中国画的高度评价,更坚定了他继承和发展中国绘画体系的决心。展览之余,关山月除了参观美术馆,就是去写生,此行写的《巴黎街头拾稿》、《罗瓦河畔牧场》、《桑落湖畔》等作品,熟练地运用各种传统技法描绘出了欧洲的生活气息。

六、江山如此多娇及东北行

1959年4月,关山月在瑞士接到电报,要他立刻回国为人民大会堂作画,迎接建国十周年大庆。经过四个多月的苦战,傅抱石与关山月合作创作的《江山如此多娇》终于完成了。这件作品也成为了傅抱石和关山月艺术生涯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品,也奠定了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1961年傅抱石与关山月重会于北京,商量结伴去东北深入生活写生去。如果说抗战中后期关山月的西南西北写生是他创作的第一个高潮,那么以《江山如此多娇》为契机的东北写生,开始了他第二个创作高潮。

傅抱石与关山月在东北三省写生三个多月,一边参观访问,一边写生创作,回到北京后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了成果展示,并出版了《傅抱石、关山月东北写生选》。此后至1964年,关山月的创作情绪日益高涨,创作欲望空前旺盛,技法娴熟且不断有新的突破,新作不断问世。《林海》、《长白飞瀑》、《榕荫曲》、《疾风知劲草》、《瑞鹤图》、《雨后云山》……得到普遍赞誉。

可惜正在关山月创作高峰期时,“”的爆发让他不得不停下了画笔。

七、柳暗花明又一村

1971年关山月终于从“干校”返回广州,重新开始绘画的创作。接下来的二十几年中,关山月马不停蹄地四处写生:三次到阳江、博贺、湛江一带访问,创作了代表作《绿色长城》;到新疆体验生活,创作《天山牧歌》;赴越南、日本访问;重访青海、敦煌,出阳关、游三峡,创作了《江峡图卷》、《龙羊峡》等一大批作品;到海南岛体验生活,创作《碧浪涌南天》……频繁在国内外讲学交流。关山月的艺术逐步走向高峰,成为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美誉响彻国内外。

我们纵观关山月的艺术历程,不难发现他的“写生”基本涵盖了整个艺术发展的历程,可以说其作品是关山月艺术生活的实录和见证。关山月“写生”中对景描绘只是关山月创作的手段,写出真实的生活才是他真正的目的。自然是客观存在的,但画家本人是有主观意识的,不同的感受,表现手法的不同,画出来的作品自然也就不同,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主客观的统一。关山月的作品处处流露的都是他对“生活”的阐释,有愤怒,有怜悯,有悲壮,有迷茫,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景仰,更有对平民百姓的关爱,有对社会不满的驳斥,也有对甜美生活的向往……

在我梳理完关山月先生这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后,我深深地被他对祖国、对人民、对艺术的深情所感动,被他的艺术作品和对艺术的执著所折服。今年是关山月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写下此文,略表纪念缅怀之情。

(作者单位:关山月美术馆)

注释:

①《中国画论大辞典》,第17页,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版。

②关振东著《关山月传》,海天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③李伟铭《写生的意义—关山月蜀中写生集序》,《时代经典—关山月与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文集》,第45页,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上一篇:潘玮柏 爆不完的24+N面 下一篇:愈清淡愈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