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后发优势与跨越式的概念

时间:2022-06-25 03:33:02

工业经济后发优势与跨越式的概念

作者:刘江南 单位:农六师党委党校

一、后发优势与跨越式发展的概念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在总结德国、俄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追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后发优势论。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列维从现代化的角度,将格申克龙的后发优势论具体化,认为后发优势有五点:一是对现代化认识上的优势;二是后发国可以大量采用和借鉴先发国成熟的计划、技术、设备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组织结构;三是可以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技术方面;四是由于先发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已达到较高程度,这可使后发国家对自己的现代化前景有一定的预测;五是先发国可以在资本和技术上对后发国提供帮助。1992年,南亮进、金泳镐等通过对日本、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分析,进一步印证并修正了格申克龙的后发优势论和阿伯拉莫维茨的追赶假说。在我国北京大学的陈游芳博士研究了后发优势的来源最后归纳为四个:(1)后动企业可以从先驱企业的错误中学习,进而可以获得差别化和成本优势。(2)后动企业可以通过“搭便车”,来降低产品成本,获得成本优势。(3)后动企业可以通过创新,改变游戏规则,获得竞争优势。(4)市场情况发生变化时,后动企业有可能获得优势。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的赶超行为。跨越式发展是一种高水平的发展,要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努力实现产业、技术、质量、效益的新跨越;跨越式发展是一种赶超先进的发展,要在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前提下,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甚至赶上和超过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不仅是一种超常规的发展,而且也是一种非均衡的发展,即它不是全面、平行地推进,而是可以在不同的领域有先有后、有所侧重;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情况下,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兵团工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兵团工业曾经有过数度辉煌。上世纪50年代,兵团人建起了新疆最早的一批大型工业企业,为新疆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计划经济年代,一批被冠以“七一”、“八一”、“十月”等明显兵团特征的工业企业,不仅成为兵团经济的支柱,而且在新疆乃至全国都具有相当的影响。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之后,兵团工业发展的步伐开始放缓。客观上讲,在兵团撤消又被恢复的过程中,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无偿移交地方,兵团工业的整体规模和效益受到影响。现存工业企业普遍设备陈旧,过重的历史负担使得兵团工业无力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买方市场的形成更使生产水平低又远离主体消费市场的兵团工业雪上加霜。"九五"期间,兵团工业平均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和自治区的平均水平,自1995年起兵团工业连年亏损,到1999年国有预算内工业企业累计亏损达到19亿多元,工业经济总量只占到兵团经济总量的18%。直至2007年兵团工业系统按照有进有退、扶优扶强的原则,实施通过组建集团做大一批、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一批、通过加强管理搞活一批、通过债转股救活一批和通过破产关闭淘汰一批的"五个一批"战略,组建7家企业集团,技改投资创历史最高水平,达8亿多元,规模以上工业资产负债率由1999年的83.3%下降到77%,工业效益大幅回升,完成工业增加值32亿多元,比上年增长13.6%,预算内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746万元,扭亏增盈近6亿元,国有大中型企业脱困面达到75%,一举改变了兵团工业连续5年亏损的局面。自西部开发十年以来,兵团特殊体制与市场机制逐渐接轨、逐步形成特色的十年,是兵团走上快速发展轨道。面对入世挑战、非典冲击等形势,兵团坚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国民经济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屯垦戍边事业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工业高速增长,重化工业取得历史性突破。围绕2000年提出的“强纺织、精食品、拓建材、兴矿化、大力发展农用装备制造业”和2005年提出的“建设两大基地、发展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着力建设农产品加工和优势矿产资源转换两大基地,初步确立了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农牧机械、新型建材、矿产开发、氯碱化工六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了天业集团、鸿基焦化、青松建化、南岗集团、伊犁特、中基公司、绿翔牧业等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节水灌溉器材生产基地和全国有影响的氯碱化工基地。2009年工业增加值148.7亿元,年均增长16.5%。特别是在新疆经济工作会议后,国家对新疆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政策经济和社会发展获得政策和资金方面更多的倾斜,这将为兵团的宏观后发优势提供了机遇。同时,兵团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前景,为矿产资源型后发优势也提供了机遇。

三、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兵团工业跨越式

发展后发优势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它不等于跨越式发展。后发优势是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只有从兵团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抓住可发展的机遇,在巩固、创造和发展优势上下工夫,使优势真正转变为胜势,后发优势才能形成跨越式发展的充分条件。实现兵团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

(一)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发挥后发优势的关键之一在于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引进和应用。很显然,没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先进技术以及先进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引进与应用只能是一句空话,即使是花费大量资金引进了,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闲置、浪费。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兵团地区发挥后发优势的首要选择。具体而言:一是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远程教育手段提升兵团的人力资本;二是投资商对当地员工的业务培训,从而提升当地人力资本;三是在开放条件下,随着资本、产业和技术的大量移入,同时各类技术人员也随即跟进。

(二)加快制度创新步伐,为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制度是经济活动中内在的核心要素,制度创新是经济活动内在变量的核心,经济活动中的一切创新都要依赖制度的创新来推动和促进。一项有效制度的形成,是一个需要支付高额代价的不断试错的过程。由于制度也是一种公共物品,如果先发国家或地区的制度经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那么,我们可以避免支付高昂的试错时间成本和其他成本,通过制度移植、模仿和创新,以较小的代价获取较大的由制度变迁和创新所带来的收益。这对实现兵团地区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全方位对外开放兵团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沿海及发达地区的差距,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将是兵团的后发优势与后发机会。后发优势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后发地区具有向广大先发地区学习的广阔空间和学习机会。兵团有发达国家和地区现存的先进制度、技术和成功经验可供模仿、借鉴和利用,从而可以降低经济启动时的要素投入成本、技术支持成本和风险成本,缩短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方面自主创新和摸索的时间,促成落后观念的自觉转化,缩短跨越发展的时间距离,呈现较高的发展速度。

(四)加速兵团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兵团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结构社会,长期以来“以农为主”的发展模式,特别是以水土资源开发为特征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发展方式,严重制约了兵团的经济发展,并对生态环境构成较大压力。经济结构不合理,是长期以来制约兵团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症结。为此,兵团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解决兵团经济结构性矛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和突破口。充分利用兵团大农业优势和新疆矿产资源优势,不断引进和培育大企业大集团,集中力量发展农牧机械、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矿产开发、新型建材和氯碱化工等产业,扩大工业在兵团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使工业成为未来五年带动兵团跨越式发展的主力军。

(五)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可以看作是本世纪上半叶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提供给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后一次大的历史机遇。同样,兵团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前进,抓住信息化的机遇既是一条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一条捷径。抓住信息化的机遇其实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实现信息产业自身超常规的快速发展,二是用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提高工业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工业化的整体水平。

(六)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发展工业先进生产力的根本途径,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为此,兵团工业发展,首先,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创新计划,增强对自主创新的政策导向与利益激励,形成和完善工业自主创新评价体系。其次,加强与发达地区的科研交流与合作,将兵团工业发展优势与发达经济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效提升创新发展能力。第三,建立以企业为主要对象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第四,各工业企业要把创新能力摆在战略高度。

(七)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办大工业充分利用兵团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及中央支持新疆重化工发展的特殊政策、外资和发达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步伐加快等这些优势,集聚一些相互联系的企业在兵团各师市的工业园形成产业集聚,形成规模经济和集群竞争优势。嫁接一些市场空间广阔、战略带动性强、规模效益大、技术先进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主导产业,如煤化工、食品和医药工业、纺织工业、建材工业、能源工业等,这些产业将力促农产品加工及矿产资源优势的转换。形成对兵团经济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群。兵团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吸收外来观念,技术,资本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本位优势。

上一篇:工业经济监管模式的研究 下一篇:低碳工业经济影响问题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