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不要一下子看完

时间:2022-06-25 01:03:11

《目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9年)是台湾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收录了她家长里短人间至情的几十篇文章,每篇都不长,三几千字,每篇的内容不脱离凡俗,甚至有的还不无繁琐。作家叙写的中国式情感和心理,我们无论年迈还是年幼,都会觉得太寻常而习焉不察,种种生活场景和亲情我们往往视而不见,但读着读着,竟有陌生之感,令人内心不由滚烫甚至震动。书中的插页也全是日常生活的照片,几乎看不出什么“艺术匠心”,但同样给人以绵绵无尽的遐想。文章(照片)虽“小”,但我不愿或不忍顿时看完,总想缓过一会儿再读,一本书的阅读也就拉长了。这又是我另一种阅读经验。

我由衷感叹:好东西不要一下子看完啊!

开篇的《目送》从送小孩上学入手,娓娓道来,似乎如白开水那样平淡,但最后几句让人震撼: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世间亲情友情不正是这样吗!

《胭脂》说的是龙应台跟老母相聚,“见时容易别时难,离开她,是个复杂的工程。离开前24小时,就得先启动心理辅导。”这一天,她帮母亲涂指甲油,她把绵羊油倒在手心上,轻轻揉搓这双曾经劳碌不堪、青筋暴露而今灯尽油枯的手。涂完手指甲,又涂脚指甲。她赞美了母亲,叫了母亲的小名,“冬英多漂亮啊”。“我明天要走啦,要上班,不能不去的,但马上会回来看你”。文章用了很多篇幅写涂指甲油,这既是一种铺垫的艺术手法,也是作家对母亲做离别的心理辅导的匠心运用,更显现“这一对母女”的深情,因为“只要我在,她脸上就有一种安心的平静。”

《牵挂》说的是龙应台从台湾出发去香港会友的各种牵挂。一是嘱人打扫住宅清理冰箱;二是跟亲人说“保重”道别,“我们说得那么郑重,那么认真,我想是因为,我们实在太认识人生的无常了,我们把每一次都当作可能是最后一次。”到了香港,有人接机,说明她被人牵挂。她又想起一次得知母亲生病,而她一篇文章急着要交稿,于是由另一人开车去母亲那里,她在车上打开电脑完成了写作。“四小时车程,母亲的家到了,文章刚好完成。”荣光(司机)“转身搭巴士回新竹,又是四小时车程,独自的行旅。”文章不经意点出:有时候,是你牵挂别人,但总是别人牵挂你,照顾你的时候多。不过文章并没有紧扣这一立意,而是像随意地写到她黑衣黑裙参加了一个朋友的告别仪式,“在低低的唱名声中,人们一波一波进来又一波一波地离去。”牵挂的人生最深层而丰富的蕴含力透纸背。这也是作家龙应台对亲情和人生独特的感悟所在。

又如一幅写实照片,只是展示寻常的爬满青藤,有几分简陋的民居,朴素,没有丝毫的浮华,一个是白头发背影的老妪,一个是苍白头发晒衣的老妪,安详宁静温馨的味儿十足,这也是人世之胜景啊。人老是没完没了地追逐时髦和灿亮,而忽视了身边的安详,后者才是生活和人生的常态。

所以,每读到心为之一动的时候,我便停下来,有时隔一会儿再读,有时隔几天再接着读,觉得一颗心怦怦的,也满满的。自然,现实中的我也觉得若有所失。这里自然有女性作家细心细腻的特点,可她写出了中国式的人之常情,呈现化凡俗为神奇的美感。

我读别的书,比如读厚厚的社科书和长篇小说,则是集中时间一口气读完,书中或思想思维的逻辑力量或人物性格命运的吸引,让我享受到阅读的,也可以说享受阅读的高峰体验。而像《目送》看起来的小篇幅、“小东西”我却不愿一次读完,这同样是我阅读的新体验。我明白了,现代国人忙于生活,忙于趋势和赶潮,总是吃紧地盯着别处,却轻慢了身边由亲人凡俗生活织成的从容与温馨――正是这样的生活节拍和场景无言地滋养我们的心灵,我们世世代代就是这样过来的。我们总以为“别处”才有辉煌,才有真正的幸福,才是人生价值的所在,才能安放人生,其实“别处”往往是心造的幻影,让“别处”撵着,无视滋养亲情人情的凡俗,我们也就成了华丽的空心人,一颗心无所寄托。令人感慨的还有,有着世界公民意识的龙应台倒写出了最具中国根性的人间至情,而我们许多高唱“民族”口号,以“世界大族”自雄的人,却对凡俗化的中国情境――中国式温情不屑一顾、麻木不仁。

我们不妨缓悠下来,着意身边凡俗的亲情人情,每每有意想不到的心灵收获。许多时候,丰裕物质与堂皇华丽并不是第一位的,心灵得到滋养才是关键所在。像《目送》所写的中国式的人间至情,正是滋养心灵的好去处,不也昭示人的普世价值吗?

上一篇:道是无晴却有晴 下一篇:《英国留学指南2003》面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