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主义的视角看福多的模块理论

时间:2022-06-24 11:38:16

从功能主义的视角看福多的模块理论

摘 要:福多从功能的角度去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借助计算机解释心智,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但在另一方面来说给后人留下了延绵不绝的争论,尤其是从功能的角度将认知系统划分为“输入系统”和“中心系统”,所以我们要理性看待福多的哲学理论,从而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哲学基础。

关键词:模块理论;心理模块性;功能

中图分类号:B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053-02

J.A福多的模块理论的正式提出是在其《心理模块性》一书。模块理论是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研究认知的本质,进而成为一种经典的理论。

一、心理模块理论的历史回顾

(一)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论述心理模块论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起源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随后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后来我们所熟知的认知科学。而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方法一直被行为主义所占据。虽然在一些持有极端观点的行为主义者那里,例如像斯金纳,他反对行为是有内部因素的,然而在行为主义者中那些持有“温和”观点的人,例如像托尔曼则赞成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当代的一些行为主义者已经觉察到他们把行为解释为心理官能是没有说服力的,与此同时,那种把心理过程当作如同是“搅拌机”式的符号整合的观点得到了认可。在20世纪40年代中叶以后,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认知过程即行为内因受到了多方的关注。此后,在心理学中认知心理学的一些流派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在奈瑟的《认知心理学》一书中曾这样表述:“在当下,已经不需要对行为主义者的立场做自我辩护了。”

元素主义和信息加工理论在当时已经成为了认知心理学的两种最受重视的流派。元素主义又称为构造主义,其创始人冯特和其弟子铁钦纳认为,人的心理现象就像是由许多简单的“心理因素”构成的复合体。而信息加工则对行为主义观点进行了扬弃,它是通过重构模型的方法对行为做分析解释的。福多秉承了信息加工理论的核心,他在《心理模块性》开篇就提道:“正统的心理学只谈到这些,而我们现在要进行的全部讨论将采用那些提出并说明心理结构的学说来对行为组织标准进行心理学的解释。”[1]

(二)从计算机科学的维度阐述心理模块论

福多的模块论理论实质就是把心理与计算机两者之间的整体结构进行功能互比。福多在书中谈道:“把心理系统的区分与某种特定状态的计算机进行类比是有益的,在认知心理学中常常如此。”[1]其实,在早期的认识心理学当中就有一些哲学家把人看作是一台普通的计算机,通过模仿计算机科学来重新建构人的心理。起初皮亚杰等人在对心理进行研究时还是倾向于生理方向的,但是却被计算机模式的理论融合了。早期的一些哲学家曾构想过一种具有机械化思维的机器,在20世纪40年代中叶前后,人们对心理意识的研究的灵感来源于当时出现的计算机,他们设想人的思维过程如同机器的加工过程一样。但是,在20世纪40年代中叶以前,像这种智能化的机器还从未出现过,甚至有人认为这种想法是“荒谬”的。在此之后,这种“荒谬”的设想得到了实现。在计算机科学的影响下,人如同计算机一样,被看作是一个整体,在人与社会的影响下,我们人类就像一台具有智能运作的机器一般,把我们的思维过程看作是一种程序运行的能力,这种设想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了。我们把人看作是一台智能的计算机,先是通过我们的感官系统来接收外部事物,随后把收集到的信息元素进行整合,最终通过这些信息来指导人的行为,在当时,这种设想受到了一度的追捧和热议。很明显,把人看作是一台可以进行智能思维的计算机是非常合理的,不仅恰当地解释了人的生理机能,而且很合乎情理地描述了人类思维的高效性,这与脑科学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二战结束的二十年之后,人工智能得以延续,并一度成为认知科学。认知科学是把信息加工作为自己的核心内容。在认知科学的研究中,西蒙认为认知科学是对行为主义的扬弃,既保留了行为主义中可以借鉴的东西,又删除掉行为主义中可以抛弃的。我们可以由此看出,信息元素的整合其实就是智能的核心实质,这不仅仅是对思维机械加工的设想的超越,而且还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为之后福多的模块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功能主义视野下的模块理论

(一)心脑关系上的功能主义的历史发展

心脑问题一直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哲学家们所涉及的难题。在笛卡尔的二元论观点中,他以为精神和物质是两种完全独立的实体。而现代哲学家们是围绕心灵与大脑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哲学家一方面在心灵和大脑的关系问题上持否定态度,另一方面则认为心灵的语言可以被还原成物理行为。赖尔则是把心看作是“幽灵”,身比作“机器”。他认为笛卡尔在看待心身问题上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笛卡尔错误的根源在于他没有搞清楚逻辑范畴。随后他又尝试寻找一种与心理过程相对应的行为,其意图是想通过行为,对人的心理过程做出合理性的解释。赖尔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其实是可以取消的,它是可以通过人们的外部行为来解释心理活动的。一般来讲,人们的行为是与心理状态相对应的,他的这种观点一直影响至今。此外,一些还原主义者把心理看作是能还原的,他们认为人的物理语言是可以被心理语言所还原的。在还原主义者中,克里克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认为“人的心智活动完全是由神经细胞、胶质细胞的行为以及构成和影响它们的原子、离子和分子的性质决定的。”[2]他甚至还认为还原的过程是可以相互交替影响的。与其同是还原论者的还有卡尔纳普,他的观点是心理语言可以还原成物理行为,所有的心理语句都可描述为物理事件。与卡尔纳普观点持相反观点的有费格尔,他反对把心理语言用行为语言和神经语言来表述。相反,卡尔纳普的这种观点在某种意义上导致了类型同一论(type-type identity theory)的出现。在心脑问题上,行为主义遇到了很大的责难,行为主义反对有心理活动的存在,这与我们平时的感受是相违背的。

符号同一论者认为心理与物理两者是可以互逆的,这似乎是要被否认的观点。可是以符号为媒介,使二者同一确实是可以解释得通的,它是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关系不是用与以往相同的载体来阐释人的心理活动,这种观点便称为功能主义。在此之后人们把图灵实验作为一种判断人工智能的准则,人们把那些可以通过图灵测试的计算机当作是能够思维的机器,这种实验向我们阐释了,人工智能可实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这种机器中的某种程序可以计算所有程序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就是机器中的程序。按照这一思路,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普特南对其持有的观点做了如下表述:“要理解人的心理状态就必须对神经学的具体内容进行抽象,就像我们编程或使用计算机时对硬件进行抽象一样。因此心理状态就像是软件。”[3]他的观点是把人们的心理活动抽象以后进行研究,这样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的心理过程。

(二)福多心理模块论中的功能主义的内容

福多的理论基础是以功能主义为根基的认知科学,而福多的这种观点恰恰又在功能主义中表现出来了,两者是密切联系的。这种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他认为心理状态是与他的功能作用相同一的。他在书中这样写道:“功能主义者可以是物理主义者,他们只否认特定类型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物体特性。形而上学的功能主义者则根据心理状态的因果作用来抽取特征”[1]

第二,他把人的心理活动类比于计算机,这样就可以区分认知机制功能。这就如同人们所认为的那样,人的心理活动就好像是符号间的转换,就像把人的心理活动比作是图灵的运作方式,所以这种类比对我们是非常有价值的。另外,福多还把人的认知系统分为三个模块,这样就为以后区分是否是模块性的认识结构打下了基础。

第三,福多不仅反对那种把具有某种程序的计算机本身与人的心智做比较,同时也反对极端的功能主义的观点。他单单是提倡从功能角度来研究人类思维系统。因为就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与环境来看,依靠脑神经结构研究思维活动过程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目前大脑对于我们来说还如此神秘,绕开研究神经结构的道路,从功能的视角来分析人类思维的过程,通过计算机的运算过程来解释人类的认知过程是可行的。在功能主义看来,心和脑的关系如同计算机当中的程序和硬件,这种观点告诉我们程序和硬件是截然不同的,我们也有必要做这样的区分。这种区分也意味着心理活动过程和大脑活动过程可以孤立存在。也正因如此,福多提出“根据现代标准的心理哲学,功能分析策略对心理结构的划分使得已经淘汰的令人无法接受的本体论变体偏向了二元论”。

三、对福多模块理论中的功能主义的反思

(一)对福多模块理论中的功能主义的评价

依据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理论成果,试图从大脑的物质神经结构探索人类思维的过程是几乎行不通的。在人们对大脑还处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抛开研究神经结构的老路,转而从功能上去探索人类的思维过程,并借助计算机解释心智是可行之路,因此功能主义从此走上了重软件轻硬件的道路。福多正是这一道路的探索者,也是使用这一方法的先驱,他为我们研究心脑关系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二)福多模块理论中的功能主义的理论困难

功能主义“心理之于大脑如同计算机软件之于硬件”[4]8这一论断,在刚开始出现时就受到了诸多质疑。如塞尔在其著作“中文屋”(Chinese room)中的有关论述认为,计算机程序只是虚拟的形式内容,用纯形式即可设定;但人的心理并不是纯形式内容所能规定的,它的活动过程是人体各种机能综合作用的结果,并无固定程式,所以说计算机程序不可能取代人心理活动过程。他还认为,人心理与大脑的关系不适用传统的一元论和二元论范畴,而应当是一种更为精确的相互作用关系,即心理过程的宏观层次与神经元过程的微观层次的统一关系。也就是说,人的心理状态在头脑内部产生,正是因为大脑的作用,才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现象,所以说心和脑并不单纯是两种相互独立的东西,而是同一事物中的宏观和微观两种层次。正如塞尔所说“朴素心理主义与朴素物理主义彼此是完全一致的”[5]。现在看来,依据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研究成果,试图从人脑的物质神经结构探索思维过程是根本行不通的。在我们完全对大脑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抛开对神经结构的关注,转而从功能上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利用计算机解释认知是暂时可行的方法。这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功能主义重软件轻硬件的道路。计算机中软硬件的可分离、互不依赖等特点,说明了同一个程序可在具有相同功能的不同硬件上运行,同样的道理联系到心理与思维,说明同一心理过程可在不同的物理载体上实现。因此,心与脑的过程也可以被认为能够互相独立而存在。正是有了这个理论依据,福多就认为“根据现代标准的心理哲学,功能分析策略对心理结构的划分使得已经淘汰的令人无法接受的本体论变体朝着二元论的方向前进。”[6]而邱奇兰德的功能主义“框架不要紧”的论断与笛卡尔的二元论关系密切,一定程度上可将其称为“理论二元论”(theory dualism)[4]223。

总之,福多从功能的角度去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借助计算机解释心智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但在另一方面来说给后人留下了延绵不绝的争论,尤其是从功能的角度将认知系统划分为“输入系统”和“中心系统”,所以我们要理性看待福多的哲学理论,从而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哲学基础。

参考文献:

[1]福多.心理模块性[M].李丽,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克里克.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M].汪云九,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382.

[3]普特南.美国半个世纪的哲学[J].姚申海,译.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8,(2):48.

[4]熊哲宏.认知科学导论[M].长沙:华中师大出版社,2002.

[5]约翰.塞尔.心、脑与科学[M].扬音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9.

[6]J.A.Fodor.The modularity of mind[M].The MIT Press.1983:25.

上一篇:小慢牛格局形成 下一篇:精彩的导入 成功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