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故事背后的悲剧缩影――浅析电影《追凶者也》

时间:2022-06-24 10:19:10

荒诞故事背后的悲剧缩影――浅析电影《追凶者也》

【摘 要】曹保平新作《追凶者也》的上映,引发广大受众群体一片讨论之声。影片采用五段式的多重角度叙事手法,层层剥开的交叉式情节向我们讲述了一宗发生在农村曲折离奇的杀人案。这种类似于《心迷宫》的叙事结构以及同于《烈日灼心》、《白日焰火》的黑色幽默影片风格,不免让观众乍一看有似曾相识之感,然而深思这部社会问题剧却又有其独到之处。从影片取材到表现手法上,本片无一不使其在影视形态上还原了生活本身。这部社会问题悲剧不仅使我们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尖锐矛盾,同时也引发了对人性、善恶以及伦理道德问题的思索。这不仅仅是导演个人思索的问题,同时也是每一个社会大众应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伦理道德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127-02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碰撞

这部中国西南边陲小镇里上演的犯罪戏码,一如《光荣的愤怒》、《李米的猜想》一样,影片依然全篇采用贴近真实生活的云南方言。剧中憨厚耿直的中年男人宋老二是云南一个小县城里土生土长的修车工,妻子早年去世,高中在读的儿子成绩优异,在被冤枉为杀人凶手后,望子成龙的他为不影响儿子考大学而千里追凶,以洗脱自己的污名。历经一番苦苦追寻后,影片辛辣呛人的真相却使人陷入沉思。

“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一种使该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模式”[1]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五千年文明的沉淀,决定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固有的民族模式。当宋老二拿出西装和照片与贵哥对峙时,却得知自己险些被杀害的背后原因竟是由于他不肯迁祖坟。村里得不到土地赔偿款就没法促进村子发展,从而影响了整个村的工作。用贵哥的话说就是影响了整个村,整个县,甚至整个省的发展,任何人都想除掉他。不迁祖坟这便可追根溯源到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传统中国人对于土地总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感,对于祖先充满敬畏之心。宋老二不肯迁的“祖坟”便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依据。中国人有天人合一之说,信风水学,就像每条河流都有源头一样,每个人也都敬畏自己的祖先。祖坟就像家族的树根一样,是一个宗族世世代代的归宿,传统观念里普遍认为祖坟的风水可以影响到后代的兴盛。“祖坟”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传统的中国人始终相信祖坟的风水对子孙后代的凶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中国,从祖坟的风水到迁移无一不有着严格的规矩,祖的位置又有人杰地灵之说。移坟是极其慎重的一件事,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很多不祥。宋老二坚信动了祖坟儿子便考不上大学,早年丧妻使他与儿子相依为命,亲人、妻子都埋葬于此,他觉得没了这块地自己就连个哭的地方都失去了。但他的不肯搬迁和坚持无疑与整个村子的发展产生了冲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的进步,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死守着祖坟的宋老二,自然而然成了全村人的眼中钉,村民、村长为了个人利益都想除掉他,当真相浮出水面时,令人在笑过之后深深反思。

中国人重情义,片中无论是宋老二对儿子、妻子的亲情,杨淑华对王友权的痴情,还是小凤对萍姐的深情都展现了中国人传统文化里重情义的一面。宋老二发现了嫌疑人王友全时,一个电话村民们就抄起家伙成群结队地冲来,摩托车队声势浩大地冲向隔壁村子,扬起一阵尘土的镜头使人印象深刻。没有抓住王友全,全村人坐在一起吃饭时,村干部举杯高呼的让全村记住嫌疑犯的名字,悬赏抓犯人。这里体现出中国人讲义气的传统。当然中国人的劣根性在片中也有展现。宋老二不肯迁祖坟损害了村子的利益,所以人人都想除掉他,这便体现中国人普遍的利己主义思想,人都是自私的,只要有损自己的利益,便会产生怨恨,力图夺回自己的东西。贵哥对宋老二说“别人的瓜葛越多,你的瓜葛就越少”,这里又反映出中国人的推脱心理和旁观心理。中国人大都是“看戏的不怕台高”。世上许多事,不论事好事坏,好像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自己只管袖手旁观,像看戏一样。如果事情好了,自己自然要有一份,事情要是不好了,自己也只不过是个旁观者,与自己也没有多大关系。一旦不好的事落到自己头上,中国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推脱。因此,在中国,看热闹的多,而真正能站出来仗义执言的少。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文化也在渐渐地变化甚至缺失。电影真实地还原了当今社会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力图引起观众反思。

二、情与法的探讨

曹保平一向青睐真实事件改编的剧本,本片亦是如此。2007年,贵州六盘水农民代天云被人杀害,他的五个哥哥自发行动,万里追凶。本片取材于真实事件,因此具有很大的话题性,在当今的法治社会,可以说与社会大众生活息息相关。

剧本名称被曹保平改为《追凶者也》,一个带有中国风的“也”字,颇具戏谑、荒诞之感,这便契合了曹保平一贯的荒诞、黑色幽默风格。但他的作品总是能带给观众或多或少的意外之喜,他从不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而是力图在影视形态上还原生活本身,引起人们的反思。

承包了片中笑点的“五星杀手”小凤,在他的人物塑造上有别于传统的悍匪形象,他明明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匪徒,却又不是我们通常印象中的一脸横肉,一副凶相。他是夜总会领班,外表斯斯文文,戴着一副眼镜,穿着白色西装,甚至到了杀人之前,他还怕弄脏了他的白色西装而特意脱掉外套。他在杀人途中总是在出岔子,找不到照片导致杀错人,在车上打瞌睡跟丢跟踪对象,心急火燎的却永远吃不上一碗粉……到头来弄得自己灰头土脸,他似乎像个小丑,愚蠢而不自知。这种既狠又憨的表演引得观众痛快地嘲笑,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小凤的杀人动机却击中了现实的要害。在杀害猫哥的时候他道出自己曾抢劫金店却遇到无良奸商抢到假货,被抓入狱。后随着情节步步推进,悬念层层揭开,在警察的重重包围之下,小凤挥动着手臂,几乎是歇斯底里地喊出的一席话,才得知他因买房被虚假宣传骗光所有的积蓄,为带萍姐远走高飞而接下杀人的任务。他杀人动机源于痛恨无良奸商,因而走上绝路。情节推进到此处让人在短暂的笑过之后不禁感慨。小凤抢劫、杀人的行为在当今的法治社会下确实违反了社会法律法规,但从感性的一面去看小凤这样的人并非是冷血动物,对待女友萍姐也有真情的一面,那么导致他走上这条路的又是什么,或许值得我们去思考。

最终当他被击毙时,虽是罪有应得,却让人从情感层面对其产生同情。关于法与情的探讨在曹保平之前导演的《烈日灼心》、陈可辛的《亲爱的》都有涉及。“在传统中国人心中,天理、国法、人情是相通的,是三位一体的。法不外乎人情,情理法兼顾,才是真正的法律。书中将‘国法’比喻为一座孤岛。‘天理’、‘人情’是两架桥梁。以天理作为正当化的依据,以人情作为社会化的杠杆,通过道德教化和刑罚恩赦的操作发挥驭民之术的功能。”[2]现实生活中类似小凤这样被生活逼到绝境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人不计其数,在法治社会中他们违背了法律法规,从法律的角度必然是该受到应有的惩罚,但从情感角度出发,他们又有被宽恕,被同情之处。情理法往往难以兼顾,诸如此类的社会悲剧,追根溯源是当今我们所处的这个病态社会所导致的。影片的结局把悲剧指向社会,传达出导演的深思,这同时也是每一个社会大众应思考的问题。

三、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思量

《追凶者也》作为一部社会问题片,采用五段式的多重角度叙事手法,层层剥开的交叉式情节向观众讲述这起杀人案。使人联想到《心迷宫》的分段式加字幕的叙事模式。这样的创作手法使得影片站在剧中每个人的角度分别叙述,你会发觉当我们站在每一个人物的第一视角时,这个人都是有情有义的好人。“‘对、错’与‘善、恶’的分开和脱钩,也就是使政治、法律所处理的日常生活与宗教、意识形态、文化传统所处理的精神世界有一定的分工和疏离,从而使后者既不过分干预前者,也使个体对后者具有更大的选择自由。然也包括允许某些人选择这种现代社会性公德作为自己的信仰、意识形态或宗教性私德的自由”[3]

第一章节“憨包”是从宋老二的第一视角进行叙述,观众可以真切地站在他的角度感同身受当他被污蔑成凶手,流言四起时的愤怒和委屈。“帕特劳斯认为当我们面对人格侮辱时,我们的反应是愤慨,而当这种起初的伤害得不到任何赔偿时,这种愤慨就变成了怨恨”[4]宋老二被传唤到警察局与猫哥老婆对峙,得知自己成了嫌疑犯,无法抑制内心的愤怒,与猫哥老婆激烈争吵,导致被拘。有了追踪凶手的方向时,警察却以按他的方法查工作量太大,让他相信高学历的警察为由不予采纳。他不相信警察而苦苦寻找线索,选择自己千里追凶,这也反映出了这个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

又如在影片第五章节一团乱麻中,导演从小凤的第一视角出发,我们发现杀手小凤并非是一个冷若冰霜的杀手,而是一个重情义之人,至少在对待爱情这一方面,他是有情有义的。他与萍姐告别的那一段,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担当,想给爱的人幸福的男人。当他说如果回不来就让萍姐拿钱走人时,背景音乐响起的是邻居家缓缓的钢琴曲,这样的曲调与他们此时此刻的情境是如此的不协调,形成鲜明对比,但这简单而悠扬的曲调中却寄托了两个人对他们求而不得的和谐幸福生活的渴望。当萍姐被警察挟持,小凤被重重包围,他绝望地嘶吼着痛恨无良奸商,控诉着自己如何被逼上绝路。他在这个病态社会里无力地挣扎最终还是以悲剧收场。

四、结语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要肩负起传播文化,引导价值观的责任,引起观众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对社会问题的探讨。《追凶者也》在影视形态上还原了生活本身,真实事件改编的好故事和五段式交叉叙述的独特结构,并且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向观众展现了在荒诞故事的背后,是我们所处的这个病态社会里悲剧的缩影。

参考文献:

[1]方汉文.东方文化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6.

[2]王晓函.情理法交融与社会秩序――《论情理法与中国人》[J].财经政法资讯,2014(3).

[3]李泽厚.伦理学纲要[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47.

[4]龚群.道德乌托邦的重构[M].商务印书馆出版,2003:207.

上一篇:浅析新媒体时代下的国产电影口碑营销策略 下一篇:浅谈照片蒙太奇的起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