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表现性学习活动提升物理课堂的品质

时间:2022-06-24 09:36:31

用表现性学习活动提升物理课堂的品质

摘 要: 本文对什么是表现性学习,室内、室外表现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如何用表现性学习活动提升物理课堂的品质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 物理教学 表现性学习活动 课堂品质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的确,从物理发展的历程看,物理知识是人类在长期不断的探索中获得和发展的;从个体认知事物的过程来讲,主动探究环境可以说是个体的天性。如果认定物理教育必须遵循物理知识产生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规律的话,我们就不难理解《标准》中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其实质就是一种回归物理和儿童本性的教育追求。在物理教学中,要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而不是基于形式的、走样的探究性学习,其现实途径之一就是用“表现性学习活动”来提升物理课堂品质。

1.表现性学习活动

所谓表现性学习活动,是指利于学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学习活动。“自主性”和“开放性”是探究性学习最基本的特征,教师要充分体现这一特征,就应为学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提供一片蓝天和净土,让课堂成为利于学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学堂”,而绝非是由教师主宰的“讲堂”。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阐述的:“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教育实践表明,表现性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图像,学会有效地自我表达,养成健康的自我向导、自我激励和自我反思的习惯,获得自主发展的能力。学生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责任承担的需要,因而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从教育方式上讲,应该用“表现性学习活动”审慎规划我们的教育行为,对学生来说,它的巨大效应在于“解放被禁锢的心智,舒展被束缚的个性,使僵化的头脑能异想天开,使萎缩的人格大放异彩”。从教育实践上说,教师要创设丰富、健康的活动情境,给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务,进行有效的角色承担,让学生在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活动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从教育效能上看,它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感悟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积淀丰富、深刻的经验背景。这对学生全面和谐的成长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良好的物理教育不可或缺的要素,更是新物理课程所要达成的目标。

2.室内表现性学习活动的设计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开展物理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只有“表现性学习活动”切实进入课堂,才最有可能影响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如何使课堂有利于学生表现自我呢?教师在教学中不必拘泥于物理教材所呈现的形式和内容,应多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中提取教学资源,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致和思考力,增加物理课的亲切感,而且有助于打造一个表现性的课堂氛围。

有效表现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资源的设计应包含以下几步:①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原有经验或前概念;②通过探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经验的不足或前概念的局限,发生认知结构冲突;③适时引入物理概念,让学生感到物理概念更容易取得成功,就能有效引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这一过程可以用图1表示。我在《物理教学》2003年第10期发表的论文《两个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中的例子“静电散花”,就是一个很好的表现性学习活动。这里再提供一个――“纸能被点燃吗?”:在钢管(长12cm左右)中央紧绕一层白纸(宽10cm左右),用橡皮条或胶带将白纸两端固定,再用一根火柴点燃白纸中央。试分析白纸能被点燃吗?

物理课堂是一种多侧面、多形式的学习活动,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关键是活动内容能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和基本特征,并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都能表现自我的活动环境。通过活动和自主建构,一方面,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个性及交流、表达、合作能力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另一方面,又能丰富、发展学生的潜能和人格修养。“纸能被点燃吗?”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它需要的器材很容易解决,问题的难度也不高,且能很好地体现科学探究的一般特征。虽然问题不是学生提出的,但学生能围绕问题积极地进行思考,提出初步解答。当事实不支持他们的假设时,又要修改解答,寻找更有力的证据。如该活动中,为更好地支持他们的解答:“当用火柴点燃外层的白纸时,由于铁是热的良导体,大多数热量很快被铁传递到它处,致使不能达到白纸的着火点。”不少小组又做了以下的实验:①让一部分白纸伸出钢管,点燃伸出钢管外的白纸,当白纸燃至钢管边缘时,火焰立即熄灭;②用打火机点燃很长时间,直到白纸被烧焦、变黑也不能被燃着;③用金属钢笔、铁棒,甚至任何一种金属(如秤砣、菜刀)来代替钢管做实验。这正是学生创造力和新课程目标达成的显现。

3.室外表现性学习活动的设计

教室的空间,限制了学生活动的范围和内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考虑将物理课堂搬到室外进行,努力开发并鼓励学生参与开发各种层次的,以中、大型探究活动为主的室外学习活动,活动内容可因人而异,不必有统一的形式。实践表明,室外学习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能发展个性、丰富经验,更有助于学生表现自我、展示自我。

在室外表现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运用中,为让学生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和表现欲望,应该用生动形象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动内容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要基于学生智慧发展的水平,着眼于学生内在的探究动机的唤醒,使学习活动是自觉自愿的;要将学生带入精神充实、富于理智挑战的境界。室外表现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思路可以用图2表示。我在《物理教学》2003年第10期发表的论文中,就提供了一个充满浓厚乡土气息的活动课题――“土包子吃草”。这里再提供一个来自生活中的课题――“轮胎触地问题”:当自行车内胎的气不足时,在什么样的地面上骑自行车,钢圈容易撞击地面?

与室内的物理教学相比,室外进行的学习活动需要的时间要长。这不仅仅是由活动的内容较繁琐所决定的,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室外学习的热情要远比在室内高。在这种“撞击”大自然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收获是在课堂上通过单纯的口头讲解和笔头作画无法达到的。当教师真的能与学生一起来分享他们的成功与快乐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物理课堂搬到室外进行呢?在教学“轮胎触地问题”时,当把学生生活中熟视无睹的问题搬上课堂,学生勇于表现自我的那种激情与欢呼雀跃的场面,是课本上的内容很难达到的。这种激情与欢跃并不影响他们对学习的投入,正如他们所说:“我屏住呼吸,凝神静气,感受到了车圈与地面撞击的那一刻。”一个学生的自行车辐条在活动中被折断,他风趣地说:“都是超重惹的祸。”在交流活动结果时,为使解答更有说服力,有的小组用“超重、失重演示仪”来演示自行车运动在地面凹陷处时的超重情况;有的小组把装满水的塑料袋放在砖棱上,通过塑料袋的形变来说明自行车运动在有尖端的地面上时,轮子与地面接触处的压强变大。

4.用表现性学习活动提升物理课堂的品质

物理课堂应该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交流探寻真理的地方。再也不能使课堂成为由教师和盘托出的“讲堂”了,这样的课堂缺乏生命的活力,危害在于:让学生感受不到智力劳动的快乐,异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扭曲了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压抑并泯灭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没有必要更没有时间思考,教学成为没有理智挑战的“灌输”;禁锢并窒息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没有足够参与的机会,经验世界十分贫乏,造成他们有“知识”,但没“见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为了学生当下的利益(高分、升学),而以牺牲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长远发展”为代价。否则,我们的教育过程就会与“操纵”、“控制”、“禁锢”、“束缚”、“灌输”等可怕的字眼联系在一起,其结果也就变成“摧残”与“戕害”了。

建基于表现性学习活动的物理课堂的作用,对学生来说包括:①提升学习生活的质量,因为学生有表现的需要;②积极地投入和参与,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而非疲于应付、无精打采;③深化对物理知识的体认,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自信、满足中形成内在发展的动力,使心灵丰富,视界敞亮;④培养学生选择、决断的能力,独立思考、敢于质疑;⑤发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给他的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机会;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要,使每个人个性明显,人格强健;⑦体会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合作、交流的重要作用,领会物理的本质,领略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探究的兴趣,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对教师来讲包括:①从繁重的教学负担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机会和精力来关注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②改变刻板单调的教学方式,获得充分施展教学风格的一片蓝天,使教学激情永驻;③明确物理课程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感悟现代教育的理念――教学是师生之间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心灵的感召,给学生更多的关爱、宽容和尊重。

表现性的物理课堂,必将激发亿万中国儿童无穷的创造力,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我们期待着:创造一个人性化、生命化、便于学生表现自我的物理课堂,让阳光普照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湖南:岳麓书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气候类型判别例析 下一篇: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