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主动推进文化建设

时间:2022-06-24 09:28:21

自觉主动推进文化建设

同志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指出:“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简短的话语包含了这样四个关键词:自觉、主动、发展、繁荣。自觉是人们对文化的思考和认识;主动是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是文化建设的途径和进程;繁荣是文化发展的生动局面和根本目标。理解并掌握这四个“关键词”,对于做好文化工作、推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更加自觉地认识文化产品的功能,才能更加主动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充分发育和逐步发达,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利益格局、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一方面,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继续发扬光大,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价值理念得到普通认同。另一方面,腐朽没落的东西沉渣泛起,五花八门的不良思潮蔓延滋长,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判断,产生了消极的后果。我们时常痛心地看到,恶搞红色经典、歪曲革命历史、丑化革命英雄人物等庸俗、低级趣味作品的传播,使优秀的民族传统精神遭到损害,一些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出现扭曲,乃至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走向歧途。因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同志在“6・25”讲话中又强调指出:“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依靠全民族、全社会、多层次、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尤其应当汇聚文化的力量,发挥文化的作用。文化是与人类共生的现象,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身一切活动的成果,它标示着人类进化的过程。文化源于人类、源于社会,又作用于人类,影响于社会。正所谓:“人以化文”、“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曾有一度时期,日本的动漫产品充斥美国市场,这引起了美国当局的关注,便指示有关专门机构对此进行调查,结果使美国当局大吃一惊:日本动漫不仅从美国市场上拿走了40多亿美元,而且通过动画片向美国观众灌输着大和民族的精神理念,影响着美国人的价值观。于是,美国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阻止日本动漫在美国的蔓延。这说明,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它包含着意识形态,蕴藏着价值观念,有着明显的教化功能。因此,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必须自觉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使文化产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使人们在消费文化产品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思想营养。

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要继承“和谐”、“仁爱”、“自然”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思想,又要融入“科学”、“民主”、“以人为本”等时代精神,充分体现人们对基本生活的现实要求和对未来前景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正是当前和今后文艺创作和文化生产的重点内涵所在,应当在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中得到充分体现。这几年,江苏舞台艺术和美术作品中,出现了一大批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优秀作品,如:入围或初选进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的青春剧《一二三起步走》、《青春跑道》,舞剧《红河谷》,淮剧《太阳花》,话剧《平头百姓》等,这些作品没有空洞的说教,却起到了教化人、鼓舞人的良好社会效果。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的艺术创作。

只有更加自觉地认识文化建设的任务,才能更加主动地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同志在“6・25”讲话中提出的,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而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更好更快地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是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文化事业是公益性、主导性的,是主流文化的主要阵地,体现了政府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重要责任。文化产业是经营性的、社会性的,是文化产品的重要来源,是大众文化的重要阵地,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做到“两手抓、两加强”。

总的来说,这几年,各地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有所增长,但还是欠账较多。今后对文化事业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真正提高对文化投入的绝对额,以更多的资金重点办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设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文化产业方面,我国还只能说是刚刚起步。江苏文化资源相当丰富,而物质资源相对短缺,发展文化产业既独具优势又十分必要。省委、省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设立了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并培育了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示范基地。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引导,扶优扶强扶重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支持技术平台建设,做大一批项目,培育壮大骨干和龙头企业,打造代表江苏水平的文化产业群和文化产品品牌,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有突破性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头。

只有更加自觉地认识文化工作的目标,才能更加主动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的主体是人,文化的对象是人,文化的目的也是人。文化建设的发展成果最终是要让人民群众来共享,也就是同志在讲话中所指出的,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这正是文化工作的目的之所在,文化工作者的责任之所在。因此,文化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以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为己任,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点、线、面的有机结合。所谓“点”就是重点。城市的重点是社区,农村的重点是乡镇,而重中之重是乡镇文化站建设。所谓“线”,就是文化、广电、出版、文物等部门条线分工,通力合作,互建互补,共建共享。所谓“面”,就是点线互联,纵横交错,全面覆盖。首先要搞好阵地建设。文化阵地是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的物质载体。阵地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建设覆盖面广、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和搞好乡镇文化站建设。去年,江苏在试点基础上,新建和扩建了208个乡镇文化站,今年全省将再完成100个乡镇文化站的建设任务。同时继续规划建设社区、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逐步改善欠发达地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有了文化阵地和载体,还必须有丰富的服务内容、新颖的服务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各地广泛开展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活动,春夏秋冬四季特色文化活动都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生活。今后要继续抓好“送书、送电影、送戏下乡”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变“三下乡”为“常下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必须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长效发展。现在看来,用三年时间,省市县共同努力,把所有乡镇文化站建起来,虽然困难,但能做到。我们现在担心的是文化站能否发挥作用并长期运行下去。我们在乡镇文化站试点建设中,试行了三种模式――“公有民营制”、“股份合作制”、“目标责任制”,为乡镇文化站的良性运行打下了基础。为保障文化站正常运行,长期稳定地为当地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我们还将制定《进一步加强全省乡镇文化站建设的意见》。评选命名首批省文化先进乡镇,调研起草《江苏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实施细则》,以保证文化阵地、文化设施的良性运行。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键是要注重成效。公共文化设施,不仅要成为靓丽的风景,更要发挥它的作用,真正成为老百姓的精神家园。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让人民群众增长知识、交流思想、展示才艺、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尤其需要我们倍加关注的,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低保家庭和残疾人,要想方设法让他们享用到公共文化成果,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只有更加自觉地认识文化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我们不难认识到:文化生产力决定文化生产关系,文化生产关系反作用于文化生产力。这一辩证统一关系,是文化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我国现有的文化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曾经为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旧的文化体制已经严重束缚和制约着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已经严重影响和阻碍了文化团体和文化工作者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一命题,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同志在“6・25”讲话中再次要求,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根据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冲破阻碍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束缚,推动新的文化生产关系以及建立在这一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新的文化体制的形成,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生产水平的提升。

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增强微观活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国家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培育形成一批文化事业主体。经营性文化企业,要遵循市场运行规律,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壮大实力。通过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加快形成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企业,塑造一批文化产业主体。认真贯彻“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借鉴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坚持先点后面、以点带面,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决不能为改革而改革,改革不是目的,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文化的活力充分显现、文化的力量充分汇聚、文化的功能充分发挥,进而为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实现全面小康和促进社会和谐,发挥文化的伟大力量,作出文化的重大贡献!(作者系省文化厅厅长)

上一篇: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下一篇:让“四个坚定不移”转化为区域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