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弹头微波仪在鼻内镜引导下治疗鼻出血90例

时间:2022-06-24 07:34:31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目前治疗鼻出血的方法繁多,有激光、冷冻、电灼电凝、化学烧灼、鼻腔填塞等。笔者2009~2010年采用鼻内镜引导下多弹头微波治疗鼻中隔出血患者90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90例患者中,男58例,女32例,年龄17~68岁。其中合并血小板减少症6例,原发性高血压42例,曾经使用化学药物烧灼18例,24例曾经行鼻腔填塞。鼻出血发生于上鼻道后端9例,鼻中隔前部黏膜者44例,中鼻道内18例,鼻中隔后端鼻咽区出血22例,下鼻道后端出血17例。左侧鼻腔48例,右侧鼻腔42例。90病例均为单发。全部病例均有反复出血史,出血量10~100ml/次。

治疗方法:应用鼻内镜,直径4mm,0°、30°、70°镜及电视成像系统。采用MTC-3多功能微波手术治疗仪。首先向患者说明治疗过程和注意事项,取得其充分配合。患者取正坐位或半卧位,用1%麻黄素及1%地卡因交替喷雾3次或2%地卡因加0.1%肾上腺素棉片,表面麻醉鼻黏膜出血区,起到局部黏膜收缩麻醉作用。用鼻内镜认真寻找出血点,明确出血部位后,将微波功率调至35~40W,钝头辐射器炭化出血部位,时间1~3秒,拭出血点黏膜凝固,然后将微波功率降至15~25W,用双叉式辐射器或45°斜面辐射器呈梅花状热凝出血点周围黏膜,至黏膜变白即可。鼻中隔黏膜出血时必须掌握其深度,术后创面用复方薄荷滴鼻液、口服抗生素治疗。同时针对变应性鼻炎、高血压、出血性疾病等给予对症治疗。

疗效评定标准:微波治疗后3天内形成假膜,7~10天后炭化结痂自然脱落,2周后创面新生黏膜光滑,随访6~12个月。①治愈:局部黏膜光滑,无再次出血;局部黏膜少许血管扩张,出血量或出血次数明显减少;②无效:局部黏膜无明显变化,出血情况无改善。

结 果

经鼻内镜下微波热凝鼻出血90例,1次治愈84例(0.933%),出现第2次出血6例(3.3%),经第2次同样治疗后止血。随访6~12个月,总有效率100%。

讨 论

鼻出血传统方法多予以填塞止血。由于鼻腔结构不规则,填塞过程比较盲目,易造成新的损伤。常规检查鼻腔深部的结构无法直接窥视,而鼻腔填塞对鼻腔后部或者深部的止血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反复的填塞操作又会给鼻黏膜带来损伤,给病人带来相当大的肉体和精神痛苦。鼻出血治疗的关键是明确出血原因,找到出血点。以往多采用激光、冷冻、电灼电凝、化学烧灼、鼻腔填塞、动脉结扎术等手段,弊端在于:①常损伤鼻腔黏膜,引起继发性出血及感染,迁延不愈,形成恶性循环;②患者痛苦,不堪耐受;③合并有高血压及心肺方面疾病的患者易出现全身并发症;④由于出血位置不明确,治疗效果差;⑤对于颈外动脉结扎,樊忠等认为颈外动脉的末梢支结扎有一定的效果,但副损伤大,易出现严重并发症,且费用昂贵,实际临床上应用较少,临床推广受限制。

鼻内镜直径4mm,有0°、30°、70°三种类型,具有视野清晰宽广、多角度、管径细、可同时进行其他操作等优点,几乎可以观察到鼻腔至鼻咽部的各个部位,而且亮度大,并有放大作用,能准确地寻找到出血部位;克服了以往用额镜和前鼻镜只能观察到鼻中隔前端出血的缺点。在直视下给予有效的止血措施,较传统方法有明显的优势。本组90例所用微波波长1mm~1m,频率300~300 000MHz的电磁波。其导入组织后,能使机体局部组织中水分及胶体分子随交变电磁场的迅速变化而产生剧烈运动,摩擦生热,在很短的时间内,局部组织即可出现高温炭化凝固达到切除止血的目的。

综上所述,使用多弹头微波辐射与鼻内镜相结合的优势在于对鼻黏膜损伤小,患者痛苦小。操作方便,患者可随治随走,利于基层医院推广。

上一篇:中小学生视力疲劳\视力下降原因分析及正确处理 下一篇: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钠血症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