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目的的思考

时间:2022-06-24 04:08:11

关于教育目的的思考

摘要:本文从什么是教育目的,人类史上不同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以及教育功能等方面来探讨怎样来制定良好的教育目的,以及如何有效地实施教育目的。

关键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功能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5-0078-01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马克思曾用通俗的比喻指出蜜蜂造蜂巢的本领令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即使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蜜蜂高明得多,因为建筑师头脑中早已有了建筑物的形象。既然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教育是人特有的活动,则教育肯定是有目的的。

那什么是教育目的呢?教育目的是社会与个人对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状况所展现出来的一种预期的状态,是在教育过程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结果。教育目的是根植与社会生活的需求,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阶级、阶层的要求和需要,借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教育影响以达到所期望的目标。

正是由于教育目的是以社会需求为前提的,而社会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社会时期有着不同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即使是在同样、同类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关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但这些价值取向最终应受到社会实践的检验。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存在着这样几类教育价值的分歧。

一、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

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个人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的复苏和觉醒,使得对教育目的的探讨上,自觉而清醒地意识到了个人的价值和重要性,由此而产生了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旨在维护个人尊严、突出个人价值,提倡个人独立与自由并鼓励个人充分发展。其代表人物有卢梭、康德等。社会本位论认为社会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首要因素,教育目的在于“塑造社会我”,使人在总体上适应社会的要求。其代表人物有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美国教育家杜威和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

二、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

理性主义价值定向的自由教育是以理性原则为基础的,以发展自由心智、追求心智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它在公元前5世纪和4世纪的雅典奴隶社会就出现了,其自由仅仅属于自由人,而非奴隶;19世纪英国的赫胥黎对自由教育作了合乎他那个时代精神的解释,力图恰当地处理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平衡;20世纪以来,永恒主义哲学代表人物赫钦斯对西方传统作了进一步阐发与推动。

三、精英主义和平等主义

精英主义,顾名思义是指英才教育。回顾18世纪以前整个教育几乎都是贵族化的。从古希腊公民教育,罗马时代雄辩家的培养,到中世纪的牧师、骑士教育;从文艺复兴时代的潮流教育,到洛克的绅士教育无一不是阶级社会维护统治阶层特权利益的产物,其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德国的尼采。

平等主义,追求平等的教育思想历来是人类事业的一部分。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仅仅是宗教意义上的平等,并未带来教育上的平等。而到18世纪,由于受启蒙哲学的影响,平等主义演变成政治上的平等主义,表现为经济、法律上的平等。直到工业革命及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社会的教育也日益平等,这体现在法律明文规定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也体现在各国纷纷颁布强迫义务教育法及其实际年限,并不断延长普及教育。

四、现时主义与未来主义

现时主义关注当前生活的价值,主张教育切合儿童当前生活的兴趣目的与需要,教育即生活,其代表人物有18世纪的卢梭,20世纪的杜威。未来主义价值取向关注未来的价值,主张教育为未来完满的成人生活作预备。代表人物有19世纪英国的斯宾塞。我想我们的教育不仅仅要注重现时,也要重视将来,只有既从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又考虑到未来的发展状况,才能更好进行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教育史上有着无数的教育目的,而有多少教育目的就有着多少的教育价值取向,他们都有着各自的合理性和不足,但我们不难看出,所有的教育目的及价值取向有着其共通之处,那就是离不开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教育的社会发展职能和教育的人的发展职能。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家,他们提出各自的教育目的,无论内容有天壤之别,重点和兴趣亦有所不同,但仍离不开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我国现有的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观,教育的客观性和社会的制约性。但要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我们还应该将教育的“外在”和“内在”目的相统一。“外在”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社会及各阶层对培养人的总要求,往往是法律或法规等成文的,是教育过程外部确定的。“内在”的教育目的是指在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有着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对自我表现的期望。只有当“外在”的教育目的约束和限制“内在”教育目的的同时,将“外在”的教育目的转化为“内在”的教育目的,使教育者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当中,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外在”的教育目的。

上一篇:“去的欲望”和“留的必要”之间 下一篇:千峰翠色话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