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监测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时间:2022-06-24 12:46:37

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监测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关键词】 激活全血凝固时间测定;体外循环;心脏手术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6-0695-01中图分类号:R 654.2文献标识码:B

激活全血凝固时间测定(ACT)监测肝素水平能准确有效地提供临床数据,使体外循环手术得以顺利进行,是心内直视手术全身肝素化的重要监测手段,简便易行,已被广泛应用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我院近几年来进行65例体外循环手术,均用ACT监测指导肝素的用量,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有关经验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男38例,女27例;年龄5~63岁;体重9~61 kg。室间隔缺损18例,房间隔缺损15例,二尖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11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联合置换术8例,动脉导管未闭3例,法乐三联症和四联症4例,肺动脉狭窄症4例,左房粘液瘤2例。术前ACT生理值>150 s者16例,血小板计数<120×109/L者12例。转流时间25 min~232 min。

2.监测方法 肝素化前,自颈内静脉取全血2 ml,注入含硅藻土抗凝试管(北京产)内,轻轻倾斜震荡数次,然后放入ACT监测仪(北京凯迈医疗公司产MD125型)流转,同时按下计数器,直至仪器自动报警,试管停止转动[1]。计数器所示即为病人ACT生理值。肝素化(3 mg/kg)后10 min、30 min、1 h和2 h均测ACT。ACT值在480 s以上不再追加肝素,否则予以追加。在拔除上、下腔插管后,从颈内静脉缓慢注入鱼精蛋白以拮抗肝素作用,其后10 min测ACT,如高于生理值即追加鱼精蛋白,直至ACT达到生理值。

结果

本组病例肝素化后30 min ACT均>480 s。其中3例在肝素化后1 h ACT<480 s,有4例在肝素化后2 h ACT<480 s,均追加了肝素,其余未追加肝素。注入鱼精蛋白后10 min有4例ACT高于生理值,均追加了鱼精蛋白,其余未追加鱼精蛋白。术后患者均安返监护室,引流管无较多的血液流出。

讨论

目前普遍认为ACT生理值应在130 s以内[2]。本组病例术前有16例ACT生理值>150 s者,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采血注射器含有少量水分致血液稀释;②患者有血小板减少等凝血功能障碍;③病人术前已用阿司匹林或潘生丁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④计时不准。为此,取血样ACT监测时,不能混有组织液或使其它液体混入,注入血量要准确,不能超过测试管以上的刻度线,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ACT的准确性。

多数学者倡导首次肝素化用量为2.5~3.5 mg/kg。考虑到肝素抗凝的需要量及代谢速度差异很大,不同批号的肝素效能亦有差别,我院目前采用3 mg/kg的用量标准,所有病例肝素化后ACT均>480 s,即均达到转机要求。有3例在肝素化后1h ACT<480 s,有4例在肝素化后2 h ACT<480 s,均追加了肝素,随后监测ACT均>480 s,符合转机要求。说明在手术过程中肝素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为避免使用肝素的盲目性,防止抗凝不足或过度及拮抗不当所致的不良后果,在转流中应密切监测ACT。应用ACT监测,能有效地防止因肝素用量不足或过量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本组所有病例均未发现任何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

ACT监测在鱼精蛋白拮抗肝素方面亦起重要的作用,有助于防止鱼精蛋白用量过大或不足。由于鱼精蛋白本身亦具有抗凝作用[3],且还可引起血压下降等副作用,为此我们先用小剂量鱼精蛋白中和肝素,随后根据ACT监测值逐步追加鱼精蛋白,直至ACT达到生理值,避免因过量的鱼精蛋白而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给术后渗血的诊断和处理造成困难。本组有4例ACT高于生理值,均追加了鱼精蛋白,使ACT达到生理值,其余未追加鱼精蛋白。所有病例术后均安返监护室,引流管无较多的血液流出,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姚 莉,邓妮惠,杜宜敏.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监测ACT的体会[J]. 护士进修杂志,2004,19(8):753.

[2]何争鸣,许蓼梅,孙兰英,等. 体外循环手术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与ACT的关系[J]. 中国医师杂志,2003,17(1):117.

[3]郭 涛, 尤继贤. 鱼精蛋白与肝素三种不同比值对ACT值影响[J]. 锦州医学院学报,2005,26(6):58.

(收稿日期:2007-02-13 修回日期:2007-11-07)

上一篇:老年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外科治疗的探讨 下一篇: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