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明:6大观点解压育儿

时间:2022-06-24 08:35:05

徐智明:6大观点解压育儿

徐智明

现任快书包图书发行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创办龙之媒广告文化书店。

印象素描:

他是书圈里小有名气的人物,不仅是生意做得好,更是有口皆碑的好老爸。究竟怎么个好法呢?我一直很好奇。直到听了他的观点,我才明白,他的好并不是事无巨细,也不是爱的牺牲,而是一种高瞻远瞩的理念。而这理念足以支撑着他在养育的路上不摇摆,不盲从,不纠结。而且,这些观点能让很多父母松一口气――养育是件多么简单又多么自然的事啊!是不是有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太自作多情又太自寻烦恼了呢?

既为之则安之

我们有两个孩子,都是自己带大的。尤其是月子里,只有我和妻子两个人带,没有月嫂,没有保姆,也没有老人帮忙。当然,自己做生意可能有这点优势,但也不是所有自己做生意的父母都能这么做。我们发现,这样坐月子更安静,一切都很有规律,没有人打扰,两个人的意见也会比较一致、集中,不会因为人多嘴杂而使家里乱成一锅粥。

两个人带孩子,尤其是带两个孩子,说不累是假话。但是我们是结婚9年之后才要的孩子,就是因为在一起待腻了,想体验有孩子之后的生活什么样,所以就去尽情地体验了,累也是体验的一部分。

做父母是成人的选择,甚至是成人自私的选择,并不是孩子的选择。因此父母应该没有什么好抱怨的。既然决定体验做父母的角色和过程,就不应该把孩子推给老人、保姆抚养,不然何必当初?

重分享更重个体

要两个孩子,就是为了让他们彼此为伴,从很小就能体验分享。因为兄弟俩要分享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吃的和玩具,而是父母;他们也不是只有外出和小朋友接触的一小会儿时间才需要分享,而是要时刻分享。

但是我们从来不认为哥哥要让着弟弟、照顾弟弟,弟弟应该以哥哥为榜样,跟着哥哥。而是觉得哥哥就是哥哥,弟弟就是弟弟,他们是如此不同的两个个体,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公平和尊重。因此在我们家里,从来不会当着孩子的面比较任何事,也不刻意强调哥哥该怎样,弟弟该怎样,哪怕只是谁高谁矮,谁吃得多谁吃得少这种生活琐事。他俩打架,我们从来不过问,基本“战争”一开始,我们就躲起来了,装没看见。唯一需要提醒的就是别用利器,不打关键部位等等安全问题,谁输谁赢都无所谓。我相信孩子的世界里有他们自己的规则、秩序,包括他们更大环境的儿童世界,比如学校、幼儿园,他们也会自己建立秩序,没有必要过多地干涉和进行所谓的调解。这两个孩子的小世界让我们更加坚信这一点,他俩经常是上一分钟还在打架,下一分钟就头碰头地一起看书或者玩耍去了。

信任孩子的生命力

我认为教育不是“教”,是和孩子一起生活,陪伴他们,也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吧!而且,这种教育只有父母能做得好,别人都做不来。最好的陪伴是让孩子自由发展,信任他们的生命力。不以成人世界的标准要求他们,不以父母的臆想扭曲他们。3岁看老的话没错,但我不认为看的是成就,而应该是心智的健康。孩子在3岁之前,如果能充分地感受被爱、被关注、被尊重,心智发展就是健康的,他也是快乐的。

孩子的快乐不应是成人认为的快乐,他们是觉得越自由、越随便、越没人管越快乐,正好我们少管点他们。其实自由不会让孩子变得散漫,反而有时能让孩子自律,也能挥发出潜质。比如我们原来给很多父母传授过怎么让孩子爱上吃饭,诀窍很简单,就是爱吃不吃,爱怎么吃就怎么吃。从小婴儿起就开始按需哺乳,稍大些尽快让他学会使用餐具自己吃饭,他在饭桌上随便吃什么都行,吃多少也没问题。孩子知道自己的饥饱,偶尔不吃什么也不会缺乏营养。所以很多朋友到我们家吃饭都见过这种现象:我们从来不叫孩子吃饭,他们会自己过来吃;如果决定不吃就不来。

我们对孩子的穿衣、学习都持有这样的态度,由他们自己做主。我们老大不喜欢奥数、英语,自己选择的兴趣班是魔术、航模、电脑动画,我觉得也很好。但如果是那种喜欢奥数、英语的孩子,当然也不该限制他。另外,我想说所谓的自由也不是漠视或忽略,而是在孩子有需求的时候及时满足,其他时候少去打扰。

孩子的生命力都非常强,让他自主选择、自由发展就是信任他的生命力。如果父母始终保持这种信任,就不会有所谓的纠结。

不让老人带

父母是最能体会出孩子细微需求的人,比如我们的两个儿子还都是小婴儿时,我们就能听出他们哭声的差异,是饿了还是尿了。因此我们坚持自己带孩子,不交给老人。同样,孩子的成长中,他的任何的心理需求,最能够敏感体会到的也是父母。

另外一个不让老人帮我们带孩子的原因是,他们那一代人在生活里摸爬滚打,当时的物质环境、社会大环境都不允许他们懂得怎么更好地教育孩子。也许不少老人爱说,我怎么不懂了,你就是我带大的,不是好好的?!但是如果能冷静地想想的话,不是这样的,我们是自己长大的,我们自己调节心理的成长,自己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是他们教育出来的。

而且,由于上一辈人在养育我们的时候很匆忙,所以对孙辈总有一种补偿心理,就会出现溺爱或者过度关注等弊端,这对孩子很不好。

老人还爱不经意地比较孩子,然后下一些很抽象的定义,比如谁没有谁懂事。其实“懂事”本就是个成人化的词,孩子的世界里没有这个词。然而这些理念上的冲突是我们无法跟他们彻底沟通明白的,所以我们坚决选择自己把孩子带大。

把选书的权利给孩子

我们对两个孩子的玩具购买有限制,但是在书的购买上从来不设限,所以他们目前大概有2000本左右的图书。而且这些书十之八九是他们自己选购的,老大4岁开始就能在网上自己下购书单。

阅读这件事,是典型的言传身教,我和妻子都非常爱书,在家里也是书不离手,孩子们跟着喜欢也是理所当然。但是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书都是他们自己选的,所以一定爱看。我并不在乎孩子选画书不选字书,或者是只着迷于同一类型的书,其实时间拉长了就会知道,他会改变。这也不难想象,再喜欢某样东西也会有厌倦的一天。所以,在没有人强迫、干扰的情况下,孩子反倒是能做出更快的调整。我观察过周围一些父母的做法,经常是强行给孩子买书,但这些书孩子能不读就不读,而不让看的书却有机会就看。

老大在学校的学习很好,总是前几名。每次开家长会,不少妈妈就问我们是怎么辅导孩子的,可是我们的回答总像在骗人,那就是我们真的不辅导,而且有时还替写作业。甚至我的生字现在都写得可以以假乱真,老师绝对看不出来。如果说真有经验,那就是阅读,阅读可以提高孩子很多方面的能力,也能拓展他的视野。家里有良好的阅读环境,把选书的权利还给孩子,一定能带动他对阅读的喜爱。

我们是我们,他们是他们

这是我们养育上的一个最根本的观点,也是最重要的理念。所以我们对孩子没有期望,对他们的未来没有设想,对职业没有规划,那是他们自己的事。

我们也没有把付出和回报关联起来,付出是我们的事,回报与否是他们的事。因为持有这样的心态,我们觉得孩子的成长不断让人有惊喜,高兴的事越来越多,焦虑的事几乎没有,对他们也无比欣赏,没有不满或感觉遗憾。我和妻子都是北京大学毕业的,是中国最好的学府之一,可我们并没觉得这有多重要,即使孩子将来也上了北大,又能如何?只要他的内心是快乐和满足的,做个加油工,或者做个厨师,都很不错。我宁愿让孩子做一个快乐的加油工,也不希望他做一个内心拧巴的学者。成功与否,差与不差,谁来定义和衡量?这就像现在说有多少钱算有钱一样,是无法比较的。

路边的野草长得茂盛,但在功利社会里它也许不被认同,但这并不妨碍它本身具有的旺盛和蓬勃的生命力。

上一篇:要上小学了 下一篇:向宝贝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