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把思辨贯穿数学教学过程

时间:2022-06-24 04:58:39

例谈把思辨贯穿数学教学过程

数学上的思辨能力主要是指思考辨析能力。这种思考是多角度、多层次、发散性的思考,而辨析主要是对不同的解题思想和解题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辨别出其优劣所在。从深层意义上讲,思辨是指我们要善于在解题后进行反思;要学会发现解题中的错误和错误的根源;要善于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更要善于从题目所给的信息中或解题的过程中,以及从自己得到的结论里进行引申推广,以便能开拓自己的思维,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下面笔者以教学实例来论述一下这个问题。

一、从一个问题的正反两方面进行思辨

例1:已知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为4πcm,宽为πcm的矩形,求此圆柱的体积。

阅卷后笔者发现,有不少学生都出现了同样的错误。现简单摘录如下:设此圆柱底面圆的半径是x,由已知得2πx=4π,x=2。所以圆柱的体积为V=πx2・π=4π2。

对此,笔者在讲评时没有先指出错误,而是先提出了一个问题:给定一个圆柱,如果沿着它的任意一条母线剪开,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不同的矩形吗?反之,给定一个矩形,能把它卷成怎样的圆柱形呢?学生在辨别了正反两种操作过程后,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自然就明白了错误的原因。

二、从一题多解方面进行思辨

(A)4ab (B)2(a2+b2) (C)(a+b)2 (D)(a-b)2

统计后,笔者发现选(A)、(B)的都有不少学生。于是,笔者各请一个代表来讲解他们的做法,现大致展示如下。

所以,所求的最小值为2(a2+b2)。而选项中刚好有这个结果,故选(B)。

解法二:……

解法三:……

给出解法三后,笔者没有接着下结论,而是先让学生寻找选项(A)、(B)、(C)中三个式子的关系。结果有学生回答:由基本不等式及变形可知:2(a2+b2)≥(a+b)2≥4ab。三个式子的大小关系便一目了然了。

笔者先肯定了他的结果,接着问他:这两个条件有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这个学生回答:如果两个条件都成立,就一定可以推出“a=b”,而这个是已知中没有的,这就是思辨的关键所在了……

三、从解题过程出现错误方面进行思辨

笔者班上不少学生也是这样做的。显然第(1)题的解法是没有问题的,而问题出在第(2)题的解法中……

于是,笔者提问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很疑惑。接着笔者启发学生……

四、从题目本身有问题方面进行思辨

到这里矛盾就出现了,学生们也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就在学生们为之喜悦时,笔者话锋一转,提出了如何修改的问题。笔者让学生思考,然后请大家提出方案,其思辨的效果自然就出来了。

可见,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贯穿思辨能力的培养,极大地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参与知识建构的同时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够在别人不能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能够突破思维的惯性和定势,在被人熟知、极为平常的现象中发现新问题。

上一篇: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儿童喘息样支气管炎... 下一篇:寓情于史 美中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