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活”水明如镜

时间:2022-06-23 09:39:59

摘 要: 创新是国家和社会进步发展的源动力。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解题能力、智力发展的根本表现。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情感培养、问题教学、教学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衡量标尺,它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知识、探究知识过程中,既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又展示着“标新立异”的独特一面,善于打破常规,创新方式、解决问题,是其具体特征。新实施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坚力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重视学生探究、创新、合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有序、科学的学习活动中,实现能力、素养、品质等方面的有效提升和树立。”当前,创新型人才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紧缺人才,也成为学校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对数学学科教材体系的整体分析发现,数学学科在学生思维能力、智力培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如何采用有效教学手段,突出学生创新思维特性,挖掘创新思维潜能,指导创新思维活动,已成为高中数学教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我现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对新课标下高中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简要阐述。

一、紧扣情感因素,放大教材内在特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潜能。

教材是学科知识内容的有效载体,是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依据”,是学生知识内容掌握的“工具”。通过对教材体系内容的分析发现,教材内容虽然篇幅短小,但蕴含的知识点和内在特性却十分丰富,它在“引领”、“带动”学生思维发展进程中扮演着助推和促进作用。教学实践证明,脱离教材内容,违背目标要求的教学活动,往往会“事倍功半”。因此,高中数学老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过程中,要紧扣“教材”这一“纲领”,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内容体系,将教材中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特性进行有效挖掘和放大,设置出具有积极情感的教学情境,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思考,找寻问题解答的方法和要领,使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在良好教学情境中得以发挥。

如在“平面向量”教学活动中,虽然这一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关联不密切,但我在深入探析该知识内容过程中,发现该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测量物体高度”问题有着一定的关联,从而设计出如下问题情境:“山顶上有一座电视塔,在塔顶B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的俯角为α=60°,在塔的C处测得A点的俯角为β=45°,已知塔高60米,求山高。”让学生进行感知,从而使学生在感知情境过程中,体会知识内容的深刻生活性和广泛应用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思维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得到显著增强。

二、抓住问题特征,开展发散问题教学,指导学生创新思维方法。

教学实践证明,问题是体现和概括数学学科知识内容的有效工具,问题教学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工具”和“载体”。但长期以来,高中数学老师在问题教学中,为追求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在问题设置上经常出现注重“数量”,忽视“质量”的现象,致使学生成为解答数学问题的工具和奴隶,未能指导学生准确掌握问题解答的“精髓”,导致“广种薄收”教学现象的产生,教学效果“事倍功半”。这就要求,高中数学老师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进程中,要将问题教学,特别是发散性问题教学作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认真研究分析教学内容重难点,挖掘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深刻联系,选择具有针对性、典型性数学问题。同时,教师要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在学生解决问题关键点和“卡壳”处“指点迷津”,向学生及时指出问题内容隐含的条件及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衔接点,从而使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掌握此类问题解答的规律和方法,为学生开展创新思维活动提供方法基础。

如在解答“已知sin(α-)=,cos2α=,求sinα及tan(α+)”这一具有一题多解的发散性数学问题时,我让学生开展问题解答活动。学生在共同探讨过程中,发现该问题条件中隐含着与“三角函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可以利用问题条件,通过应用“两角差的正弦公式”和“三角函数知识”进行问题的有效解答。此时,我再进行实时指导,向学生指出可以通过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进行问题解答。学生在我的指导下,结合所学知识和解题经验,对此问题进行了有效解答,从而掌握了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发挥评价功能,开展问题辨析活动,养成学生创新思维习惯。

高中生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殊时期,良好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加之高中学生自我反思能力未完全形成,不能够对自身学习表现进行科学、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而教学评价作为评析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成效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促进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养成上起着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发挥教学评价的指导功能,设置有效的问题评析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解题经验和解题思路进行问题辨析活动,展现自身思维活动过程,从而认清自身不足,制定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为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提供指导意见,进而促进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

问题:求f(x)=+sin的最大值及取最大值时相应的x的集合.

我根据以往学生解题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向学生出示了如下解题过程:

解:f(x)=+sin=+sin=+sin=+sin=cos+sin=2sin(+)

由sin(+)=1得+=2kπ+,

即x=4kπ+(k∈Z)时,f(x)=2.

故f(x)取得最大值时x的集合为:{x|x=4kπ+(k∈Z)}.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辨析活动,学生在小组互助合作探究后,结合自身解题过程,指出该问题主要是考查三角函数及三角形的基础知识,以及根据公式进行简单证明、正确运算、合理变形的能力,同时指出解题过程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说出进行问题有效解答的建议和意见,从而使学生在辨析问题解答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

总之,创新思维能力是新课标下学生应具备的三大能力之一,是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有效体现,高中数学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遵循教学目标要求,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潜力,开展有效问题教学,引导学生辨析思维,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刍议新课改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实践 下一篇:“错解”在解题中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