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到纽约有多远……

时间:2022-06-23 07:11:46

在这场博迪森事件中,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而我们展现的是最接近真实的一种可能――民营中小企业海外上市途中,那荣耀背后的孤独,惶惑,甚至无助。

这是一个可堪大书特书的女人。

十一年前,她下岗创业,在偏远的西部进入一个平淡无奇的行业,继而建厂,以加盟方式筹资,股份改造,海外挂牌上市,被英国《观察家》杂志称为“中国企业第一夫人”。

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企业。

2004年3月1日登陆纳斯达克OTCBB;同年7月5日在德国法兰克福股票交易所挂牌;2005年8月26日从纳斯达克OTCBB成功升板至全美证券交易所挂牌;2006年2月6日又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二板市场上市。至此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在美国、德国、英国同时上市的民营企业,更是全亚洲第一家在美国主板上市的农化企业。

然而这一切,都在2006年4月15日戛然而止,变成轻飘飘的神话。

就在这一天,这个女人向公司董事会提交辞呈――“我原想用我的诚信和责任心将公司做强做大做专,做成肥中之王,用良好的业绩来回报你们对我的信任和支持,但我不能违背美国的法律法规和券商的要求来满足每位股东的要求。”

从此她和她的企业,开始朝着不可预知的方向滑落。

“我们老板”

直到今天,博迪森西安公司里仍然随处可见王琼的照片。一些跟随她创业的老员工,仍然习惯性地称她为“我们老板”。

1996年,在一家外贸公司担任开发部经理的王琼,因为公司效益不好,被分流下了岗。在家待着的她百无聊赖,四处寻找发展机会。正好年底,西安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召开。王琼没事儿就去博览会上转悠,看资料,跟人唠嗑,很快发现博览会上像她一样转悠的很多是农民。这些农民最关心的就是农用有机肥料和液体肥料。这些肥料不仅能很快提高农产品质量,而且价格不贵。她就此上了心,暗暗搜索。

博览会上这类产品简直琳琅满目。倾她所有却仅有3000元钱,只够买下其中一种新型液体肥料的知识产权。卖方介绍说,“这个产品类似于美容霜,用过之后,水果表皮光滑、不长斑。”半路出家的王琼虽然对技术似懂非懂,闻之却果断出手,将这种新型液体肥料命名为“果丽丹”。1997年,生产“果丽丹”的杨凌康元农化厂成立。

厂长王琼集采购员、销售员、会计、杂务于一身,跑到农村推销她的“果丽丹”。一个没有任何名气的产品要想打动农民谈何容易。王琼戏说自己“想尽千方百计,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甚至大胆承诺农民试用,来年看效果再付钱。

这是一个冒险的决定。还好“果丽丹”效果明显,第二年,试用的农民纷纷掏钱购买。口口相传不仅让“果丽丹”一下子打开市场,也让王琼看到了新型农业化肥的未来。

在广袤的西部,农业仍是经济支柱。而对大多数还在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优质化肥是他们的命根子。于是,王琼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组建了杨凌博迪森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经销多种新型农业化肥。凭着过硬的产品,企业经营蒸蒸日上。

1999年9月26日,对博迪森来说意义重大。为了筹集发展资金,王琼在杨凌田园山庄召开经销商大会,提出“一次加盟、年年分红”――只要把钱放在博迪森,就相当于入了股,每年根据公司业绩分红。冲着博迪森的产品和市场,经销商们争先恐后地抱着钱放到王琼的办公桌上。“最初一两年的分红都在10%到20%左右。”

王琼没有食言。2001年博迪森进行股份制改造。这些经销商最初的加盟资金都被转换成了股本。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要想继续扩大规模,融资难免成为瓶颈。

她把目光投向境外上市。

与“狼”共舞

在国内上市,手续多费用大。而且2003年,国内股市已经连续两年下跌,谈及上市公司,人人色变,被套牢的人数不胜数。在这样一个市场上,大公司尚且自危,民营中小企业靠什么融资?

于是,有几家从事企业海外融资的顾问公司主动联系王琼,声称可以帮助博迪森境外上市,而且并没有她想象中困难。2003年6月1日,王琼接受了美国沃特财务集团的建议。签约仪式上,数家媒体到场,见证“西部首家搏击海外资本市场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的诞生。不料,短短两个月之后,一度信誓旦旦的美国沃特财务集团通知王琼,由于博迪森达不到境外上市标准,合同就此终止。王琼慌了手脚,请律师一看,对方言之凿凿,当初签定的合同又几乎滴水不漏,已经付给对方的昂贵费用只能当交了“学费”。

“这是个艰苦、坎坷、复杂的过程,存在着东西方文化意识和市场理念的差异、语言差异、法律差异,还有我们不能不面对的陷阱。”王琼叹息,“有时也真的想过放弃。”

当年底,王琼接触到美国纽约国际证券公司。

她变得格外谨慎。第一次给纽约国际打电话,她详细咨询境外上市的相关情况,却对自己公司的名字甚至自己的姓名含糊其词。挂了电话,她又从各个渠道侧面打听纽约国际的资信情况。直到双方正式接触,纽约国际的工作人员下厂考察生产情况,甚至和工人一起吃住,平均每天工作16小时――这令王琼刮目相看,但考察完毕之后,双方准备正式签约的时候,她还是犹豫了。

用王琼的话说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纽约国际一行人等只能离开。留下她独自一人在西安凯悦大酒店的大堂里,来回踱步反复思量:这究竟是一次风险还是机遇?

到海外主板市场直接挂牌的国内企业,大多是大型国企或国外风险投资扶持的大公司。而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都不够这个资格。于是,许多中介公司都会为它们设计“曲线救国”:先在纳斯达克OTCBB上市,然后再升到主板市场挂牌。

因为在美国,上市和挂牌概念不同,所以花个二三十万美元就可以在纳斯达克OTCBB买壳上市――成本相对较低,监管也很宽松。只要业绩好,随后就可以上升到主板市场。但事实上,纳斯达克OTCBB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很少有投资者看好。至今70多家中国公司中只有7家股价3美元以上,其他的被视为垃圾股,长期没有任何交易,更别说上升到主板市场了。

利用国内人们对海外资本市场的陌生,既有中小企业被中介公司“诱骗”至此,从此沦落,又有企业号称“纳斯达克OTCBB上市”以混淆股民视听……前车之鉴比比皆是。博迪森会不会成为这个市场上的下一只垃圾股?王琼义无反顾境外上市没有理由不犹豫。

二十分钟后,纽约国际的工作人员终于接到了王琼的电话。而此时,他们正在去往机场的高速路上!一群人立马掉头回酒店,签下了一个改变王琼命运轨迹的合约。

最终支撑王琼的,是对博迪森实业的信心。

一米阳光

王琼自称“对市盈率、税后利润这些概念我不懂,我的职责就是做好公司的运营”,其余的“可以问纽约国际的专业人士”。

在国内,博迪森利用专有技术,生产60多种有机生物复合肥、液肥和农药产品。为了上市,企业必须把业绩做得更好。员工们忘我工作,几乎没有上下班之分,手机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果然新产品一经推出,立刻得到经销商和农民热烈追捧。

海外的纽约国际则快马加鞭,仅仅用了88个工作日就让博迪森成功登陆纳斯达克OTCBB;2004年7月5日,又在德国法兰克福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凭借良好的业绩,2005年8月26日,博迪森成功获批从纳斯达克OTCBB升板全美证券交易所。至此,博迪森完成了惊险一跳,而且从申请到获批只用50天――这是美国境外企业成功申请升板的最短时间!更由此成为全亚洲第一家在美国主板挂牌上市的农化企业。

2005年9月29日上午,着一袭旗袍、披丝绸披肩的王琼,与博迪森、纽约国际的高管们,站在全美证券交易所的大厅里。眼前的巨型滚动屏幕上,反复播放着一条新闻:“全美证券交易所欢迎博迪森董事长兼CEO王琼女士。”

9点30分,交易所副总裁郑重地将一把印有“Bodisen Biotech Inc.(BBC)”(博迪森公司英文简称)的金锤交给王琼。交易所内几千双眼睛凝视着她,她举起金锤轻轻敲响,锣声却回荡在整个大厅里。

这是全美证券交易所为王琼精心准备的一个仪式。当王琼走下主席台时,一位96岁高龄的老人拉住了她。这位在交易所服务了60多年的最“老”员工,幽默地说:“我不能错过和这位来自中国的CEO共舞的机会。”

自言从未走出国门,更不会讲一句英语的王琼,就此攀上了她个人事业最辉煌的顶点。

第二天,王琼却失踪了整整一天。谁也不知道她去了哪儿干了什么。

回国后重提此事,王琼笑了。在人生地不熟连语言都不通的纽约,她拿着当年声称能帮助博迪森上市的公司的名片,带着字典和地图,租了一辆的士,让司机带她挨个儿去寻找这些公司的办公地。其结果是:第一个纯粹是子虚乌有;第二个早已经人去楼空;唯一找到的一个,也只是一间按小时租来的临时办公室,只有一个人在里面办公。

“沉默”的大多数

经营好企业是海外挂牌上市的途径,更是目的。

2005年3月16日,博迪森以每股4.8美元筹到了第一笔资金――300万美元,一年内就建起陕西省最大的农化标准厂房,生产规模大大提高。

成功升至全美证券交易所之后,国外投资者纷纷看好,博迪森由上市时的3美元升至17美元,最高时每股接近22美元。2006年购买原材料资金出现缺口,2005年12月8日,博迪森又筹到了600万美元。

2006年1月13日,博迪森再次登上福布斯,被评为2006年“中国最具发展潜力100强”企业,排名由95位跃升至16位。

这无疑昭示着博迪森挂牌上市后的大展拳脚。2006年2月6日,王琼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为博迪森二板上市敲锣。开盘后股价一路上涨至12.省略

上一篇:方法对了,赚钱就像遛狗一样简单 下一篇:阿伯权“7天”出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