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政治较量之外

时间:2022-06-23 05:47:25

哥本哈根,政治较量之外

富有的生活应当包括良好的环境。我们可以不考虑世界如何,但却得考虑我们自己及子孙后代如何。减排既是挑战,何尝不也是机遇

全球瞩目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在一片争吵声中落幕,各国政治家们大概担心承担不起会议失败的责任,最终通过了一个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而这份由美国、中国、印度、巴西与南非五国提交的声明并未获得所有国家的认可,只是被一致同意“记录”在案。

悖论的是,减少工业二氧化碳排量、控制全球气候上升需要政治家们的统一意愿,而政治家们从来都是从各自国家利益出发。于是在科学家们最有发言权的地方,我们几乎听不到他们代表大自然发出的声音,听到的只是政治家们出于各自利益的考量。中国的媒体同样如此,往往是将会议演绎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一场政治较量,甚至是中美之间的政治较量,而实际上,最终对五国声明表示不满的恰恰是非洲、中南美洲国家,尤其是那些在未来将沉入大海的小岛国。

争论的实质在于,发达国家希望发展中国家提高减排量,并愿意提供援助资金,而发展中国家则要求共同而有区别对待,希望先发展后环保,理由是在过去二百年中,是发达国家率先工业化造成了温室效应。显然,发达国家对于碳排放负有很大历史责任。但问题是,当时尚无人能够预见工业化会带来如此灾难,而今天要是为了实现工业化,仍然坚持大排放量,则似乎是知错犯错,对人类与自身均不负责。这不是一个追究历史责任的问题,而是一个人类继续生存的问题。因此,发达国家如果真的能够实现资金援助承诺,发展中国家制订出减排的具体目标,这是合情合理的。

当然,如果照有人所说,气温升高与碳排放无关,那么气候大会就不过是一场政治家们的做秀;但事实是,温室效应的确造成了大量的自然灾害。中国政府这次在气候大会上再次作出减排承诺,提出自主减排的主张,受到一些国家赞扬。我个人理解自主减排的意思是,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气候变暖的危害,作为一个经济迅猛发展的大国,中国立场同样有自己的底线,西方发达国家既不能无视自己的应尽义务,也不应在履行责任时横加给发展中国家苛刻条件。

这几年,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做了不少努力,但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平衡却始终没有解决好。许多地方政府一味追求GDP增长,盲目发展产业,漠视公众健康。需要反思的是,我们是否必须重走西方的发展道路?比如,我们常说要符合中国国情,这其实也包括了由于人口众多,不可能与其它国家攀比消费。以汽车而言,倘若任其达到西方标准的私人汽车占有率,不加限制,这固然提高了民众生活水平,但其绝对数字及排放的尾气也将是惊人的,是我们的环境承受不起的。

富有的生活应当包括良好的环境。我最不能理解的是,我们的发展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可我们却恰恰在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的确,我们可以不考虑世界如何,但却得考虑我们自己及子孙后代如何。此次气候会议至少表明,全球低碳经济的时代即将到来。因此,对我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其实是如何转变思维,从现在起就注意开发低碳经济,并在这一新经济时期到来时,力争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就此而言,减排既是挑战,何尝不也是机遇。同时,为了我们自己生活的这块土地,我也希望政府早日将减排法律化,并接受公众的监督。(作者为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授)

上一篇:把每期杂志都当成创刊号 下一篇:支农的钱怎么花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