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时间:2022-06-23 03:14:59

试析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摘要]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才是其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培养有德行的、全面发展的人。借鉴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要培养体、德、智、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要按年龄分期教学等思想,可以对我国学校德育实施产生如下启示 :一是加强公民培养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二是按照年龄分期教育阶段论,培养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教育观;学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3004403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同时,他在政治学、伦理学、自然科学等方面也有不少著作,堪称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关于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在其著作《伦理学》、《政治学》以及《形而上学》中都有论述。对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进行研究与分析,可以为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1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

1.1教育服务于政治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教育观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就是肯定了教育与政治的密切联系。首先,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德行的公民,强调了公民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指出公民作为城邦的一员,其受教育程度直接关系着城邦的兴衰,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只有培养出有德行的公民,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要求。其次,教育必须由国家来掌控,反对家庭或私人教育,主张实现对全体公民的共同教育是城邦的责任,虽然每一个公民属于他自己,但所有的公民属于整个城邦。因此,实现对全体公民的统一关心就是要做到由国家来掌控教育。再次,提出了国家应如何管理好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要达到为政治服务的目的,一要实现教育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基本教育体系,学内容与目标,实现教育体制的规范化;二要将教育立法,用法律的手段来保障公民接受统一的国家教育,为培养有德行的公民奠定法制基础。这样就能使教育为国家培养大批优秀、勇敢、有德行的公民,实现教育服务于国家的目标。

1.2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观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即实现人的体、德、智、美和谐发展。这一思想主要来源于他的灵魂说,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共有三部分:一是表现在营养和繁殖上的植物灵魂;二是超越各种植物的特性而表现在感觉和愿望上的动物灵魂;三是超越各种动植物的特性而表现在思维或认识上的理性灵魂[1]。植物的灵魂对应的是人在体育方面的发展,体育就是要求加强人在体力方面的锻炼。由于植物灵魂先于动物灵魂而产生,因而身体的训练需在智力训练之前。但同时亚里士多德也指出,反对斯巴达人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残酷、严格的训练,主张体育锻炼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避免过分、过早的锻炼,以免阻碍身体的正常发育,防止变成野蛮人;动物的灵魂对应的是人在德育方面的发展,要求培养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关于如何才能成为有德行的人,亚里士多德则提出“有三种手段可以使城邦内的成员们获得善德:自然本性、习惯、理性原则”[2]。其中人的自然本性属于天性,难以改变,而习惯则会逐渐改变,通过教师或家长的正确引导和耳濡目染,使善德日趋完善,逐步达到理性的高度,使人形成中庸、适度、公正、勇敢的美德;理性的灵魂对应的是人在智育方面的发展,智育,即知识与理性的训练。古希腊历来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如苏格拉底的“知识就是美德”,亚里士多德继承了这一思想,他提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智育的目的是充分挖掘人理性灵魂的功能,培养人的理性美德[3]。因此,他主张在学校中设置阅读与书写这两大课程。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应付日常生活之需,为参与政治生活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是使学生从中学会掌握真理,发展思维能力,深入思考,获得理性认识。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除了灵魂说所对应的体育、德育和智育这三方面的发展外,亚里士多德还特别强调人在美育方面的发展。他提出学习课程设置里要有音乐和绘画等培养人对美的学习与享受的课程。其中,亚里士多德把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与享受闲暇时光的希望主要寄托在音乐上,他认为实行音乐教育主要有三种功用:“一是在于娱乐和放松,二是可以培养人们的善德,三是培养人们的心灵、促进人们理智的发展。”[2]因为音乐不仅可以供人娱乐、消遣和陶冶心智,还能使紧张的身心得以松弛,心情变得愉悦。但是,亚里士多德要求人们在对青少年进行音乐培育时选择高雅的、有节奏感的音乐,反对让青少年演奏带有职业技巧的乐器,以避免音乐的功利化,保证音乐在陶冶人的情操上的重要作用。通过在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几方面的共同培养,以期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和谐的发展。

1.3“效法自然”的年龄分期教育阶段论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要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就必须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也就是教育应当“效法自然”。因而,亚里士多德在效法自然的理论上提出了按年龄进行分期教育的阶段论。他把人的青年阶段分为三个时期:“从出生到七岁为第一个时期,从七岁到发育期为第二个时期,从发育期到二十一岁为第三个时期。”[1]第一个时期相当于学龄前教育阶段,根据灵魂说,体育教育发展在先,因此,这一阶段的教育任务由家庭承担,要特别注意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成长,“在婴幼儿时期,注重儿童饮食,保护肢体发育;在五岁之前,可以给他们讲故事,做游戏来启迪智力,加强锻炼;五岁到七岁,儿童可以旁观他人的作业,因为他们将来也要做”[2]。这一阶段主要发展人的植物灵魂,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个时期相当于初等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要进入学校接受国家的育,完成学校所开设的阅读、书写、音乐、绘画等课程,同时还要进行身体锻炼,但最主要的任务是德育,旨在发展非理性灵魂,通过阅读与书写使人具备基本知识素养,通过音乐与绘画陶冶情操,使人提高审美能力,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培养学生中庸、公正、节制和勇敢的德行;第三个时期相当于高年级阶段,以发展学生的理性灵魂为主,即智力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加强了对思辩科学和哲学的探索,开设的学科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文法、修辞学、伦理学以及哲学、物理学等,通过这些学科的学习,使人的智慧和德性趋近一个崇高且完美的境界。尽管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坚决反对女子教育,认为女子在天性上与男子有重大差别,高深的教育和修养对于她们并无实际用处,这种观点明显是男女不平等的体现。但其教育观仍然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总体来看基本符合人类身心发展规律,反映了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并且给后来的教育探索以巨大的启迪。

2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坚持德育为前、实施素质教育做了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德育在我国当前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反观我国现阶段的德育,其目的却多是为了应试、就业等,脱离了德育培养有德行公民的目标,距离德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相去甚远。辨证地吸收和借鉴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对于推进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加强进行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对于人民思想道德水平和参与政治涵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突出了教育服务于政治对培养有德行人才的价值和作用。但是,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应由国家控制,国家对全民教育统一负责,把教育作为国家的公共事业,反对教育的产业化;二是德育的主要功能是育人,虽然教育服务于政治,但并不能过于强调德育的政治性,而是应该把德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人上。如果学校德育忽视了这两个方面,就会造成教育本来价值诉求的变化,使教育价值被埋没。因此,在学校德育培养有德行的公民时,一定要始终把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使人过上自由、充实、幸福的生活。

2.2按照年龄分期教育阶段论,培养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人才亚里士多德的年龄分期教育阶段论提出把青少年的年龄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设置特定的教育内容与重点,这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而现如今我国的教育现实却没有做到这一点。首先,在第一个学龄前阶段,家长过早地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牺牲了儿童时期应有的玩耍、娱乐时间,把成人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使得孩子产生抑郁、孤僻、逆反等心理问题。其次,在第二个初等教育阶段和第三个高年级阶段,孩子进入国家统一管理的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理应使学生的体育、德育、智育与美育得到和谐自由的发展,但学校为了应试教育的需要,难免存在忽视学生体育、德育和美育发展的现象,使学生难以实现真正全面的发展。由此造成了我国教育现阶段呈现出的普遍现象,即小学拔苗助长、中学应试教育、大学自由散漫,严重阻碍了教育的正常发展。针对上述存在的两个基本问题,应该按照亚里士多德“遵循自然”的教育原则来指导人的发展。(1)要尊重和爱护儿童,使儿童从各种人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不是压抑儿童天性[4]。应该寻求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方式,比如在游戏和玩耍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乐于学习和接受教育;(2)教育要因材施教,把握好教育的度。这就要求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不要因为应试教育的压力而过度增加学生学习压力,而是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教育的重点,同样,也不应该在大学阶段对教育减少管理和要求,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发展实际状况设置符合他们水平的教育方式,培养他们自主、自觉接受和领悟教育的能力,避免造成大学生自由散漫的学习态度。总之,教育不应该违背人的自然发展规律,应该立足于每个个体作为单独的人的自主性要求,在教育中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能力而开展不同的教育活动,培养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人才,达到教学育人成才的目的,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3结语

通过对亚里士多德教育观的探讨,并将其运用于我国现阶段的学校德育实践中,有利于实现培养体、德、智、美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理性人才的德育目标。尽管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存在一些问题,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和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但是,借鉴和吸收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中的闪光之处,仍然对我国以后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重要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2729.

[2]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11339.

[3] 李家富.试论孔子以德治国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296298.

[4] 刘黎明.论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教育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4):142150.

Analysis of Aristotle′s concept of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for our school moral education

GUO Shuang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 Anhui235000,China)

AbstractPersonnel training schools as the main front,cultivate good moral qualities of talent,it is the main task of their moral education work.Aristotle′s education system describes how to cultivate virtuou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an.Aristotle education for politics,education to cultivate major ideological body,moral,intellectual,and aesthetic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according to age,education and teaching departure stage,we can draw the following revelation to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of China:it is to strengthen the civic training and education,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of the whole nation;second stage of education according to age stage,training bodies,morality,intelligence,beaut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alent.

Key wordsAristotle;educational view;school moral education

上一篇:对价格战说“不”的底气 下一篇:地产央企整合“大象间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