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所欲 变-变-变

时间:2022-06-23 01:55:46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让美术课堂充满活力。而如何让美术课堂充满活力,把课堂变成孩子们乐于学习的场所,就必须解放孩子们的思想,让美术课堂充满灵性与活力,使学生的个性、潜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对美术课堂进行了一些改革,改变以往的一些旧观念,让学生随心所欲一点。以下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教师角色要随心所欲――“入情入景”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美术老师抱着厚厚的一叠绘画本走进教室,首先把上堂课画得好的作品的同学表扬一番,然后把画得不好的作品的同学指出来,得到表扬的同学洋洋得意,受批评的同学沮丧着脸。而且,上课时强调规矩:要求身体端正,不要“乱讲乱动”,更不要弄出声音,眼睛注视黑板和老师。你瞧,规矩太多,学生如何创新,学生兴趣如何激起。这样的教学只会束缚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及创造能力。孩子们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有想法也不能说出来。

因此,我认为我们美术教师角色要转变,努力改变“一言堂”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把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坐到学生的座位上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真正地理解美术作品。当然这不是每节课都适用,因此,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点,随时改变我们老师的角色。我们可以在不同的范围,不同的环境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可以是朋友关系或者是亲人关系。总之,学生希望你像谁你就尽量去满足他们,当然在某些严肃的场所,学生会自动你当老师,尊敬你。

二、教学情境创设要随心所欲――“意想天开”

1、导入课题情境要出奇制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一样。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进入课堂,要改变以往的“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请坐”……导入课题模式,要用生动幽默的开场白,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轻松愉悦,很快能被教师的话所吸引,并注入自己的兴趣,换言之即是学生的思维会不自觉地被教师牵引着往纵深走去。美术教师尤具需要这种课前导入艺术。

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美术课开始就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进入角色,是提纲挈领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抓好了,就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比如,我在上《童话王国》这一课时,我一走进教室我就问,“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看什么电视啊。”同学们异口同声说:“动画片!”我就问:“那你们想不想自己演呢?”这样,同学们一下就来了兴趣,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来了。又比如我上《美丽的昆虫》这一课时,我先来个抛砖引玉,自编故事,题目叫《我的外形最漂亮》导入新课,我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把昆虫用拟人的手法进行描述,学生个个听得很投入。这时,我发动学生自己编故事讲给大家听。学生们的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富有童趣,不知不觉把小朋友的思路带入昆虫王国,产生无限的遐想……作画中,小朋友们落笔大胆、线条幼稚、外形奇特的十几个“昆虫”被邀请到了黑板上。

2、创设问题情境要“捕风捉影”。

问题情境就是要在教学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课题,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方法去解决,美术教师须充分发扬民主、和谐的教学思想,将自由、开放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敢说、想说、要说。要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需要,使学生进入“心欲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境界。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一方面针对不同班级的水平差异,对同样的问题灵活把握,用不同的问话方式或难易程度不同来创设问题;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自己大胆创设问题。如:我在上《春天的畅想》这课时,不急着让学生去表现春天,而是先设计有关春天景象特征抢答题目,用来激发学生兴趣。如:冬雪消融、小溪潺流、嫩柳生机萌动这景色描绘的是哪个季节景象。想当然,学生这时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回答是春天,趁这学生沉浸在得到答案的喜悦中,我却提出:“还有更恰当的答案吗?”学生顿生疑窦重新投入到思索之中,有学生突悟:“早春”。这时又可提出春一般可有几种分法及各时期的景象。一时间群情沸腾;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学生在成功-----受挫……成功的过程中磨练了思维,拓宽了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爱美术、学美术的热情。

3、反馈信息时言语要不吝其辞。

我们有些美术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往往就一个分数就算是批改了。在课堂上画得好的就夸几下,画不好的就批评。其实,每个人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而且都希望得到赞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学生更是如此,获得赏识、增强自信是他们心灵深处强烈的需求。教师应认识到这一点,在进行教学时,善于并抓住每一个机会,使用“不错”、“很好”、“非常好”、“真聪明”、“老师相信你”等话语鼓励学生,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得到老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就会有愉悦感,从而增强自信。另外,在批改作业的时候,用一些简短的赞美的批语,这些信息也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我们也反对一味地、简单地为学生叫好,一节课中“你真棒”“真了不起”“表扬他”“不错”……不绝于耳,这种过滥的激励,不求实际的“廉价的表扬,非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反而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歧途,甚至步入误区。因此,相同的夸奖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如:可以夸奖学生想的不一样:“你真爱动脑子,会联系生活想出与众不同的内容”“你真会创新……”等;当提出开放性或答案多样化的问题时,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不过早做总结性评价,可以表扬学生“爱思考,有独到的见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能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以此鼓励引导其他学生说出更多的想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体验成功的快乐。所以在课堂上不仅要多夸学生,还要夸到骨头上,不动脑子不负责任地以“你真棒、真聪明”一概而之,久了学生也会对表扬产生麻木。因此,教师应该准确把握评价尺度,针对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以自然、真诚、恰当的语言,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否则被表扬的学生就会骄傲,还需努力的学生呢,也不知该如何努力。有一次,我让学生们画一幅想象画,一个平时画画不是很认真的学生画了很多在云上建造的造型简单又可爱的房子,同时很仔细地涂好了颜色,虽然在造型的塑造上面还是存在一定问题,但是总体来讲,比平时的画有很大进步,我适时表扬了他。从那之后,他在美术课上都表现得十分积极,兴趣十分高涨。看来,这次鼓励对他内心的影响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绘画相对较弱的同学自信心尤其不足,他们对于老师的鼓励更加敏感,更加需求。只有发自肺腑的表扬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形式和方法要随心所欲――“幻影迷踪”

大部分美术老师上课都是一本教案,几只彩色粉笔走课堂,努力点的花点时间画个范画,课堂设在教室。而且不少美术教师也认为:美术课上只要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画出几张画,课堂不出问题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要改变,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我也尝试着做了些改变:首先我尽量打破常规,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操场上,菜市场去写生,让他们贴近生活,走进生活,了解大自然的风景及人文景光、了解不同职业的人们的形象,收集生活中的形象帮助自己提高创作,由于平时的积累,所以学生画《卖菜的老爹》《我的家乡》等课时创作兴趣极浓,采用的技法也各异,创新出不少活生生的画面。其次,在中低年级的教学中多数通过游戏活动使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我在上《吹泡泡》这一课时,我与学生一道玩起了吹泡泡的游戏,有的同学玩累了就去画,画好了就来玩,随心所欲,自由创造不受拘束,创造的作品也丰富多彩,有写实的,有夸张的,有变形的,令人耳目一新。再次,在方法上面我变化多端,有时用课件的直观法,有时组织学生主动论法,角色对换或用观察发现,操作等相结合的方法。我认为,我们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旧围,创造新的见解。

四、学生的思维要随心所欲――“天马行空”

在传统的教学中,“闷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多是围绕“看画”或“临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昏昏欲睡、思维呆滞,课堂没有一点欢声笑语。这样的结果就是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思维的发展。传统的儿童画教学总是按照先勾线,再涂色的方法进行。这样画面是工整了,但也从另一方面局限了一部分儿童的思维。

在作画的过程中,我经常鼓励一些胆子比较大,喜欢创新的儿童敢于突破绘画程式,大胆尝试、实践,不断发现、寻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创作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掘儿童的思维潜能。比如:在《太阳》的绘画活动中,教师可提出疑问“太阳都是红色的吗?”让学生知道太阳光有七种颜色;用不同的墨镜看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太阳。当学生了解、尝试了的时候,教师及时的加以肯定,就会发现学生选用了不同的颜色画出了不同的太阳。随即教师还可以提出疑问:“太阳一直是圆圆的脸吗?”孩子们就会对太阳的外型进行装饰:圆脸、长脸、三角脸、梯形脸、花型脸、长头发、短头发、卷头发――通过教师对学生一些提问,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画出了夸张、与众不同的物象。又如,我在教(装饰画)《神鸟树》时,进行“树”的装饰画学习,这是对学生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更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上次课前,我要同学们自己准备好了材料。上课时,我只强调“造树”的要求后就让学生们自己组织小组讨论,充分展开想象。几分钟过后,学生有了自己的创作想法,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一个个便迫不及待地准备“开战”。这时,我又故意打扰了一下学生,我拿出一幅范图让他们看,问“这样的画好看吗?”“不好看!”“好乱,不像树。”……于是,我趁热打铁,讲起装饰画的树要有树的基本结构特征,树叶也要有疏密的变化,装饰的手法虽然可以多种多样,但统一、整齐、有序是它的美的法则。所以,创作时,也一定要注意装饰画的美感。在接下来的创作活动课中,几乎每个同学都能利用自己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树”的装饰画的创作,还有不少同学在实践中能够开动脑筋,举一反三,创造性的开展活动。有的同学利用水粉颜料的粘性特点,用白色颜料画出树形,然后用直尺刮出各色的粉笔屑,粉笔屑落在颜料上,自然就形成了一棵“彩色粉笔树"。有的同学用一把橡皮筋拓印出一幅树的装饰画,画面活泼轻松,效果独特。有的同学直接用手掌的边沿进行拓印。还有同学用废弃的扫把毛,压印出一幅别致的装饰画。还有同学用采摘来的长草,沾上颜色,在纸上“摔打”出一棵有趣的树。看着孩子们创作出的一幅幅美妙的图画,感受着孩子们全身心投入的激情,我的心也在沸腾。孩子们并不缺少学习美术的热情,也不缺乏创造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我想如果缺少什么的话,缺少的其实是我们老师的观念和引导的方法。所以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多提问、多肯定学生,引导他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改动――从而激发每个孩子的想象意识。儿童的想象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他们天真的童趣,独特的想法往往给人以新的启迪。

二十一世纪的创新教育,任道重远,我们师生携起手来,勇敢地去迎接新的挑战,不断地学习实践、探索,走出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相信我们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周伟芸,《做个享受型的美术老师》少儿美术期刊

2、鲁洁著,《超越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

3、王英奎,《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试论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下一篇:体验自能学习,成就别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