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要突出“五性”

时间:2022-06-23 12:44:33

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要突出“五性”

摘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驾驭教材时巧妙地用活教材,让数学教学充分突出五性:趣味性、多样性、生活性、合作性和实践性,以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让每个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交流,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价值,实现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不能满足于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要求教师主动驾驭教材,巧妙就地取材。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五性”:趣味性、多样性、生活性、合作性和实践性。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突出“五性”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做法。

一、趣味性

兴趣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要素。学生一旦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动态,引起对事物的高度关注,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就要靠教师课堂教学艺术与机智,灵活地调取趣味性的学习材料。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师以儿歌《太阳、地球、月亮》引入,并借助多媒体的投影与儿歌的内容,让学生边拍手边朗诵“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学生边看地球绕太阳转,月亮绕地球转,地球自转的图画,教师边解释:地球绕太阳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是一个月,地球自转一周经过的时间是一日。在这种有画面、有儿歌、有解说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就绕有兴趣。教学教学的趣味性应该是多形式的,时机的把握应该是恰到好处的,当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游戏性的活动“包装”数学知识,或创设故事情境去“串联”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去体验学习数学的情趣,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多样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关于“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些主张得到了广大数学教师较普遍的认同。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教法”为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学法,要求面向群体,人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计算。同时,对群体多样化的计算,通过交流、评价,在产生新的学习资源中或取长补短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或找到最优算法。多种解题方法,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但容易忽视思维迟缓的一些学困生,并增加了这样一些学生不必要的负担,我们要鼓励并宽容这些学生不同的发展。但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使学生掌握公认的更好、更一般的算法,以便举一反三,闻一知百。例如:教学比较分数2/3和3/5的大小。先让学生各自探索算法,分组交流得出以下的多种算法:(1)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2)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3)和1/2进行比较。(4)把分数扩大成整数倍进行比较。(5)同分数的倒数进行比较……然后由学生评价,一致认为上述几种算法都合理,但第一种、第二种最优化、简捷,最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算法来计算。这样才真正突出了“算法多样化”的实质,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应用。又如:教学两位数加法的口算,例题是37+16,一位同学介绍自己的算法时说“我先用37-7=30,”老师感到奇怪:“计算加法怎么选用减法呢?”其实这位同学“37-7=30”的意思是把37分成30和7,然后先用30+16=46,再用46+7=53。可见,提倡多样化,要求教师必须善听,善发现学生的思路,进而适当加以点拨,使算法个性化成为一种生动的课程资源。

三、生活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数学不是建立生存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象牙塔中,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们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充分利用学生生活实际。例如:在数学“利息和利率”时,我利用活动课带学生到银行去进行实践活动,弄清“利息”和“利率”,并进行模拟储蓄、取钱,自己计算利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把课堂教学搬到实践中解决,这样更有利知识的掌握。乘车是孩子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而上、下车人数变化情景恰好能反映这种变化关系,我们可以利用乘车引出混合运算知识,并指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数学现实来学习相关的计算方法。学生就不会觉得计算乏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学习过三步计算应用题后,提供学生这样一道思考题“学校组织学生秋游,报名参加的同学和老师共有420人,可租的车有两种,一辆大客车可坐45人,每天租金500元,一辆中巴可坐20人,每天租金250元。”请每个同学设计租车方案,比一比哪一种方案最合理,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的练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合作性

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活动、探索中获得知识,是新课程的主要理念之一。但是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小组合作时出现表面热热闹闹,实质没有什么实效;或是表面合作,实则几个人“表演”,这样不但收不到实际效果,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如何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其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条件,选择有价值的内容和有利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近“最近发展区”,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合作,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最大作用。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除了课本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外,还出现了拼成三角形,拼成梯形等情况,有的还把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等方法。这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又如统计一个路口每分钟经过的机动机数量时,则需要同伴的合作才能完成,这时开展小组合作是最好的时机,要让学生在分工、协作统计的过程中自悟其中的道理,这就彰显了合作学习的价值。

五、实践性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新知,应用新知是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 时,我组织学生用系有线绳的铅笔在白纸中旋转出圆形的轨迹,并让圆逐渐变大,让学生体悟并发现画出的圆的大小和手中线绳的长短有关,即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直径长短有关。然后并引导学生采用圆规比测、度量绳长去得到相关数据再进行计算,探索实践,从而得出“同一个圆里,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让学生“动” 起来,能让课堂气氛更轻松、愉快,从而促进思维活动的进行并提高理解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真正做到实践出真知。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突出趣味性、多样性、生活性、合作性和实践性,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以学生为本,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就能更好地实现新课标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并促进学生终身的可持续的发展。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物教师角色定位和应具有的... 下一篇:探索创新的课堂设计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