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考题探析

时间:2022-06-23 10:46:47

近三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考题探析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语文教材里的一朵艳丽的奇葩,因此,高考语文试题一定会和古典诗词相伴相随。作为具有风向标作用的高考在考查学生古典诗词水平时一定会和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这使得考题更理性,考查的本真更能体现出诗词所独有的特质。古典诗词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和隽永深邃的艺术为中外文学爱好者所青睐,也得到世俗的广泛传诵。因此,古典诗词鉴赏当之无愧地成为高考永恒不变、常考常创新的考题。面对蓬勃发展的新课程改革,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考题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关注近三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考题变化,对指导我们当前乃至今后的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复习工作十分重要。

一、作品更加人性化,不为刁钻,不为苛刻,更趋通俗易懂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题一度成为考生的老大难,许多考生提诗词鉴赏就色变。的确,如果考题选材语言过于艰涩,学生在考场上连诗意都没读懂,答好题只能是纸上谈兵。诗词鉴赏应该让绝大多数考生有话可说,有话说,才能知道谁说得正确,谁说得好,谁说得妙。统观近三年高考诗词鉴赏题,在作品选用上充分考虑了中学生学习实际,显得很温和,更通俗,不刁钻,不苛刻,即使作品中有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都详尽地给予注释。这是古典诗词考题顺应课程改革要求并日臻成熟的直接体现。

例如,2013年山东卷:

山寺夜起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白云,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质朴无华,朴素自然,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好似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作品透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广泛而深刻地透视着对生命的关注,对理想的追求,对人性的呼唤,这些都在拷问着一个中学生应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高中新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新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当然,对以情感为灵魂的诗词来说,不仅承载着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作用,而且承载着“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这在三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考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2013年天津卷: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中,诗人在豪迈的意象,开阔意意境的映衬下,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2015年新课标Ⅰ卷: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中,诗人面对前往边塞路途艰难的隐隐忧虑和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仍发出“勤王敢道远”的忠诚告白,“敢”字乃“不敢意”,这足以体现诗人以国事为重的忘我情怀。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它们都关注人的真实情感,关注生命的意义,关注多元的价值取向,这种关注也是对新课程标准的最高诠释。

二、诗词两分天下,同台辉映,诗词选用不为名气,只为选优

高考选择什么样体裁的作品、哪些人的作品,人们争论不休。近三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考题响亮回答了这个问题。高考考题已用经典代替了刁钻,优秀代替了低下。曾经,诗词曲在高考的舞台上三足鼎立,如今诗词基本两分天下;曾经,诗词大家和无名之辈相互排挤,如今惟优是举,百花齐放,不拘一格。2014年高考中既选有苏轼、韦应物这样的名家,也有像万树、黄庚这样的无名小卒。2015年延续了2014年同样的选材分格。这体现出高考对艺术认知的理性回归,对新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对高考导向性的深刻反思,也是切实践行文学有序传承的巨大责任。

三、考题设问更加务实、科学、合理,在重视知识的同时,特别重视考查学生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三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题,设问不再大而空,不再笼统,不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是在貌似降低难度的基础上,更加科学,更加务实,更具操作性。例如:2013年天津卷: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中问“‘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2014年安徽卷:马子严《阮郎归西湖春暮》中问“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015年山东卷:张元帧恫匪阕印分形省啊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这些问题考查针对性强,多数围绕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设问。赏析一个字,就直指那一个字;赏析一个句子,就直指某个句子;赏析技法,除非比较明显的技法,一般都会告诉你词运用了什么技法,让你赏析。谈理想,要提示;谈风格,要说明。凡此种种,不能一一列举,但它的确务实、合理,不仅能让学生有话可说,而且顺应了新课改要求,能检验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以常规考题为依托,更加重视对学生理解、综合、概括、表达能力的考查

近几年,高考试题改革不断,但常规考查稳步推进,特别是古典诗词鉴赏试题对常规题的考查将继续成为高考考查的重心。但其考查的侧重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旨在检验学生理解、综合、概括、表达能力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近三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题中更为普遍。例如:2013年新课标Ⅰ卷:陆游《鹊桥仙》中问“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013年山东卷:江《山寺夜起》中问“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2014年广东卷:万树《望江怨 送别》中问“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这些常规考题问法直接,但学生必须具备理解诗意、综合信息、概括提炼、表达成文的能力,否则,将会在信息汇集上丢三落四、一知半解,在言语表达上粗俗混乱,缺少润泽,丧失在诗词鉴赏中应有的专业性和诗意性。

五、考题透露出考查学生文学素养及映射教材的强烈信号

诗词鉴赏一个很重要的功用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学文化积淀,而良好文化积淀的形成,不仅要求学生要博闻,还需强识。例如2013年江西卷: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中大量引用或化用《离骚》中的诗句,引用课文《论语・微子》中的“听我楚狂吟”,引用课文《归去来兮辞》中的“富贵非吾愿”。2013年湖南卷:贺铸《钓船归》中问“‘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挑花流水鳜鱼肥’一句”。2015年北京卷:苏轼《醉翁操》中问“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一句。与课本相关的问题,要么让学生反观教材进行理解,要么让学生补充填空。诸如此类考题形式新颖,将课内与课外结合、鉴赏与文化结合,既能检查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力度,又极大地彰显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郭宏才 甘肃环县第四中学 745700)

上一篇:国内二语语块的心理加工机制研究:回顾与展望 下一篇:简析钢网架结构安装施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