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香古色可敌钢筋铁骨 千年古建筑书写抗震传奇

时间:2022-06-23 04:16:23

古香古色可敌钢筋铁骨 千年古建筑书写抗震传奇

在国内近年来的地震中,一次次上演用钢筋混凝土新盖的高楼大厦瞬间倒塌的【恐怖片】,而砖墙瓦檐历经千百年的木建筑却安然无恙的【怪事】。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时,受巨大震波影响,整个七曲山风景区地动山摇,七曲山大庙古建筑群摇摇晃晃、尘土飞扬,地震在持续约两分钟后逐渐减弱。景区员工查看古建筑受损情况,庙内除部分围墙垮塌,天尊殿隔墙爆裂跨塌,个别殿堂屋面脊饰破损,以及屋顶移位、部分文物受损,瓦件脱落,主体建筑均未发生跨塌现象。但庙外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砖混结构员工宿舍楼,出现墙体、柱头裂缝,屋顶塌陷现象。地震后,许多到景区祈福的游客都提出疑问,为什么此次地震未对七曲山大庙古建筑群造成巨大损坏?

景区相关专业人员分析其主要原因:七曲山大庙系元、明、清的古建筑群,其建筑历史悠久,建筑工艺精湛,结构宏丽,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曾被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称为“古建筑博物馆”。

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虽然不少文物古迹受损,但古建筑主体几乎都完好无缺。例如始建于北宋的平襄楼,它位于芦山县芦阳镇南街汉姜侯祠内,是为纪念三国时期蜀国镇西大将军平襄侯姜维而建造的,现存有牌坊、姜公庙大殿、平襄楼等。地震发生后,因为有宽阔的场地,这里被当作灾民的安置点,空地上扎满了帐篷。平襄楼坐北朝南,五开间,三重檐歇山顶,施五铺作斗栱,虽然历经修复,仍可以看出宋代的建筑风格。经历了强烈地震后,这座始建于北宋、重建于元代的古建筑,外部围墙和围墙石柱都大面积倒塌,姜维像背后墙体石制结构已经完全损毁。不过,平襄楼整体结构依然挺立,只是一些细节部位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四川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周学清表示,“经历地震后,往往发现木质结构最稳定,不过,这类建筑怕火,一着火就全完了。”

此外,樊敏阙及石刻位于芦山县沫东镇黎明村(俗称石马坝)飞宝公路东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东汉建安10年(公元205年)。阙及石刻均为东汉巴郡太守樊敏墓的地面建筑石刻遗存,现存左阙、碑、石兽3具、兽胚1具、石龟1具及右阙部分残件。据樊敏碑阴丘常《跋》,樊敏阙在北宋时即已倒塌,因此不见于金石著录。原阙为有扶壁式双阙,现存左阙为1957年四川省文化厅拨款组织修复。据了解,樊敏阙为红砂石堆砌而成的仿木结构建筑,高4.95米。主阙檐下有“龙生10子图”浮雕,斗拱层转角处刻双手托拱力士像。阙顶为5脊式。阙前有天禄、辟邪2石兽。阙旁为樊敏碑,高2.5米,宽1.7米;上为圆顶。碑身刻“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下刻碑文,凡18行,557字。令人称奇的是,樊敏阙本身受地震影响不大,只是石碑和阙中部有裂纹。

再看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的青龙寺,是当地创建时代较早的寺庙之一,也是四川省现存少数元代建筑中,有准确铭文纪年的古建筑。虽经明、清历次维修,仍基本保持原有建筑的时代特色。地震中,青龙寺主体结构没有损坏,只是佛龛已经倒塌,佛像也未损坏,佛堂中还有氤氲的香气,和平襄楼一样,这里也被当作受灾群众的临时安置点。

查阅历史记载我们可以知晓,在我国名胜古迹中有许多建筑,如寺庙、佛塔、亭台等历经多次强烈地震而巍然挺立、完好无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抗震奇迹。如广西合浦县的四排楼,因经历多次地震及强台风却安然无恙,故被称为“抗震阁”;位于天津蓟县的抗震寺——独乐寺,被梁思成先生誉为“集古代建筑之大成”,能抗8级以上地震;山西省应县也有“抗震塔”。

这些古代建筑何以能抗震?一些建筑学家给出的答案是:一是这些古建筑均为木建筑,木材是柔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变形,但在一定程度上有恢复原状的能力;二是在结构上、梁柱之间、斗拱之间,或卯榫连接,或木齿相咬,均无一铁一钉,不仅结实巧妙,而且能耐蚀抗震;三是在建筑上,有的是以多根圆柱承重,当地震力作用于建筑时,圆柱之间会产生缓冲力,从而使建筑不致因地震突然袭击而遭到破坏。

中国古代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自己的个性有其必然性。以建筑材料而论,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在维持建筑使用寿命上并不占任何优势,木制的梁架、门窗、柱子经不起长时间的风吹雨淋。但恰恰是这种充满柔性的木结构,造就了中国古建筑独特的造型和丰富形式。

这样的例子在国外也并不少见。在日本神户和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中,木结构建筑或是稍微变形而绝不倒塌。即使在强大的地震力下,木结构建筑被整体推前了数米或被抛离了基础,但仍完好而无散架。由此证明了木结构建筑在各种极端的负荷条件下,其结构的抗地震稳定性和完整性。日本政府在神户大地震后,就曾明令所有的民用住宅必须采用北美的木结构建筑。

上一篇:地方与国家标准为何时常“打架” 下一篇:我国当代建筑之父梁思成先生“建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