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路 第7期

时间:2022-06-23 01:36:30

终于还是把脑袋挤到了售票口,尽管每次都下决心假期不再外出,因为心知肚明,假期外出的风险通常多于享乐:订票,和人满为患的交通搏斗,参观一些整饬的人文景观……当然,你也可以去一些人迹罕至之地,不过那需要冒险的勇气;或者是另一种人迹罕至,最佳的选择是老家——月光照床眠,睡到自然醒,这难道不是最舒适的度假吗?

“上马行数里,逢花倾一杯”的诗意年代已远去,那种忘情于山水而欣欣然的场面只能止于我们对古时出游图的想象。如今的真实情况是:每逢假期,出游无异于冲锋陷阵。

可还是想出门。岁月对人的消磨,更多的不是突如其来的天翻地覆,而是以打铁的方式,左一锤右一锤,把人一点点打磨变形。一旦偷闲,便想拔腿逃开这黏滞的现场。

“如果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那么除去旅行,很少有别的行为能呈现这一过程中的热情和矛盾。”阿兰-德波顿曾这样说。他还提到法国作家于斯曼的小说《逆流》中的一位主人公——衰朽厌世的德埃桑迪斯公爵,他想进行一次伦敦之旅,于是买了本美不胜收的《伦敦旅行指南》,在火车临近发车时,他却忽然感到疲乏与厌倦。“既然能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捧书漫游,又何苦要真的出行?伦敦的气味、天气和食物不都已恍如在周遭了吗?如果真到了伦敦,会不会只收获了失望呢?”最后,这位公爵收拾行李,回到他巴黎市郊的别墅,再没离开过家。

为了规避可能的风险而拒绝出发,他的选择是荒唐还是明智?当然,他所担心的,我们多少也经历过——在一趟“水深火热”的出行之后,回到家,放平身子,旅途的疲乏在脊背触到床的一刹那尽数爆发。即便如此,为何远方对于我们还是具有招魂术般的吸引力?

或许在熟悉的环境里,与“自我”的相处已到临界,我们需要在一个陌生环境里获取一点与自我的疏离感,进而重新焕发与自我相处下去的热情。

外出带给人的振奋往往不在路上,而是在上路的前一刻,它犹如帷幕尚未拉开,一切都在最美的渴望与酝酿中。向往总是比亲历更令人心醉魂迷。暗恋如此,上路也如此。

出门的目的不是为映衬生活的无趣,而是以离开的方式缓解一段时日以来自己与生活日积月累的对峙。

曾听一位友人说:“拉开很长的距离远行,为的是想抄近路回家。”是的,我理解的这个“家”也是自我的所在,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家,是“百川归海”的家。无论出行多远,无论风尘多厚,都是为了一次次以更平静的心境返回这里。

(指导教师 张汉余)

上一篇:梦醒之后 第7期 下一篇:像个孩子 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