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痤颗粒(丸)治疗粉刺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06-23 12:47:04

消痤颗粒(丸)治疗粉刺的临床研究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性皮肤病,主要发生于面部和胸背等处。表现为黑头粉刺,丘疹、脓疮、结节、囊肿等。相当于中医的肺风酒刺,面疮等名称。《诸病源候论・面疮》记载:“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疾患。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病因尚不十分明确[1],多认为与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增多有关,因皮腺分泌排泄不畅,毛囊内痤疮棒状杆菌等大量繁殖,最终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而致。

近期有人证明痤疮患者与微量元素关系密切,如缺锌可能会影响对维生素A的利用,促使皮囊皮脂腺的角化,如缺铜会削弱机体对细菌感染的抵抗力等。可见痤疮患者微量元素锌铜铁低下,锰升高可使体内脂肪代谢、性激素分泌受到一定影响,以及人体的免疫机制,皮肤抵抗力低下、便秘,精神紧张都与本病有一定的关系。

祖国医学《外科大成》论肺风酒刺说:“肺风由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是肺经积热上冲颜面熏蒸肌肤,致使局部血热蕴阻,气滞瘀滞而生红斑、疙瘩。此外颜面系阳明经循环部位,若过食辛辣炙肥甘厚之品,使湿热内生,而气机不利,失降失调,湿热结于内,不能下达,反而循环上逆颜面,蕴阻肌肤而成。又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脾失健运则痰湿内生,凝滞肌肤,面部血液丰富,肌肤薄弱凝滞面部而发生痤疮。

临床表现

初起多为黑头粉刺[2],加压后,可见头部呈黑色而体部呈黄白色半透明有一粒脂样排出,皮疹顶端可见出现小脓疮;破损或吸收后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小凹状瘢痕。严重患者,可见蚕豆至指甲大的结节或囊肿,囊肿又可化脓,形成脓肿,破溃后常形成窦道或瘢痕,并常伴有油性皮脂溢出,皮损颜色淡红或紫红。

发病部位以颜面为主,亦可见于胸背上部及肩胛处,胸前、颈后、臀部等处也可发生,自觉瘙痒或疼痛常对称分布。

治 疗

痤疮病程缠绵,往往此起彼伏,新疹不断继发,有时可迁延数年较为顽固难愈。祖国医学经典著作《杂病源流犀烛》曰:“风刺、粉刺、痤刺、肺风粉刺皮肤瘙痒等症或由风客皮毛或由痰渍脏腑或由上焦火毒或由脾肺风湿相博热,治之具当以阳明为主”。根据病因和临床经验及现在科学认识针对此症制定出清热解毒、凉血消痈、利湿降浊的消痤散(丸)以期达到痤疮在短期内治愈,且不易复发。

处方:金银花30g,白花蛇舌草30g,黄芩15g,丹参15g,连翘15g,蒲公英30g,焦山楂20g,茯苓15g,炒薏苡仁30g,炒白术12g,桑白皮10g,牡丹皮15g,生地20g,夏枯草15g,皂角刺6g,白芷6g,枳壳12g。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痈、利湿降浊。主治:痤疮、丘疹、脓疮、结节、囊肿伴有皮肤油腻、食欲不振等。

方解:金银花、白花蛇舌草、黄芩、夏枯草、连翘有清热解毒、消散疔疮,生地、丹参、牡丹皮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炒薏苡仁、茯苓利湿降浊,炒白术、枳壳、山楂健脾理气、燥湿胀满,白芷、皂角刺拔毒排脓、活血消肿、软坚散结。现在医学证明连翘、黄芩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症生出;黄芩还可以降低垂体分泌腺激素的作用;丹参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可调节内分泌紊乱;夏枯草有很广的抗菌谱作用等。故临床治疗时应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并结合现代病因学和药理研究遗方用药,治疗痤疮才能取得显著的疗效。

制备方法:①颗粒剂:取金银花、白花蛇舌草等15味中药加水(盖过药面15cm)浸泡0.5小时加热煎煮,第一汁1小时,第二汁45分钟,合并2次滤液,过滤、浓缩至稠膏状(相对密度1.30~1.32,85℃),冷却,另取炒薏苡仁、焦山楂(去核)烘干(80℃),粉碎成细粉(120目),备用,取稠膏加入适量淀粉、炒薏苡仁、焦山楂细粉混匀制成颗粒,干燥(60~80℃),整粒,用铝塑复合膜包装。规格:10g/袋,10袋/包。服用方法:口服,3次/日,10g/次,饭前半小时服用,连服7天1疗程。②药丸:按浓缩丸的制备方法,用泛制法制成浓缩丸服用。

观察方法和疗效判定标准

分别于初4个疗程后复诊时计数每例患者面部非炎性皮损伤、炎性皮损数及总皮损数。皮损消退90%以上,无新疹出现为痊愈,皮损消退60%~80%。基本不出新疹为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30%~59%。无新疹或有少许新疹发生为有效,皮损消退不足30%,症状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n]×100%。

总 结

本研究对100例痤疮患者通过3年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痊愈31例,显效39例,有效2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3%,不良反应有3例,出现大便稀薄,嘱其饭后冲服,症状缓解,未影响治疗。其他患者未发现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疗程结束后,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均无异常。

参考文献

1 金子刚.中医外科学[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92.

2 吴春华.皮肤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52.

上一篇:35kV变电站综自保护常见故障及措施 下一篇:住宅小区电气设计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