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承继”到“继承”的演变之路

时间:2022-06-22 11:40:55

【摘要】本文运用普通语言学中的任意性、共时历时等观点,试对“承继、继承”二词的演变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字】承继;继承;历时演变;符号任意性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所著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一部伟大的语言学著作,它开创性地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共时和历时,提出了符号理论和系统理论等等,无不闪烁着作者智慧的光芒,彰显着作者超群的远见。《教程》开启了一个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时代,为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此书在带给我们无限智慧和启迪的同时,亦带给我们诸多困惑与争论。抽象地字面地学习《教程》一书,对其理论的理解也只是流于表面,只有结合语言事实才能使我们深谙其精髓。简言之,语言学理论需要通过语言事实来证明其真伪,而科学正确的理论才能真正地解释语言事实和语言现象。

在现代汉语中,学者们一般将复合词分为主谓(地震)、动宾(管家)、偏正(冰箱)、联合(买卖)和补充(提高)五种基本类型。其实还有一类连动式复合词的存在。饶勤(1993)指出:“这些词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两个语素都是动词性的,如果用V1和V2分别代替这两个动词性语素,则V1先于V2发生,V2是V1的后续动作。”

简言之,连动式复合词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语素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比如“辨认”:先根据特点辨别,作出判断,然后认定某一对象;“查封”:先检查,然后贴上封条;“抽查”:先抽取,再检查;“撤换”:先撤去原有的,然后换上另外的(人或物)等。

而像“批阅”一类词。虽然也是由两个动词性语素构成,却没有逻辑上的先后次序。就是说V1“批”应该发生在V2“阅”之后,至少也得是同时进行,可是并没有“阅批”的说法,因此“批阅”不是连动式构词。

的确,我们只说“批阅”而不说“阅批”。但是有一个词引起了我的注意,就是“继承”。“继承”同样不符合V1先于V2发生,V2是V1的后续动作这个标准。同“批阅”一样,“继”和“承”这两个动词性语素的时间顺序是刚好相反的。但是“继承”又不完全和“批阅”一样。因为确有“承继”一词,二者最初的词义是完全一样的,都是指后代接受了前代遗留下来的某物或某种文化传统,并将其继续接续下去。

通过查找文献资料,我们得知其实“承继”一词运用远远早于“继承”,始于战国时期。

《孟子?万章上》:“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於民未久。”

《全汉文》卷59:“天降丧於赵、傅、丁、董,洪惟我幼冲孺子,当承继嗣无疆大历服事。”

而“继承”一词始见于西晋时期的《三国志》:“太傅既亡,然其子师继承父业,肆其虐暴,日月滋甚,放主弑后,残戮忠良,包藏祸心。”此后,“继承”和“承继”在古代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可谓平分秋色。

而到了现代汉语中,“继承”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了“承继”。根据北京大学的CCL语料库的数据统计显示,包含“继承”的语料有8697条,而“承继”只有255条。尽管数据不是绝对的精确,但也可以说明“承继”已经让位给“继承”了。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呢?是不是人们一直都用错了“继承”这个词呢?

归根结底,都是源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索绪尔认为语言就是符号与思想相匹配的系统,他反对命名说,提出了对语言符号的二分法的观点。他认为语言符号是一种两面的心理实体,由音响形象(能指)和概念(所指)构成。比如“人”,是由音响形象“ren”和概念“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用语言进行思考的高级动物”构成的。而任意性是符号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语言的根本属性。它的基本内涵是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是没有自然的、必然的联系的,或者说构成这个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是任意的。也就是说“人”的音响形象“ren”和概念“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用语言进行思考的高级动物”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论证的,没有固定的或逻辑上的联系。人们可能有所疑问,认为汉语中有很大部分的合成词或者派生词都是可以论证的。比如本文的“承继”以及其他的连动式复合词,因为人们觉得这两个动词性语素之间是有着时间上或者逻辑上的联系的,确实索绪尔也承认,“人”这类词属于绝对任意性,而“承继”这类词属于相对任意性。因为归根到底,构成合成词的基本成分仍然是任意的。“承”的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是自由的,“继”的能指和所指也是任意的。

后来出现的“继承”一词,二者语义相同,分布相同。只不过后来在长期的使用中逐渐产生了分化,“继承”产生了新的义位。且语体色彩上,“承继”更偏文言色彩。但就基本意义来说,很明显它们是一对同义词。假如符号不具备任意性的话,那么能指和所指之间就必然存在一种自然的必须的联系。一个词的能指和所指就必须牢牢地套在一起,形成一对一的关系且亘古不变。“承继”就必须在造词之初到现在到未来,都是“承继”。因为一个概念只需要一个语音形式,那么同义词“继承”根本就没有出现的可能性。可是,语言事实告诉我们,同一个概念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形式同时存在,这也是汉语中大量同义词存在的原因。

索绪尔认为:“语言根本无力抵抗那些随时促使所指和能指的关系发生转移的因素。这就是符合任意性的后果之一。”由此可知符号所具有的不可变性和可变性其实就是符合的任意性造成的。“一方面,语言处在大众之中,同时又处在时间之中,谁也不能对它有任何的改变;另一方面,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在理论上又使人们在声音材料和观念之间有建立任何自由的关系的自由。结果是结合在符号中的这两个要素以绝无仅有的程度各自保持着自己的生命,而语言也就是在一切可能达到它的声音或意义的动原的影响下变化着,或者毋宁说,发展着。”

因为符号的任意性,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自然的联系,所以人们没有对此进行改变或改进的基础。所以符号具有不可变性。又因为符号的任意性,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自然的联系,所以理论上任何一个音响形象和任何一个概念的结合都是可能的,由此符号具备可变性。

诚然符号的规约性,使得语言符号不可能任由个人对此妄加改变。我们可知“继承”在最初的时候也一定是被人们认为是错误的不合规范的词汇,而被排斥。但是有一点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时间。时间可以将语言符号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也可以在一代又一代的延续中将其改变。也就是说“继承”一词完全有可能在时间的变更中,顺利进入到社会集体使用的语言之中,从此“继承”一词也同样具备了语言使用者们所赋予它的规约性,即约定俗成。完成了言语到语言的历史性转变。

但是索绪尔并没有在“可变性”一章中,详细地介绍语言随时间变化的具体原因。他说:“我们不如暂时放弃对它作出确切的论述,而只限于一般地谈谈关系的转移。时间可以改变一切,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语言会逃脱这一普遍规律。”确实如此,语言发生变化的具体原因多种多样且纷繁复杂。但其根本原因一定是时间因素所造成的。

正是由于时间的原因,索绪尔从中思考出,语言学面临着两种研究途径——静态语言学和演化语言学。他认为“我们在解释语言的连续性时提到的符号的众多,使我们绝对没有办法同时研究它们在时间上的关系和系统中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分出两种语言学。”“为了更好地表明有关同一对象的两大秩序的现象的对立和交叉,我们不如叫做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有关语言学的静态方面的一切都是共时的,有关演化的一切都是历时的。”并且索绪尔十分强调:“这两种观点的对立——共时性的和历时性的——是绝对的和不容许妥协的。”简言之,共时就是研究语言在某一个时刻的状态,历时研究语言要素或现象在时间上的沿革或变化。

试想在现代汉语的共时系统中,一定会具备诸多一般性的规律。比如,单纯方位词“上、下、前、后、里、外、左、右、东、西、南、北”可以分别加上“边、面、头”等后缀构成合成方位词。这是共时规律的表现,但是规律并不意味着绝对与强制,在一般性的规律之外同样是有例外的,例如“左、右”就只能和“边、面”结合,而不能和“头”结合。而前文提到的“批阅”一词,之所以没有像其他连动式复合词一样,遵循“V1先于V2发生,V2是V1的后续动作”这个规律,也正是因为系统允许例外的存在。所以符号的任意性为根本因素,加之规律意外的例外因素,很好地提供了“继承”一词出现并生长的肥沃土壤。这也使我们明白语言中绝对不可能达到一个完全摆脱不规律现象或反常现象的状态。归约性使例外出现的不规律的“继承”变成了正常的规律的“继承”。

由此可见,“继承”决不会是一个被人们用错了的词。另外根据索绪尔的类比观点来证明“继承”一词还起着创新的作用。类比被认为是语言演化的重要力量。它是指在某一语言中,把一个语言内部固有的某一规律用于其他形式。用公式来表示即是a:b=c:xx=b’。虽然“继承”起于语言行为,但当它在汉语系统中稳固下来之后,便成为约定俗成的词语。由此根据“继承”这种格式,我又联想到“传承”和“承传”二词。其实“承传”同样在古代汉语中就已出现,但是如同“继承”和“承继”一样,如今“承传”的使用频率远远低于“传承”一词。根据北京大学的CCL语料库的数据统计显示,现代汉语中“传承”729条语料,而“承传”仅有51条。“传承”最早出现在清代的《廿二史札记》中,“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可见“传承”的出现,一定是受了“继承”一词的影响。因此可以说,“传承”是通过“继承”类比而来。它显示出一种规律性,正如索绪尔所说:“语言只保存言语中极少部分的创造;但能持久的创造还是相当多,所以过了一个时代,人们可以看到,许多新形式已经使词汇和语法换上了一副全新的面貌。”值得一提的是,“传承”看上去发端于个别人的言语行为或者说话语,但是它依据“继承”而来,说明它也并不是凭空想象的来,而是根据语言中早已存在的规则,是对原有成分的一种重复。

当继承与承继同时存在于语言系统中后,我认为它们最初是一样的,或者说它们等义词。试想,如果真有理性意义和附加意义完全相等的词,那么它们就无差别无对立,它们的价值就是一样的。而具备同样价值的两个词,最多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注定有一个会被淘汰。如果想要继续存在于同一共时系统,那么只能改变自我,形成差别。所以一般所说的同义词,表面看上去是两个词意义相同,其实不管是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还是现代汉语中的同义词,都只是要求一义相同。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通过翻阅《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新华词典》等辞书。我将其归纳为“继承”:①接受前人的传统、文化;接续前人的事业、作风等②依法或遵循遗嘱承受死者的遗产或权利等;承继:①同“继承”②过继。二者一义相同,但又各有不同。可见“承继”与“继承”产生于集体,变化于集体。经历时间的磨砺,最终拥有各自独特的价值,稳站于语言系统之中。然是否能长久立于语言系统的不败之地呢?谁也说不准!

【参考文献】

[1]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马壮寰.索绪尔语言理论要点评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饶勤.从句法结构看复合词中一种新的构词方式——连动式构词[J].汉语学习,1993(6).

上一篇:神耳听车 第7期 下一篇:动员全社会合力防范:让“夏天的悲剧”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