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鸟”闯年关

时间:2022-06-22 08:57:24

【前言】“不死鸟”闯年关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新实施的退市制度仍然过于仁慈,这是市场难以形成真正淘汰机制的关键。”资深经济研究人士熊锦秋说。 “保壳”生死时速 临近岁末,沪深两市的“垃圾股”公司们再次上演保壳“生死时速”。 从2013年12月开始,多家*ST公司就已经密集公告,宣称公司财务或资产领域获得...

此前一直表态“要努力扭亏”的央企上市公司*ST长油,终于在1月10日了2013年度业绩预亏和终止上市风险提示公告。

*ST长油是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旗下公司,主要从事油运业务,经营全球航线的原油、成品油以及化工品等产品的特种运输业务。受国际油运市场运价低迷等影响,公司此前已连续3年亏损,其股票也已于2013年5月14日起被上交所暂停上市。

一旦此次年报经审计后最终确定为亏损,*ST长油将成为首家退市央企上市公司。

相比*ST长油的黯然,《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查阅沪深两市相关公告发现,更多“披星戴帽”的垃圾股公司正在通过形形的“保壳”手段闯年关,为来年继续滞留市场而各显神通。

与IPO重启半月后便有50余家公司拿到发行批文相比,自2012年退市新规至今,只有两家滞留市场多年的“僵尸股”公司退市,A股市场的发行和退市公司比重严重失衡。

“新实施的退市制度仍然过于仁慈,这是市场难以形成真正淘汰机制的关键。”资深经济研究人士熊锦秋说。

“保壳”生死时速

临近岁末,沪深两市的“垃圾股”公司们再次上演保壳“生死时速”。

从2013年12月开始,多家*ST公司就已经密集公告,宣称公司财务或资产领域获得了能够显著改善当期经营状况的利好。仅在2013年最后两个交易日,又有*ST传媒、*ST科健、*ST金泰等8家公司此类公告。

以*ST传媒为例,此前该公司已经因续亏两年而行至暂停上市边缘。2013年三季报显示,公司业绩再次下滑,净利润再亏损1500余万元,形势岌岌可危。

12月31日,*ST传媒紧急公告,宣布公司实施了一系列出让资产、重组债务动作,其中出售杂志、转让应收账款,增加当期损益约1190万元;合作开发土地,减少公司当期资产损失约850万元;湖南国投豁免债务影响公司2013年度净资产约1700万元。

市场人士指出,上述操作能够显著增加公司当期利润,使得*ST传媒避免陷入暂停上市状态成为大概率事件。

*ST国恒的状况则比*ST传媒更为惊险。2014年1月5日晚间,该公司才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广东国恒在2013年12月31日收到了深圳市茂华汇企业管理公司送达的《债务重组确认书》,深圳茂华汇确定免除广东国恒5500万元债务及相关利息。

公告称,该次债务重组将增加公司合并报表中税前利润5500万元。这一举措或许也能够成为该公司避免暂停上市的“救命稻草”。

在业内人士看来,债务豁免、资产出售、政府补贴以及资产重组,已经是近年来连年亏损、濒临退市的“垃圾股”公司长期滞留市场的四大“保壳”手段。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鉴于“连续三年净利润为负”是上市公司暂停上市的红线,绩差公司在续亏两年后,为避免被暂停上市,都会在第三年设法获得“政府财政补助”、大股东等的“债务豁免”,或者通过出售资产以增加当期收益。

熊锦秋指出,通过获得这种“非经常性损益”,绝大多数绩差公司都能够成功扭亏,从而规避“连亏三年暂停上市”的风险。由此,A股市场很少有上市公司会因为主营的实质性续亏而走到“暂停上市”这一步,而终止上市则更为鲜见。

即使公司被卖得只剩下空壳甚至只有负债,还可以走以“壳资源”买卖为主要模式的资产重组之路。

多年来,借壳垃圾股上市在二级市场广受青睐。这一模式意味着绩差公司将起死回生,期间其股票价值将面临重新估值,存在极大操作空间。这使得本来蕴含着极大退市风险的公司反而成为市场中的“香饽饽”。最终真正被退市的公司更是绝无仅有。

事实上,自2012年起,市场呼吁多年的沪深交易所以及其中各板块的退市新规已经逐步,但至今真正退市的也只有*ST炎黄、*ST创智两家“僵尸”公司。

“相比沪深两市20多年的运行时间和2000多家上市公司的规模,A股退市公司的数量的确过少。”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总监桂浩明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显然不是上市公司质量普遍比较高,鲜有触及退市红线的缘故。

“反退市”利益同盟

针对中国股市“退市难”问题,几位中国证监会相关人士都曾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态,绩差公司长期滞留市场确实“成问题”,而且要让这些“垃圾股”、“僵尸股”公司暂停上市甚至退市也并不难,只要将“连续三年净利润为负”的核心财务指标,修改为“连续三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负”(简称“扣非”),即可堵住这一漏洞。这样一来,A股市场退市制度的效力将会骤增。

然而,新修订的退市制度仍然为“垃圾股”留下了滞留市场的“空子”。

对此,有监管层人士表示,之所以退市制度迟迟不敢严格退市,关键在于每一个上市公司的退市都牵涉甚广,地方政府、公司本身以及大大小小的投资人,在避免上市公司退市的问题上利益高度一致,形成了利益同盟。而这一利益同盟从多个层面不断施压,就迫使监管层不得不作出妥协。

被称为“创业板造假第一股”的万福生科,虽然被深交所两次谴责,且其董事长龚永福已经锒铛入狱,但万福生科是否暂停或终止上市却仍未明朗。

在市场人士看来,如若监管层铁腕执法,此类严重造假上市应当是被尽快退市的。但公司所在地方政府往往以当地经济、民生和社会稳定为由游说。

近期湖南省人民政府向证监会发函,希望证监会参照“云南绿大地造假案”的处理方式,支持万福生科不暂停上市。

对此,前述监管层人士直言,地方政府一直都是上市公司退市过程中最有力的反对者。“他们考虑得更多的应该还不是个人业绩,一家企业退市几乎等同于垮掉,银行等债主都会找上门,一方稳定或许都会出问题。”

当然,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本地有几家上市公司,资产证券化率达到多少,也是构成政府政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一旦上市公司出现亏损,当地政府都会千方百计动用财政补贴、债务豁免等方式予以支撑。

此外,股市投资者不肯“风险自担”,其巨大的潜在社会风险,也给监管层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现在市场中听到的都是拥护退市的声音,而且期待很高。确实这些年连续亏损的公司不退市是很大的问题。”前述监管层人士表示,但分析这种退市的呼声,不能不说,拥护退市的人都是一种“隔岸观火”的心态,都觉得退市这种倒霉的事情轮不到自己。但未来真是谁买的股票要退市了,要承受真金白银损失的投资者就会习惯性地找政府、找证监会,说上市公司亏损是公司的问题,有问题就该只惩罚上市公司而不是用退市来惩治股民。

面对多方的压力,监管层在退市问题上一直难施铁腕,不仅在制度制定过程中“手下留情”,为上市公司“保壳”留下了“政策空子”,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还不得不“手软”。

“从证监会角度讲,一家上市公司出了问题,当地政府提出自己会想尽一切办法挽救公司。在此情况下,证监会又如何能不允许政府挽救企业呢?”该监管层人士表示,中国股市“退市难”是一个社会现实,也是在中国社会当前的发展和认识阶段必然面对的问题。

对此市场人士也表示,监管层在退市问题上屡屡“手软”,也事实上诱发了垃圾公司设法赖在市场中的侥幸心理。

冀望“新三板”

随着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及近期监管层对严格退市问题频频喊话,垃圾股退市难问题将有望在2014年得到较大突破。

2013年末,新三板正式向全国扩容。为实现退市公司平稳过渡,按照证监会统一安排,新三板市场为退市公司设置了单独的交易板块。业内预计,未来这一板块将成为绩差股退市和未来恢复上市的“中转站”。

资料显示,2012年退市新规出台之前,A股市场退市公司股份均转至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即“老三板”)挂牌转让。由于“老三板”市场常年少人问津,且退市公司转板至老三板涉及的环节较多,这就导致退市公司和投资者对进入“老三板”十分抗拒,退市工作一直不够顺畅。

随着新三板市场建设的大力建设和有序运行,由新三板统一接纳退市公司挂牌转让成为市场共识。

市场人士指出,随着退市公司股票能转至新三板继续转让交易,对各直接利益方而言,虽然短期内公司恢复上市的希望会比较渺茫,但投资者不至于瞬间血本无归,这将大大降低退市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减轻监管层的压力。由此这一举措也将增加中国股市运行弹性,促进退市制度更好地发挥其效力。

日前,*ST二重、*ST国恒等公司董秘办人士已经向投资者积极表态,即使公司暂停上市了,到新三板也是一条退路。

在为退市公司找到出路的同时,A股市场上盛行的“借壳上市”门槛也被大幅抬高。

2013年11月末,证监会通知,要求借壳上市门槛等同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这一举措将大大降低*ST公司被借壳的可能性。

在业内人士看来,抬高借壳上市标准是监管层完善退市制度的前奏。

伴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监管层也在不同场合频频表态,将严格退市制度。

证监会主席肖钢近期已经在多个场合反复提出,资本市场有上市当然有退市,未来中国股市退市制度应当法制化、市场化、常态化。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也在近期公开表示,证监会将推动存在具有退市可能或需要的公司在法律、规则框架内主动退市。

对此,中金公司研究员王慧指出,只有劣质企业才退市是中国对股权市场的认识误区。实际上,成熟市场上经营好的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主动退市。

“美国上市公司除了因为触发退市量化标准而被强制退市外,很多公司当其股权交易的价值降低后,选择自主退市。纽交所自主退市与强制退市的比例大约为3:1,纳斯达克的这一比例为1:1。”王慧表示。

国信证券研究员杨高宇则指出,近期监管层的不断表态和种种举措,都充分表明监管层治理目前借壳上市乱象的急切心态,和对于未来建立有效退市机制的决心。

上一篇:筹谋京津冀共同体 下一篇:阶梯电价难救电解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