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城市滨水景观规划初探

时间:2022-06-22 08:41:08

北方城市滨水景观规划初探

【摘要】:城市滨水景观规划遵循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把城市水体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方面,融水于城,实现城市生态、景观、防洪蓄水三个方面的有机融合,绘就独特的城市风貌,提升城市的品味,构建生态宜居城市。

【关键词】:滨水景观;规划;生态

城市滨水地带是城市富有活力的区域,水为万物之源,是维持生命不可缺乏的要素。“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国人大多有水的情结,自古以来,人类逐水而居,城市依水而建。水是城市的命脉。如果说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的“绿肺”,那么水体则是城市的“血脉”。城市水体承载着防洪排涝、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增加景观等功能,能有效的调节城市生态环境,能塑造独特的城市品格,能绘就独特的城市风貌。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即通过人工化手段,对滨水区域生态的修复、保护和利用,从而促使城市可持续发展。

1、融水于城,提升城市品位

自古以来,水是生命之源,城因水而兴,水体在早期的城市中主要体现了生活和军事防御功能,由于对水的依赖,如同古代因井而市,水边也逐渐成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滨水地带也成为城市居民居住和活动密集的区域。由于地域、气候差异较大,北方城市不像南方城市那样河湖众多、水网密布,北方的城市能够存在和发展也必然是依水而建。北方的河流季节性强,丰水期容易河水泛滥,城市就面临防洪问题。枯水期河水流量不足甚至断流,城市就会面临缺水问题,水体也会因承载力不足造成污染和生态破坏。工业革命之后,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集聚扩大,有些城市由于对滨水景观建设认识不足,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滨水地带出现被侵占和破坏性开发,生活岸线受到工业区的排挤,水质受到过度开采核污染,城市对水依赖、防范、破坏相互交织的情况一度存在。水体和城市缺少了过渡和有机衔接,原本景观优美的滨水地带成为脏、乱、差的区域。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开始认识到滨水景观建设的重要性和滨水地带开发潜在的巨大效益。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也为滨水景观建设和滨水地带开发提供了契机。抓住城市大发展的机遇,以提高城市生活环境、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塑造美丽的城市形象为目标,把城市滨水景观规划建设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方面,通过从总体到局部的精心设计,采用环保和水利工程措施,生态环保、绿化景观、防洪涵水有机结合,把碧水留在城市,融水于城,提升城市品位。

有些滨河城市,早期总体规划多考虑跨河发展的门槛问题,城市用地布局一般偏重于河流的一侧,城市临河而建,两岸发展不均衡。在工程及水利条件许可的前提下,结合新的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宜把河流纳入城市总体布局,使滨河两岸均衡发展。规划河流要适当增加水面,两侧岸线控制适当的绿化景观用地,滨河区域宜布置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和生活居住用地。

2、以人为本,实现人水共生

城市滨水景观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滨水景观乃至沿线的城市功能区域规划设计应当整体考虑,结合景观生态学、旅游游憩学、环境行为学等现论,遵循以人为本及自然、生态、文化的原则创造优美、宜人的滨水休闲空间。从人的视角和活动行为深入分析,通过现代设计手法把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综合布置,能够承载人们的活动,满足人们旅游和游憩的双重需求,让人们产生认同和愉悦感,保持人与自然持续共生、协调发展。

城市沿河发展多形成沿河方向狭长的空间布局,把滨河路和防洪堤等线性设施有机结合,在挖掘滨河景观资源的同时,构建通畅舒适的交通通道,从而使滨水空间与周边城市区域能方便对接。临河布置滨河路可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实现市民便利通达。利用滨河景观带线形公共开放空间的的特点,构建城市慢行绿道,倡导低碳健康的出行方式。把城市绿道和滨河公园游览路线结合,实现滨河景观功能区的有机串联。

从行洪和利于水体景观综合考虑,合理确定河岸线。河岸的位置确定要遵循利于行洪和增加水面的原则,不能因为沿河用地局促侵占河道。河岸的线形宜曲折自然,平面上有进退,竖向有起伏,高度要兼顾蓄水和行洪。g岸的形式要自然和人工有机结合,人工铺砌的硬质驳岸和采取生态护岸的自然河岸有序搭配。合理设置亲水、垂钓、运动、游船码头等设施,形成丰富多彩的滨水岸线。

参入设施的布置要与周边社区的性质相协调,如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儿童游乐场、健身场等社区性活动设施与周边社区有合理的服务半径,能够为周边区域提供功能;如极限滑板、人工沙滩浴场、人工溜冰场、种植园、采摘园,观赏园等参入性设施以及旋转木马,滑车等游乐性设施可增加滨河公园的服务半径提升公园特色,这些服务可进一步吸引人气,使滨河公园成为旅游休闲目的地。

3、水绿交融,构建绿色生态

滨水绿地规划要实现滨水生态与滨水景观的有机结合。滨水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滨水景观的塑造是改善城市景观面貌和营造人们游憩场所必要方式。在城市滨水绿地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同时重视生态和景观两方面的融合,兼顾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使二者得到充分体现,发挥共同作用。绿地景观在设计手法和景观体现方面,应当体现一定的个性,具有鲜明的特色,提升城市的风貌,避免“千城一面”同质化严重的现象。

实现滨水区域的生态的修复和保护,在规划布局时,要在适宜的位置留足生态湿地用地和岸线,研究不同植物的特性,通过地域性和多样性的植物搭配,充分发挥各种植物的作用,如水生植物的净化、护岸等,构建湿地植物群落体系,形成湿地生态循环系统。湿地建设可与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相结合,增加景观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环境容量。绿地植物的栽植要考虑防洪要求,丰水或行洪淹没的区域宜栽植水生植物或者亲水性乔木。不同植物之间的搭配组合要考虑相互促进共生,不应把相互影响生长的植物种植在一起。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尊重自然规律和美学要求,正确处理水与城、水与人、水与绿等方面的关系,实现滨水生态景观和城市整体景观的有机融合,构建生态宜居城市。

【参考文献】:

[1] 郭红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华中建筑1998(16)

[2] 余畅,滨水景观营造的九项原则,2015.3

[3] 阮黄胜,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类型研究,安徽农学通报 2010

上一篇:浅析玉露香梨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 下一篇:韭蛆综合治理研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