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群聊”的新闻传播学解读

时间:2022-06-22 07:43:31

“QQ群聊”的新闻传播学解读

2009年2月28日,威海晚报“理财周刊”组织了首期理财沙龙活动。此次报社与读者的互动活动与以往有所不同:在60多名对理财感兴趣的参与者中,除了晚报的读者外,还有晚报理财QQ群的部分网友。

理财QQ群是威海晚报在“股市陷危机、理财需谨慎”的形势下为那些对理财感兴趣的受众所开通的交流平台。QQ群的网友都对炒股、炒汇等理财方式颇有兴趣,有的甚至是“股汇发烧友”,通过QQ群,他们就共同关心的理财话题交流经验,每期“理财周刊”都会有选择地摘登他们的交流内容,或者对交流话题进行评论性报道。一方面,作为传者,威海晚报通过对QQ群的网络交流内容进行“议程设置”,形成舆论话题;另一方面,受众也期望通过“使用”媒体,“满足”交流的需求。

可以说,“QQ群聊”嫁接于纸质媒体的作法,蕴涵着深刻的新闻传播学意义。

媒介融合:“QQ群聊”的虚拟性与现实性

报纸等传统纸质媒体最初与网络QQ建立关系,只限于记者通过QQ对明确、熟悉的采访对象进行实时采访,或者通过QQ传输文件。从这层意义上来说,QQ只是发挥了电话、传真机的工具性作用;而当报纸与具有公共论坛性质的QQ群聊建立关系时,媒介关系、媒介的新闻传播机制就发生了变化。比如,此次威海晚报“理财周刊”开通QQ群,为那些对炒股、炒汇等感兴趣的网友提供交流平台,并对交流内容进行议程设置和评论性报道,就表现出媒介融合的媒介关系,即QQ群聊的虚拟性与现实性。

什么是“媒介融合”?回答这个问题是我们解读“理财周刊”嫁接“QQ群聊”进行新闻制作的关键。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I・浦尔教授提出。在媒介技术层面,学者最初把“媒介融合”理解为“媒介的多功能一体化”,比如,报纸既具有视觉图像/影响的传播特性,还具有广阔的网络传播空间。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媒介的新闻生产机制、对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社会关系的深刻影响,中西方学者对媒介融合的理解和阐释已不仅仅局限于信息技术的层面,而是涉入媒介生产机制、媒体/受众的传受关系机制的层面。比如,美国学者亨利・吉金斯将“媒介融合”定义为“一个用以描述技术、产业、文化和社会变迁的词汇”。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纳齐森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威海晚报“理财周刊”开通“QQ群聊”的新闻生产方式,就在媒介新闻生产机制变迁的层面表现出报纸与网络的“媒介融合”。

首先,在融合方向上,报纸主动向网络出击,吸收网络资源“为我所用”,把报纸变成网络新闻话题的传播平台。比如,2009年1月5日,威海晚报的“理财课堂”一栏刊登了一篇题为《新年做好理财新规划》的新闻稿件,以“总结经验 以利再战”、“‘菜鸟’开始学理财”为新闻话题,原文摘登了网友的聊天内容。用美国新闻学者李奇・高登的融合观点来讲,这是“新闻表达的融合”,即记者和编辑需要综合运用多媒体的、与公众互动的工具与技能来完成对新闻事实的表达。

其次,在新闻信息采集方式上,报纸也一改以往在工具性的技术层面上,通过BBS、网络社区等虚拟空间寻求新闻话题,而是在媒介关系的层面上,把“QQ群聊”看做是网络新闻话题的传播空间或媒介传播渠道,通过对网络话题的引介和报道性评论,完成新闻信息的采集和新闻稿件的生产制作。比如,2008年12月22日,“理财课堂”刊登了一篇新闻稿:《危机之下 管好自己的钱袋子》,全文从网友的聊天记录中提炼出“谨慎涉足外汇保证金”等两个新闻话题,前半部分引述网友聊天,后半部分就交流内容和网友的疑问,进行评论性报道。

“使用与满足”:受众的媒介期待

“使用与满足”是以理解和解释受众对媒介信息的选择和接受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威海晚报》“理财周刊”的包括QQ网友在内的受众群,对威海理财圈QQ群、“理财周刊”版的使用都有一种媒介期待,期望通过媒介交流,与其他网友互通有无,获得理财信息,提高理财技能。

当下异常严峻的经济形势和模糊不定的发展趋势,导致炒股等理财行为深陷迷雾,在这种情况下,受众使用媒体获得满足的媒介期待就显得格外明显。比如一位QQ网友说:“‘理财周刊’版开设的威海理财圈的QQ群让我受益匪浅……我学会了不少股票的操作技巧,通过和网友的交流,我的理财思路更加开阔了,我炒股和理财的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英国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认为,就受众的形成而言,“媒介对个人的功用”要比“美学或文化因素”更具决定性的意义。而形成受众接触媒介的“所有或大部分相关因素(动机、所感知到或是得到的满足、媒介选择、背景等变量)原则上都是可以量化的。”在这个意义上,理财QQ群网友对媒介的使用,即加入理财QQ群,参加由威海晚报组织的理财沙龙,是要获得一种需求的满足,这种需求不是要获得一种“美学”或“文化”的满足,而是一种媒介期待:

1.个体、群体的认同。媒介的公共性和交流性,以及媒介内容可被象征性地用于探究、调整和确认媒介个体的认同感和自我感,不仅包括对自我、自我的情景意识等,还包括对自我价值、威权成就的虚拟性认定。比如,2009年1月5日的“理财课堂”就摘登了一段网友的网络对话,一位网名为“寿险基金”的网友,在群聊中即被赋予“理财专家”的虚拟性角色,下面是一段对话:

小豆:哪位大哥教俺理财啊?俺是菜鸟!请各位大侠赐教。

寿险基金:我建议你首先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一个资产规划,银行储蓄和保险保障是不可少的。然后分析一下,自己能拿出多少资金用于投资。

新兵:我看小豆挺诚心的,大哥给小豆妹妹好好讲解一下吧。

不仅如此,公共性媒介,尤其是网络的QQ群、公共论坛,还能够建构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和虚拟性群体空间,进而培植群体性的认同感。

2.释疑期待。网友接触媒体,一方面是交流心得,分享经验,在很多情况下,是期望一些问题或疑虑能通过聊天的方式获得解答。从报纸新闻制作的角度来看,新闻的“议程设置”不再是媒体主导,而是跟着网友的问题走,不是媒体记者在发现问题,而是网友在向媒体提出问题,提供新闻点。比如,在《危机之下 管好自己的钱袋子》一文中,网友就“被套住了该怎么办”、“失业了怎么理财”、“如何领取失业保险金”等问题交流经验。而跟在后面的报纸的评论性报道则是根据这些问题的“议程设置”组织新闻稿。

可以说,“QQ群聊”嫁接于平面纸质媒体,在媒介关系的层面,体现了报纸与网络的媒介融合。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融合不同于以往报纸通过网络数字化技术建立官方网站、制作电子报刊,这种融合是报纸向网络主动出击,借助数字网络技术的高参与度,发挥报纸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同时,在受众的信息接受层面,网友加入“理财周刊”版开设的威海理财圈QQ群,体现了网友“使用与满足”的媒体期待:释疑和身份认同。

(作者单位:威海晚报)

上一篇:凤凰网评论频道的特色及不足 下一篇:从《拉呱》看地方台的栏目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