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娱乐化

时间:2022-06-22 06:20:26

受众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娱乐化

摘要:当今社会,是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全面融合大发展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生存和发展,明显出现了文化断层现象,传播娱乐化能否解决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困境?如何帮助中国传统文化在受众层面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受众视角;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娱乐化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中国文化,又称华夏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总称。中国传统文化由中华文明演化而来,并汇集成一种反映中国风貌与特质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在观念形态、思想文化上的整体呈现。15世纪之前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居于世界文化前列,16世纪以后在西方文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与影响下相对落后了。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历久弥新,对于整个中国及中华民族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新时代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明显的文化断层现象,究其根源,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缺乏吸引力,传播内容枯燥乏味,传播渠道十分单一,因而无法深入人心。大众传媒将信息传播与娱乐结合起来,娱乐不再是一个特定的行业,而是发挥着为受众提供轻松愉悦的同时,使其获取必要信息的作用。人们在快节奏、繁重的生活压力中需要借助娱乐化这种轻松的方式来接收信息符号。于是,传统文化通过传播娱乐化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便有机会在受众层面上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二、理论基础

1.马斯洛需求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论,认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首先要满足受众的生理需求,即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需求。其次,爱与隶属的需要能让受众回归爱,回归家庭,回归民族,回归祖国,产生强烈的情感归属感。再次,满足受众对于周围世界与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以及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求知与探索等欲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过程当中应当注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娱乐化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契合着人类缓解紧张情绪、收获愉悦感观、舒适温暖的归属感、对于文化内涵的求知欲等方方面面的需求。

2.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基于受众立场,通过分析受众使用媒介时的动机与其获得的需求满足来考察媒介给受众带来的行为与心理效用的。该理论强调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由于娱乐与生俱来就是人类精神解放的一种方式,传统文化的娱乐化传播符合受众的审美心理;娱乐化的根本价值在于表达人类的感性情绪,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娱乐化正借助了“寓教于乐”的这种中国人习以为常的学习传统,让人们潜意识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影响受众的观念及行为。

三、受众视觉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娱乐化

受众是信息传播的对象,是传播信息链条上的末端,即信息接收者。新时代下的受众已经不完全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也可以通过对信息的反馈来影响传播者。从受众层面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可通过传播娱乐化的手段来提高传播效果。

1.明确受众对媒介的接触习惯

对受众进行一系列的调查,从而了解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在传统文化传播娱乐化的过程中非常必要。不同的媒介对受众有不同的影响,在基于受众对不同媒介的不同接触程度的数据基础上,媒介能够有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传统文化娱乐化产品的策划与制作。

2.为受众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社会氛围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受众接触、了解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充满传统氛围的社会状况,能够激发受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产生选择性注意,并随之产生选择性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娱乐化是宣传过程中最有力的帮手,当受众通过娱乐的方式在传统文化上产生了情感认同,让其接受传统文化也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3.满足受众的心理代偿

当无法满足追求某种东西却追求不到的欲望时,人们就放弃追求原来的目标,去寻找一个可追求的代替品来作为新的假设目标进行追求,这种寻找替代追求品的行为被认为是心理代偿。其意义归根到底,就是为自己营造一个目标得以实现的假象来满足自己不能实现的欲望。通过娱乐化方式来接收传统文化,能够满足受众在现实生活中缺失的信仰和文明,从而得到精神上的心理代偿,为其打造一个心驰神往的美好精神世界,引起情感共鸣,达到传播效果。

4.考量受众的媒介认知能力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应当考量接受者对媒介认知能力、接受程度,进而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培养,以此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传统文化的娱乐化传播也应遵循这样的原则,根据受众的实际媒介认知水平进行有效的娱乐化传播。

结语: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娱乐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应当有系统的方法,这其中包含了各方面的因素,并且这些因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而不是相对孤立的。从受众层面分析传统文化传播娱乐化的建构只是当中的一个方面,最终要取得成功必然是包括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渠道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肖希茜.《中国纪录片对外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为例》[J].新闻世界,2012(12).

[2]黄小琴.《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娱乐化模式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5.

上一篇:儿童阅读童话的心理图示研究 下一篇:宋代画家梁楷的艺术成就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