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与小学教育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

时间:2022-06-22 04:59:14

非智力因素与小学教育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

摘 要: 知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教学中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由传授知识到发展智力再到培养非智力因素是我国教育理论不断发展,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如何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及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 涵义 教育措施

小学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启蒙阶段的学生,如何教育和培养小学生,从小学抓起培养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才是社会最需要的人,什么样的人才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人。作为人本身,除了具备聪颖的天赋和渊博的知识储备外,优秀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也是必备的素质。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将非智力因素引申到教育中成了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非智力因素的涵义

心理学家燕国才教授对非智力因素作了理论概括,把非智力因素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第二个层次为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它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种心理因素组成;第三个层次为具体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有: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指出,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与能力以外的又同智力活动效益发生相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情感过程、个性意识倾向性、气质和性格。非智力因素分两个层次,一是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即智力和能力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二是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与智力活动关系密切并共同影响智力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就应当既要通过培养学生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来发展学生的智力,又要把培养学生广义的非智力因素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如果只注重狭义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则势必又回到单纯重视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道路上。因此,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中,既要强调培养学生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又要重视对学生广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二、新形势下如何培养非智力因素

1.更新教育理念

在应试教育年代,学生的智力因素得到了尽可能的开发和培养,而非智力因素往往却被忽略掉了,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是“高分低能”的“解题机器”,他们的能力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当非智力因素中所蕴含的需要、动机、兴趣、意志、性格、自信心等心理状态被充分激活之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充分展现,学习效率和智力水平也才能得到不断提高。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由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转变为同时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转变为既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又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从只教学生如何做事转变为既能做事又能很好地做人。要进一步明确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自觉地把培养学生的健全心理有机地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之中。

2.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工作能力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管理者和教育者,是对一个班级所有学生全面发展负责的人,也是培养班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骨干力量之一。

(1)建设优良的班集体

这既是班主任工作的目标,又是班主任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学生学习、生活在班集体中,他的表现对班集体有影响,其言行也受班集体舆论的监督。在一个形成正确舆论和优良班风的集体里,学生已经形成的优异的非智力因素会因被肯定而进一步强化得到巩固,某些不好的非智力因素也会因否定而逐渐消失。如原来学习马虎不刻苦的学生,当他来到一个优秀班集体之后,就会慢慢变得认真、勤奋起来;一个待人冷漠的学生受其他同学的感染,也会逐渐变得热情起来。

(2)加强和家庭的沟通

相对其他素质而言,家长在培养孩子非智力因素方面有更大的作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必须获得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主要是通过班主任工作来实现的。班主任通过家访或开家长会等方式,通报学生在校表现,了解学生在家情况。目前,许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对此,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更新工作,向他们宣传全面素质特别是非智力因素发展的重要性。要向家长介绍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科学方法,改变过去某些不恰当甚至错误的做法,如建议家长鼓励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劳动;不干涉孩子和同学的正当交往;注意引导,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气氛,做孩子的良师益友等。

3.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培养非智力因素

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不是智力问题而是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合格的专职或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对有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辅导要耐心、认真、科学,确保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学校要使心理咨询工作逐渐制度化,还可以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

4.优化教学环境

环境对学生的情感、意志的培养和性格的形成影响极大。教学环境由校园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包括校风、学风和课堂心理气氛)等组成。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师生的教学情绪、精神风貌、健康人格都有很大影响,它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起着如下作用:(1)悦目怡情,引人生乐。它能满足多方面的精神、情感的需要,使人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和工作。(2)激励斗志。优美的教学环境使人心旷神怡,焕发朝气与活力;良好的人际环境使人在亲切友善、尊重信任和热情期待中获得巨大的心理驱动力。(3)以美引真,激活思维;以美导善,怡养品性。环境美带来人们的美好心境,促进人们在美中探求真理。优美的教学环境,能够净化人的心灵,激励人的意志,提高人的情趣,陶冶人的情操,进而使人的非智力因素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开发和培养,达到塑造现代文明、面向四化的人的目的。

5.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让学生明白,在社会中每个人都不可能为所欲为,也不可能不受委屈、挫折,甚至失败的痛苦,使学生真正懂得不能克制自己的人,不能成大事。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做一些进退两难的事情,限定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决定(答复);教育学生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要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坚持就是胜利。如:要求学生写日记,对日记质量先不作过高要求,主要看谁能坚持谁就是胜者;教师在教育环境意制造一些难题(可以是学习上的,也可以是生活上的)对敢迎难而上者,大力表扬,鼓励胆怯的学生设法解决面临的困难。总之,引导学生制订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和作息时间;抓好起始,防微杜渐;持之以恒,反复训练;抓好点滴,日积月累;检查督促,予以落实;榜样示范,引导模仿;表扬激励,强化效果。

参考文献:

[1]燕国材.智力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辽宁教育,1980,(6).

[2]丁楚云.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84,(4).

[3]燕国材.智力因素与学习.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

[4]吴江英.如何对小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培养.宜春学院学报,2007,(29).

上一篇:倾听学生的声音 下一篇:工笔人物画“写意性”用色的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