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五程序教学法

时间:2022-06-22 03:01:02

浅说五程序教学法

课堂教学重在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可将学习内容才能在理解中逐步消化,进而内化。我校推行的五程序教学法就在此基础上产生。它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呈现高效的特点。以下是我结合教学实践,在一节新授课中,贯彻五程序教学法的一些做法。

一、五程序教学法是指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

分别是:

二、各环节的做法与分析

1.师生共同探究。

课堂教学的引入,是一节教学内容的开始,在推开知识大门之前,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非常迫切地想知道门内精彩的世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下工夫。教师不仅要将学生引进门,引进门后还要像导游一样将他们带至各景点,让学生身临其境观察、感悟。

例如:高中物理必修2《万有引力的应用》,教师可对“开普勒三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引导学生复习做简短复习。关于宇宙天体的运动可简化为匀速圆周运动。然后拿出一个排球问:

问题一:现在老师想知道这个排球的质量,怎么办?

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学生给出了一些非常好的方法:

问题二:如果老师还想知道地球的质量,那么以上方法能行吗?

活动一:

如果已知地球的半径为R,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万有引力常量为G,你能计算出地球质量M吗?(忽略地球的自转)

给出简图帮助学生思考,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思考,让完成得比较好的同学上黑板展示。教师及时给予恰当的点评和强调。

由于忽略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m受到的地球的万有引力近似等于它的重力。即:

拓展一:如何进一步求地球的密度?(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板书结果并强调各量的物理意义)

问题三:现在老师还想知道太阳的质量,又该怎么做?

活动二:

如果已知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T,地球的轨道半径r,以及万有引力常量G,你能计算太阳质量M吗?

给出简图帮助学生思考,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思考,让完成比较好的同学到黑板上展示。教师及时给予恰当的点评和强调。

由于将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近似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因此:

拓展二:如果还知道太阳的半径R,能求出太阳的密度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板书结果并强调各量的物理意义,同时告诉学生中心天体、绕行天体。)

在该环节中,通过教师的铺路搭桥,引出新内容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根据教师对新内容课堂设计,分步进行,逐个突破。尤其是重难点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或可让学生小组讨论,或师生共同分析,或个别学生展示。之后师生共同点评完成。总之,要求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当探究有一定的结果后,教师可对有些结论进行修补和完善。最后以最精炼的方式,板书呈现。并要求学生在理解中强行记忆。并重点划。

2.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延续上述内容,让学生进行如下思考:

问题四:回想月―地关系要测量地球质量,需知道哪些物理量?你能估算出地球质量吗?

问题五:如果要测量月球的质量,你有哪些方法?

借助上述方法对于探究过程及探究的结论。可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然后根据个人情况小组内进行讨论。将知识点的内化落到实处。小试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将个人独立思考的结果移到小组内进行讨论,并上台展示。

3.达标训练。

习题一:有一星球的密度跟地球的密度相同,但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4倍,则该星球的质量将是地球质量的(忽略其自转影响)

A.1/4倍 B.4倍 C.16倍 D.64倍

习题二:质量为m的探月航天器在接近月球表面的轨道上飞行,其运动视为匀速圆周运动。已知月球质量为M,月球半径为R,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引力常量为G,不考虑月球自转的影响,则航天器的

达标训练的目的在于巩固知识和方法。当然也包括一些必须识记的内容。可以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精选习题,考查的指向性要强,不易过难或覆盖过宽。将习题布置给学生后,教师巡视微略指导。督促学生积极思考,独立完成。

4.精彩展示,教师点拨。

教师巡回视察,个别指导,待有结果以后,让学生将个人的分析结果和方法拿到小组内讨论。同时教师激励部分学生上台展示。当展示结束以后,首先可组织学生点评思路和方法,并相互交流以便拓宽学生的思路。在学生相互点评完后,教师可参与到点评中,结合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可归纳思路、方法并加以强化。如果学生在点评和展示的过程中有瑕疵,如知识点模糊不清,方法和思维逻辑混乱或不严密,教师必须及时纠正。

5.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归纳小结课堂内容,语言简洁明快,必须是提纲挈领式的框架结构。关于课后作业的布置,不在多而在精。要能达到强化识记,巩固方法,灵活思维的目的。

总之,五程序教学法,旨在还课堂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能力。故需一线教育工作者灵活运用,打造特色课堂。

上一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与乡土地理的结合 下一篇:对当前农村高中历史课堂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