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时间:2022-06-22 02:27:37

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摘 要 教育是人文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本文从教学目标、教材、教学方法、课外活动以及语文测试等五个方面,来探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 语文;人文精神;教学;培养

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中的“文”以人为本位,“人”以“文”为本性或自性,它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和人自身心灵的诸关系合乎中节的协调,以教化天下,并由此而开出礼乐文化、人伦文化、仁爱文化、人神文化、自然文化和生生文化等。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人文精神既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也是形而下的思考。它不仅仅是道德价值本身,而且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和责任。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性、人格、人道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取向。教育恰恰是人文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 教育应充满人文性。语文,这门基础学科,更应将人文精神作为重要内容贯穿于其中。语文学科在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达到“立人”这一目的上,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小学阶段又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可是,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的异化、人文精神的失落。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探索和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从教学目标、教材、教学方法、课外活动以及语文测试等五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在教学目标上突出人文主题

小学教育的过程是小学生思想、精神启蒙的过程,也是他们整体人格形成的过程。小学语文教育应深深扎根于小学生的这一过程中,全方位地影响小学生整体人格的培养与提升,启迪他们的心灵情操,拓展他们的心智视野,使他们更多更好地受到一种人性的、人文的、人情的教化。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突出四点:

一是要着眼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学生精神培植的过程。关注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善于抓住机会,启发学生对生命的价值进行思考和探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在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目标的同时,真正认识生命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无论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还是对中华民族的复兴,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是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美育使人的感性素质得到开发和提升,从而使他具有活泼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充分利用能直接唤起情感的某种具体环境,努力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欣赏美。语文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艺术,有很强的感染力,它通过语言文字的生动描述把大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人类创造的艺术之美再现出来,要让学生欣赏这种艺术之美。其次,我们要让学生由感受美、接受美、认识美,进而尝试着去创造美。如用美的语言表现美好的事物、表达美好的感情,用美的行为在生活中实现美的价值等等。

三是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语文教学过程则提供了丰富的人格教育渗透渠道。教师要把健全人格的培养潜移默化地渗透于语言文字训练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做有爱心、不断进取、有高尚精神和有独立人格的人。

四是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个性。语文教育是最富有人性的教育,语文教师应该更加珍视学生生命个体的独特价值,尊重学生的人格、性情、爱好、习惯与兴趣等,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善于培养学生的特长,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并根据自己的语言积累、生活积累与情感体验去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实现解放思想、解放情感、形成个性的教育目标。

二、在教材里挖掘人文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文章涵盖着历史、地理、天文、哲学、美学等相关内容,浓缩了古今中外社会的、历史的文明精华。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爱亲情。实行人文教育,首先就是要深人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品格。在低段语文教材中韵文、儿歌、童话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文章内容浅显,无需进行过多的讲解、分析。这一阶段,可以将侧重点放在挖掘教材蕴含的美学因素,让学生感受美、表达美,继而提升到创造美的角度上来。教会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对待生活,他们的一生收益将是更多的快乐。中高段语文教材内容涉猎范围广,语言相对含蓄深沉,情节相对曲折复杂。这一阶段,应该立足课本,放眼课外,为学生提供历史的、文化的智慧,展示高尚的情操、人生的哲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文陶冶和培育。

三、在教学方法上贯彻人文精神

从目前语文课堂结构来看,教师依旧是主体,学生始终处在文本与教师讲授的被动地参与。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热情,同时也使学生丧失了课堂这一特殊载体的乐趣。为此,我们必须在自身素质与教学方法上作相应调整,着力寻求重构人文精神的优良教法。

就人文教育而言,其过程首先应是一种“感染”,它要求教育者在课堂上能以思想点燃思想,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其次,它还意味着要发掘诱导学生精神世界中本身潜藏的自由精神,注重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此,可用发现法代替灌输法,重视问题的提出和发展,积极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研究,使学生在发现中学会发现、学会研究。让激趣法进人课堂,教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兴趣,还要不断地将学生的兴趣保留,留住了学生兴趣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活力的课堂。实施平等对话法,语文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师生之间是“学习共同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为师生平等对话过程。善用激励法,课堂上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独辟蹊径,只求合理,不求一致,使学生思维始终处在自由活跃的状态。此外,学生的差异性要求我们给不同的个性以同等的尊重,从而找到适合学生个性心理的教学机制,“因材施教”正是这个道理。

四、课外活动彰显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目标,这反映了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开放趋向,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靠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同时,学生道德品质、健康石牲、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又必须靠语文实践过程中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来实现。过去的语文学习,往往与生活脱节,与生存的世界脱节,把语言文字从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中抽取出来、肢解,进行“纯粹”的学习,大搞文字游戏。走出封闭的象牙塔面向广阔的天地,在大自然中汲取无穷无尽的知识,在山川河谷中陶冶性情,这样一种美好的学习应成为我们的追求。真正拓宽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领域,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育体系。

五、语文测试渗透人文性质

测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因此,在语文测试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将文化内涵融入到语文试题之中,学生在答题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

语文测试要渗透人文精神。减少那种机械的、零碎的、没有具体内容或者内容干瘪苍白的纯粹考查知识点的试题,使试题内容更多地带上文化的色彩。如“对对子”,“写出熟悉的名人名言”等。虽然这类试题的呈现方式多姿多彩,但就其本质而言, “文化韵味”和“人文精神”仍是其核心所在。特别是“读文答题” 中短文的选择,要文质兼美,有文化味,使学生在阅读和答题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汲取到人类文化的丰富营养。此外,在试卷中适当引人一些乡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内容,也是渗透人文精神的一种有效手段。

上一篇:加强课堂对话,解决识字难题 下一篇:如何优化初中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