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的小说和西部影视城

时间:2022-06-22 12:49:54

张贤亮的小说和西部影视城

张贤亮的去世,使中国文坛失去了一位优秀作家,更令我忆念,勾起当年我们一起畅谈的情景。

我对张贤亮心仪很久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对张贤亮格外关注,他的小说我一本又一本地读,如《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以及《绿化树》《肖尔布拉克》《习惯死亡》《早安,朋友》等等,读着他的小说,对他也就加深了印象。

近年来,张贤亮两次来了南通。一次是2006年春风和煦的五月,江苏南通旅游文学论坛举行,邀请他来南通(那次还邀请了台湾诗人席慕容等),下榻于有斐大酒店;2007年4月,他来南通参加由铁凝主持的中国作家协会七届二次全委会,那次会上张贤亮是作协主席团委员。我们第二次会面畅谈,还是在那个有斐大酒店咖啡厅。

2011年7月底,我去宁夏参加一次全国性文学笔会,有机会参观了他开创的“镇北堡影视城”。于是,更加深了我对他的华夏影视城的真实印象!

中国文坛有国际影响的作家,当代文学史绕不过他

我和张贤亮的真正见面是在2006年金秋,江苏南通旅游文学论坛期间,他是从宁夏乘机经上海专程来南通的。

那天下午,我们面对面坐着,喝着咖啡交谈。

张贤亮既是著名作家、文学家,又是实业家,在交谈中我觉得他还是经济理论家呢。

作为文学家的张贤亮,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发表过小说、诗歌和散文。

“我的祖籍是江苏盱眙,出生于南京。19岁时,带着母亲和妹妹在贺兰山下的宁夏安了家。我成为一名作家,有更多的诱惑让我离开宁夏,包括我青少年时期居住过的城市北京,都有单位向我招手。我也曾动摇犹豫过。但我还是在宁夏扎根下来。”

后来他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工作,执笔写他的小说。于是《灵与肉》等中长篇小说不断问世,他成为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

张贤亮在二十多年里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等计五百多万字,曾三次获全国小说奖,有9部小说改编成电影。上海《收获》杂志在1985年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曾在中国文坛引起很大争论,名噪世界。

从此,他的创作生涯重新扬起风帆,他很快便成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领军人物,根据他的小说改编拍摄的电影《牧马人》《黑炮事件》赢得观众的一致好评;小说《肖尔布拉克》《绿化树》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小说奖,在《亚洲周刊》的评选中,他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被评为“一百年来最有影响的一百本书之一”,他被评为“一百年来最有影响的一百位作家之一”。

张贤亮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发行了数千万册,读者有上亿人。他的作品以充满人性温暖的故事和新锐的思想,在公众阅读中激起了巨大波澜。

张贤亮告诉我:“最近写好的一部长篇小说,已经搁在那儿‘磨’了三年,还未最终定稿拿出来出版,还得修改。这部小说写的是思索历史、人生、命运。”张贤亮认为,这部作品和《习惯死亡》很像,故事性不是很强,但在语言上却下了大功夫,他当时尚无发表这部作品的想法。

张贤亮的作品以敢闯、直面人生著称。在国内文坛,他是第一个写政论小说(《绿化树》),第一个写中学生早恋(《早安,朋友》)的作家。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则是当代中国文坛上第一部描写“性”的小说。对这点,张贤亮显得非常清醒:“我当时之所以成名,就是因为许多都是被我闯入的。”

年逾七旬的张贤亮既经商,又笔耕不辍。他说写作,尤其是写小说,写人物的命运比较容易,但要写出人物的个性与魅力就难了,必须用非常艺术化的语言去塑造独特的人物形象。“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我想尽量写得好一点。”

作为文学家的张贤亮,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代表作《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绿化树》等被译成27种文字发行,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

优秀的文化企业弄潮儿,把荒凉推向辉煌的拓荒者

1992年,他是宁夏文联主席,当时市场经济正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1993年初,作为文化人“下海”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宁夏银川创办华夏西部影视城。

“下海”经商15年来,张贤亮有极其深刻的感受,他对我说:“我创办的是一个文化企业,二十一世纪是文化的世纪。我在‘镇北堡’创办华夏西部影视城,能够用最少的投入,收到较大的回报,把完全被人看不起的两座古堡的废墟变成中国西部最大和最知名的影视城。它是宁夏投入与产出之比最高的企业。”

走到影视城大门口的大石碑前,上面写着:“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

这不是张贤亮的预言,而是现实,早期在这里拍摄的《牧马人》《红高粱》等电影获得国际电影界点赞,后来就更多了。张贤亮在这里的题词也极有气势,请看:“聚山川雄豪之气,集影视艺术之宝……”待你进入大门,只见路旁有一块巨大的白色大理石,上面镌刻着133位我国著名电影艺术家的签名,说明我国影视界名人都来过这里,显示我国影视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兴旺发达、人才荟萃。

张贤亮笑着对我说:“我连黄河水也卖出去了。”黄河水,张贤亮不叫它黄河水,而叫它“中华民族的乳汁”,把它放进“中国结”中间嵌着的一个星形的小瓶子里,那是两毫升黄河水。他卖的主要是其中的文化内涵。他写上:“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自古以来哺育着中华儿女,所以被称为母亲河。”来宁夏旅游的人们见到这件纪念品都爱不释手。张贤亮已经将此申请了知识产权。

坐在我面前的张贤亮,是一个瘦高个儿,显得很白净的男人,虽然长期生活在塞外,但很有精气神,显得年轻、潇洒,完全不像一个曾经沧桑的七十多岁老人。一件穿在他身上的“华伦天奴”米黄色的休闲夹克,一条藏青色的西装裤,很得体,那副金丝边框眼镜下聪明智慧的眼睛,显出他作家与学者风度,儒雅、精明而有书卷气,但毫不掩饰他的高雅富贵。

“进入八十年代,宁夏已非五十年代的宁夏,黄河已非五十年代我初识的黄河。宁夏人口从不足一百万膨胀到近六百万,与全国其他所有城市相同,在现代化进程中失去了原始质朴的面貌,变得摩登时尚起来。很多朋友来宁夏,都会惊奇,在他们印象中偏僻荒凉的地方竟也如此‘现代’。而他们赞赏的东西在我这个老宁夏人看来,却是我失去的东西。我把青春全部献给了这块土地。”

这个地方就是“镇北堡”。走出火车站,就能看到张贤亮题写的“镇北堡影视城欢迎您”!

我想,再没有一个作家像张贤亮那样,改写了一个地方的历史,不,改变了一个地方的地理面貌和人文景观,镇北堡现在已经被宁夏领导人和老百姓称为“宁夏之宝”,是宁夏首府银川市唯一的国家4A级景区,各种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凡介绍宁夏一定会将“镇北堡华夏西部影城”列为首选之一。张贤亮对我说:“我常常觉得这比我的文学创作成绩更值得欣慰。”

“出卖荒凉”,是张贤亮的“杰作”。张贤亮曾向来这里参观的领导人介绍说,宁夏除了能源优势之外,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东南沿海和较发达地区没有的“荒凉”,影视城就是靠卖荒凉起家的,靠出卖荒凉提高宁夏知名度的。他的绝招就是通过古堡废墟、影视景物和文化,先用荒凉吸引电影电视人,然后再通过电影电视和“遗迹”吸引大众。自从1980年谢晋在古堡和劳改农场拍了《牧马人》之后,张贤亮就知道荒凉在电影人心中的地位。

果然,继谢晋之后,张艺谋、姜文、陈凯歌、黄建新、刘晓庆、朱时茂、巩俐、葛优、周星驰等著名电影人鱼贯而来,这里的景物在影视圈内成了苍凉感的代名词。大凡只要故事发生在荒凉地界,都可以在这里拍。如今,租用张贤亮的影视城拍外景的影片名单中,有不少是让观众回味深长的佳作。比如《冥王星行动》《新龙门客栈》《飞天》《红高粱》《黄河谣》《黄河绝恋》《大话西游》等。

为了把荒凉推向辉煌,产生文化卖点的效应,张贤亮在古堡里写下了这样的广告词:“镇北堡影视城以古朴、原始、粗犷、荒凉为特色,在此拍摄的影片之多,升起的明星之众,获国际、国内影视大奖之多,皆为中国各影视城之冠,故被誉为‘中国一绝’。”

文学与电影,构筑了这位当代作家的一生

当有人问及,文学与经商究竟哪个是主业时,张贤亮笑着说:“我现在分不清哪个是我的主业、哪个是我的副业,写作和办影视城,这两方面构筑了我的一生。如果说,我创作的小说是‘平面文学’,那么西部影视城就是我创作的‘立体文学’。”

在他看来,即使在办影视城,自己也并未脱离文学。办影视城这些年来,他确实没有耽误创作,其间发表了长篇小说《我的菩提树》、中篇小说《无法苏醒》、短篇小说《普贤寺》、长篇政论性作品《小说中国》和《青春期》。

2009年3月,他带了小说新作《一亿六》来到上海签售。他开场便自称“‘最受争议的作家’又来了”。介绍新小说《一亿六》说,原来只想写一个短篇,写着写着,十二万字了;写着写着,成了长篇,超过了二十万字。“写《一亿六》,我突然觉得放开了。”

他的个性像他的作品一样大胆直率,很不委婉,有时甚至直率得让人惊讶。

这位自称“人生经历就是一部厚重小说”的经历曲折的作家,近几年对自己的人生却很满意。

前四十年,张贤亮和中国的艰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近三十年他又和中国的改革及变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与改革共命运,一同享受阳光,一同栉风沐雨。在宁夏,他躬身参与了它的变化,他的本身不仅成了一道风景线,而且还真正为中国西部增添了一座人文景观城。

张贤亮说:“我想这大概就是一个人所追求的终极价值之一吧!”

上一篇:香味扑鼻的东河肉饼 下一篇:在俄罗斯寻找普希金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