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习俗下农村商品物流研究

时间:2022-06-22 11:48:04

“赶集”习俗下农村商品物流研究

摘要:“赶集”习俗下的农村商品物流是农村商品物流的主要形式,分析“赶集”和农村商品物流流入、流出现状,再就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结合现代经济学的方法,根据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提出了一些对于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的对策措施。关键词:“赶集”;农村物流;商品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018-02

1 农村“赶集”习俗与商品物流发展概况

1.1 赶集习俗历史与现状

1.1.1 “赶集”的历史沿革

“赶集”这种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这种习俗与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经济越是繁荣的时期,赶集的习俗越是受到欢迎,越是得到规范。我国建国至改革开放时期,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实行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化运动,在农村实行“一大二公”的政策。这种政策使“赶集”在当时不能实行,否则容易被认为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后,为了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实行了新的农村政治经济政策。尤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赶集”随着政策的放开,慢慢热了起来,农村的“赶集”热起来带来了几个变化:一是“统购统销”的供销社逐渐被个体经济下的个体经营者所取代;二是经营个体经济的部分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其次,极大丰富了农村商品的供应,繁荣了农村经济。

1.1.2 “赶集”的特点

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有联系,也有区别,赶集的特点是相对了改革前的农村商品的交换和当前的城市商品交换而言的。农村“赶集”特点:第一,由当地规定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商品。这点与城市经济不一样,城市经济不需要规定,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可以购买到商品;而改革前的农村商品交换主要是个人与国家协议的实现。第二,商品的分散性,流动性,变动性较大,城市商品的交换相对固定。第三,从事商品供应和销售的主题变化较大。一个人往往承担相同的角色,即即是买者,又是卖者,而且这种关系往往发生在同一时间和地点。

1.2 农村商品流入现状

农村商品的流入主要是指由企业生产的商品流入农村。目前农村商品的流入,日常生活常用品流入,是以小商店为主,以商贩的流动性流入为辅。日常生活用品包括种子,非节日性商品等价格较低,消费较快的商品。而非日常生活用品尤其是耐用品,如农用工具,节日性的商品则有流动性流入为主。然而这种分类并非绝对的,目前有有一种趋势就是农村产品流动性流入和非固定小商店之间产生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都在发挥自身优势,产生不同程度的替代。

1.3 农村商品流出现状

农村商品的流出,是指以农产品为主的农村商品的流出。分析农村商品的流出方式和流出种类,会发现不同农村商品选择不同流出方式,是由交易费用决定的。农民之所以选择小商品在赶集的时候卖,而大商品选择在家等待出卖,是交易的费用决定。如果农民在赶集的时候卖不掉小商品,他可以带回家,下次赶集继续卖。如果能够卖掉,他还可以选择卖给谁,以实现公平的交易。然而,如果大商品,如成年猪,农民继续选择赶集买卖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其中两个主要的问题是:一是他如果不能卖掉,带回家会发生很大费用,这是基于目前农村交通条件有限;二是商家知道他带不回家,那么商家会挤压价格。

2 “赶集”与商品物流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赶集”习俗引发的商品流入的弊端

2.1.1 商品质量没有保障

流动性商贩意味着有的交易可以只有是一次性的,那么,这就决定有的流动范围较广的商贩可以选择在不同地区从事买卖活动,可以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农民购买之后难以寻找卖家索赔。在实地观察的地方存在购买到假冒商品无法索赔的商品主要是,生活日常用品和合一些所谓的祖传秘方的医药。

2.1.2 农民的选择商品的时间和种类有限

农民购买商品只能固定在一定的时间去购买,如果不在那个时间,那么农民只能到固定小商店购买;然而根据调研,有的小商店是没有固定商品供应的。例如,贵州的农村的集市猪肉的和牛肉商品的供应只能在赶集的时候才会有,而一般的情况是不会有的。因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的农村农民的需求。

2.1.3 商品的价格偏高

如果说运输费用导致了农村商品的价格偏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么也可以说商人的转手买卖的中间环节过多也是导致有的农村产品价格过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贵州部分农村观察中发现,一些产品的价格是固定不变的,如国家限定价格的食盐,香烟。而对于其他产品,相对与城市超市价格会贵将近10%到20%左右。有的商家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对某些农产品要价较高,而一般农民也却不知道真实的成本。

2.2 “赶集”习俗引发的商品流出的弊端

2.2.1 交易费用较城市商品交易费用较大

农村商品的交易费用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因为农民卖商品而支付的运费,二是因为农民因为卖商品而支付的劳务费用,也可表示为机会机会成本。农村的赶集是以一个行政地区为中心的,然而我国农村的现状是分散居住。这就决定农民要卖一件商品的费用是相当大的,出了交通费用之外还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如在贵州大多数农村,一个农民要到集市买卖商品,如果用公式(交易费用=机会成本+交通费用+其他费用)来计算,总费用达到50元左右。然而根据实际的观察,农民卖掉的商品的收入平均在不到200元,可见交易费用比率较高,交易费用比率=交易费/交易额=50/200=25%。

2.2.2 农民讨价还价能力较低

导致农民讨价还价能力低的一个原因是,买卖双方在赶集习俗下的农村商品买卖的市场主体在实际中是不完全平等的。农村的集市贸易,意味着农民都以个体的身份参加市场经济活动。一旦农产品进入了集市贸易,农产品的供应量会相当大,而且供应商也很多,几乎成为了完全竞争的,导致在赶集习俗下的农产品流出是收中间商确定价格的。中间商随时可以根据当天在集市上商品的数量的多少确定价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农民应有的利益。如在交通运输不便、地处偏僻的我国农村山区,大多数农村商品价格往往由买家“一锤子”定价,农民很少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另一个讨价还价能力低的原因是我国农村农民受教育能力较低。根据实地观察,那些做中间商买卖的商人一般都是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文化人,而一般农民没有较高文化,往往容易被商人所欺骗。

3 农村商品物流发展新的路径选择

3.1 小型连锁超市发展

农村地区可以发展小型超市以较少交易环节,从而减少交易费用。发展小型超市的另一个作用是净化农村商品的供应。这个主要是针对当前农村地区假冒伪劣产品过多,损害了农民的正当权益的同时也减少了商品的销售。因为农民一旦买到假货之后要想其再次购买同一类商品需要花费很大努力。因此,通过发展小型超市,让农民买到货物后,出现问题可以好找解决方法,即直接找卖主。而现在的“赶集”习俗下的流动性商贩,农民买了商品,下次商贩可能就不再来;也有可能卖主不再承认。

3.2 家电下乡发展

2008年,我国在部分地区实行了家电下乡的国家补贴。2009年,家电下乡国家补贴的政策扩展到了我国的很多农村地区。由于家电产品,体积较大,价格较高,一般的小商贩不愿意从城市购买之后到农村销售,导致部分农村有需求而无供应。如果农民要想购买家电产品,未补贴之前的措施是农民到城市里购买,自己负担交通费用。因此,国家实行家电下乡补贴,一方面让农民受益,获得低价产品;另一方面,让商家受益,可以实现规模效应而减少运输成本。当然家电下乡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商家在供应政府规定的低价产品的过程中采取一些其他措施欺骗消费者。

3.3 物流中心的配备

物流中心的配备,除了解决储存的功能之外,还可以解决运输的问题。农村的物流中心,主要是针对农产品卖难而建立的,农产品成为商品在市场上交易,需要有一个自行调控的体系,物流中心的配备的另一个功能是解决农村的交通运输功能。农民赶集过程中会需要农村交通的发展,如果物流中心兼具有解决农村交通运输的功能,那么物流中心在农村的发展才可能持续发展。农村交通面临的问题是,不能像城市的公共交通来发展,那样成本太高,公交车在农村行不通;另一方面不能完全由每个农民家庭购买车辆,这样的做法也不现实。

参考文献

[1]周志祥.试论农村市场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1993,(4).

[2]王新利.巍国现彝巍村粉蒸模霖肇稀[J].农业经济,2004,(3).

[2]魏吕杲,魏永扬.交易费用概念浅析[J].商业文化,2007,(10).

上一篇:农业产业化探讨 下一篇: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理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