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高中课改的“雷区”

时间:2022-06-22 11:43:42

突破高中课改的“雷区”

2013年,新课改已逾11年。但高考仍似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所有高中校头上,让高中成为名副其实的课改“雷区”。在现实与理想的角力中,高中课改到底该走向何处?河北省玉田一中,一所示范高中,课改年代的行动者,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必须攻克的两大堡垒

2008年春节刚过,在河北省唐山玉田县第一中学的校园里,一股改革的气息伴随着春的脚步,悄然而来。

玉田一中是河北省示范高中,教学质量在区域内名列前茅,享有唐山“高考强校”的美誉。但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率偏低等问题成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这种局面必须改变,否则,玉田一中势必会在新一轮课改中被淘汰!”强烈的改革意识深深印在了校长赵仁义的脑海中。

到底怎么改?

早在2005年,怀着学习和破解难题的心态,赵仁义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他亲自带领教学主任去了当时全国课改的标志性学校――江苏省洋思中学。为了深入探寻洋思中学成功的秘密,他没有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而是在洋思中学附近住了一星期,每天听课、观察、访谈、反思成了他的必修课。那是一场心灵的地震,当他坐在洋思中学的课堂里,才真正体会到了“新课改”这3个字的意义。

“一看才知道,原来我们的课堂是圈养学生,爱吃和不爱吃,学生都得接受。而洋思中学的课堂是放养,学生活跃得不得了,必须得改了!”赵仁义说。

洋思中学之行让赵仁义心潮澎湃,然而,初中课改的成功经验能否移植到高中,被公认为课改“雷区”的高中课改到底要怎么改?

于是,赵仁义再次走出去,带领教师走访了湖北省黄冈中学、华中师大一附中、山东省高密一中、昌乐二中、山西省新绛高中和河北省鹿泉一中等课改名校。每次出去,他们不仅抱着谦虚的态度去学习,也带着审视的目光去考察。他们提出的像小组建设、运用、评价,课改如何保证高考成绩等问题,让一些课改名校都“招架不住”了。

经过全面的考察、对比和反思,玉田一中人终于厘清了高中课改必须攻克的两大堡垒:

第一,高考质量必须保证,为学生的现在负责。高考是当前最为公平、公正的考试,也是广大县域学子走出乡村、走出城镇的最重要的途径。广大学生、家长仍寄希望于高考,希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因此,学校必须要对学生的今天负责,要保证高考质量,为每个学生都能考上理想的大学而努力。

第二,综合能力必须提升,为学生的未来负责。高考不是人生的终点,高中也只是学生成长路上的一个驿站,学生终要走上社会。作为一所有担当的学校,必须要为学生的未来负责。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唯有攻克这两大堡垒,才能让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也只有攻克这两大学习堡垒的课改才是有生命力的课改。否则,课改只能是昙花一现,最终以失败告终。

特立独行的“234高效课堂”

立志要在高考与素质教育之间找到完美契合点的玉田一中人,怀着探索与审慎并存的心态,围绕着“如何攻克两大堡垒”这一核心问题,拉开了改革的大幕。

几年间,玉田一中人走过风雨,终于实现了心中的理想课堂――234高效课堂。它是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又体现了玉田一中人怎样的教育思想?

“2”、“3”架构起高效课堂。所谓“234高效课堂”,是一种以系列组课为特点的立体化大课堂教学模式,其中“2”泛指相关的两到三个课时教学内容合并在一起,组成一个授课单元。而“3”是指一个授课单元的教学过程分成3步来完成,分别为自修、破疑、训练。

自修课通常分为教师引课、学生自修、检测达标、问题反馈4个环节。自修课主要是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学案导读中的问题,阅读文本,获取信息,进行独立思考。学案导读中的问题不是简单地将课本中的概念、规律“抠窟窿”,让学生边看书边“填空”,而是设置几个“大”问题引领学生边看书、边记忆、边思考。

例如,自修“万有引力”一课时,学生先根据学案导读中的几个问题:万有引力体现在什么地方?万有引力定律是否“万用”?两个星球、人和地球、两个人之间的万有引力有意义吗,为什么?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限时完成自修检测题,然后由教师公布答案。接下来,学生开始自主纠错、思考,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互帮互学解决组内问题;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小组长整理,把问题填写在反馈卡上,反馈给教师。

为什么要专门安排一节正课进行自修呢?赵仁义这样说:“因为只有统一自修时间,才能提升学生自学能力,也才能保证自修效果,从而确保破疑、训练课的针对性和高效率。否则,放到课下让学生完成自修,情况就会大相径庭,效果也很难得到保证。”

自修课之后是破疑课,破疑课以破解学生在自修课上生成的问题为主,预设问题为辅。呈现问题环节,原汁原味地呈现自修课上学生生成的问题。一次破疑环节,师生共同破解生成的问题,学生思考再质疑。二次破疑环节,教师质疑,对重难点问题查漏补缺,再设疑,帮助学生深度理解课文,最后进行小结。

以往一节课,教师从头讲到尾不一定能讲完,现在学生自学后,教师只解决共同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疑惑,小组内能解决的尽量解决,但高中课程难度大,学生自学或小组合作探究,难免会有些东西学不透,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赵仁义说。

最后是训练课,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训练学案。这样可以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批阅后,若发现学生错误较少,便由学生自主纠错,小组讨论解决相关问题即可。如果发现错误较多,就追加一节以自主纠错、重点讲评、拓展再练、消化总结等为内容的训练讲评课。环环相扣的3大步骤,充分落实了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也实现了高效课堂的针对性、自主性、参与性。

为什么要采取“23”模式?

赵仁义解释说:“‘3’环节,即自修――破疑――训练,是提升学生认知规律的能力,保证效率所必需的过程。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环节增多导致课时增多。那么,如何既不增加课时,又保证教学进度和任务,就成了急需解决的难题。‘2’就在破解此难题的关键时刻应运而生,只有把现有的课程进行有机的组合处理,才能在3个环节处理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进度。”

因材施教的“4”层级。“234高效课堂”的“4”是指4个不同层级班级的授课体制,学校把它们分别命名为“贤、德、智、慧”。在玉田一中,每个年级都有4个不同层级的班级,每个班级又划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内又分为ABC3个层次。

提起分层教学的原因,赵仁义回忆说:“在昌乐二中等学校考察时,我发现他们都是将参差不齐的生源平均分组。采取组内优生教差生的方式,事实证明,此种方法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同时也存在弊端:学生水平差距太大,提出的问题不能形成统一的认识。比如讲《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差生只会看书,思考、总结林黛玉是什么样的人。而优等生则会琢磨小说是如何通过语言、行为、心理描写塑造她的形象、性格的,或者思考她的这种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揣测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生活环境中她的命运会如何。所以当小组成员间能力差距过大时,这两类学生间难以产生共鸣,就会使破疑课失去教学的针对性。久而久之,必将回到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老路。优等生被差等生所拖累,差生也会被问题所累,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必然会降低,高效学习也就无从谈起。”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玉田一中人决定从大方向入手,先把学生分成4个层级。然而,决定刚一宣布就遇到了阻力,学生、家长都认为这是一种歧视。他们主要有两个担心:一是担心教师配备不公平,好班配好老师,差班配差教师,不能保证教学质量。二是担心差班学习风气差,优等生会受其影响,成绩越来越差。同时,教师也有着自己的担心:教不同层级的班级,特别是低层级的班级,评价和待遇会受到影响,对自己的发展和成长不利。

为了打消这些担心与顾虑,学校采取了4个措施:一是师资配备做到一视同仁,采取先平衡师资分团体,再抽签定班级的方式,让家长和学生放心。二是强化班级管理,各层级班级,特别是低层级班级的管理一定要做到井然有序,学风浓、班风正,坚决杜绝双差班的出现。三是调整评价机制,对教高低不同层级的教师同等看待,并适度向低层级班级倾斜,使教师待遇、荣誉不受影响。四是指导和要求不同层次班级的教师,做到因学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效率。

随着工作的深入,教师们发现,分出不同层级班级后,学习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学习能力旗鼓相当,探讨的问题有共性、有价值,合作探究中常常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合作效率也比以前提高了很多。学生对学习渐渐有信心了,家长也认识到班级分层的好处。现在,虽然学校规定班级分层半年可以流动,但是极少有学生愿意换班。

“以前考试一考不好,学生就没信心了,很快就掉队甚至辍学,这是非常可惜的。实施分层教学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来调整教学起点,降低教学难度,讲得更细更慢一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关注学情、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这是‘234高效课堂’成功的又一个前提。”赵仁义说。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哲人尼采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玉田一中的“234高效课堂”就演绎着这样的图景。如今,学生有时间自学、有权利提问、有机会展示,主动、快乐地学习,他们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同组内优等生的小导师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学相长,自己也巩固了知识;原来有厌学情绪的后进生,因为有了别人的帮助,也愿意表达自我了。大家争相回答问题、展示问题,许多班级都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氛围。

学生不再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是有思想、会思考的鲜活生命!比如,政治学科讲到《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一课的“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知识点时,学生就提出这样的质疑:1.农民没有工资,尤其是在面临天灾或农产品价格大跌时,应该怎么办?2.对私营企业而言,如何“确保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这些问题都是经过认真思考的,很有现实意义。

学生变化的同时,教师驾驭课堂的艺术也在提升。“原来都是预设问题,是自己做什么学生吃什么,现在变成了生成问题,是学生想吃什么我们做什么。教学针对性强了,我们的思考更集中了,也更深入了,对我们既是考验,也是磨炼。”一位教师感慨地说。

当然,最令“234高效课堂”大放异彩的还是它的实效性。近年来,玉田一中的高考成绩连年攀升,不论高考上线人数,还是升学率,4年上了4个台阶,创造了一个个教育神话。专家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234高效课堂’既尊重兴趣又兼顾成绩,在素质教育和高考质量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契合点!”

近年来,秉承唐山人自我超越的精神,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正在玉田一中推进。这场改革,站在课改先锋学校的肩膀上,又深深地体现了反思精神与特立独行,成为攻克高中课改堡垒的一次有益的尝试。而改革的落脚点,正是玉田一中办学理念所倡导的――“为学生未来奠基,为民族腾飞育才”,这是对学生的关注与尊重,是饱含责任感的高品质素质教育!

上一篇:上海市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气质类型研究 下一篇:广东传统武术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