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与重拾

时间:2022-06-22 09:28:53

前段时间,微博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方寒之战”着实吸引了足够的关注。方舟子曝韩寒所作全是,韩寒又以两千万字手稿证己清白,一时战火纷飞,漫天乱斗。二人拼得招招见血,刀刀见肉,实在是吓煞围观之人。

鲁迅先生说得好,时间的流逝往往能洗涤旧迹。日子一页页向后翻去,这场闹剧缓缓落下帷幕,轰轰烈烈的骂战也渐趋于平静。之前“覆舟者”多如牛毛,“驱寒者”势如狼虎的局面早已烟消云散。然而此战并无赢家,韩寒因此而走下神坛,方舟子更是得罪了一大批“韩粉”,被批以“炒作”恶名,比作死狗。

之前,我们为所谓偶像,抑或为所谓真相而摇旗呐喊;而今,热血填膺的那股青春冲动也该回归平静和理性了。我们需要思考,把这些纷乱的争吵沉淀,而非抱怨。

无论是韩寒,还是方舟子,他们离我们真实的生活足够遥远,他们自我生活里的嬉笑怒骂对于我们而言无关痛痒,可有可无。但我们需要去思考,为什么两个人的骂战会引起如此盛大的公众关注和参与?为什么大部分的人会陷入一种几近盲目的狂热?

绝大多数人是欣赏韩寒的。毕竟一个人之所以能在社会上赢得广泛的赞誉和支持,不是仅靠他的几篇文章就可以换来的,而是在于他有着敢于说真话的勇气,有着代表一个群体去言说的勇气,有着敢于突破体制的勇气,有着可以向社会引导一种新的积极向上的思维的勇气。正是这份勇气,让社会大众可以感受到他身为一个公民的责任感和道德准则,可以感受到他还是有着所坚守的底线,可以通过他感受到其所代表的年龄阶层有着承担责任的能力。“韩寒”不仅仅是韩寒,更是一种向上的力量,一种积极的符号。

于笔者看来,方寒之间的大战之所以造成如此大的社会影响,正是在于“韩寒”的稀缺性。

在社会大众眼中,文笔、话锋犀利的韩寒着实是个理想状态下的好公民形象,甚至于被寄托着下一代脊梁的希望。然而当众人都对韩寒寄以希望和赞扬的时候,陡然而至的当头棒喝,让原本高大无比的偶像形象轰然坍塌。曾被称为“好公民”、“好青年”的韩寒由此被推下神坛。

一个韩寒倒下了,却没有千千万万个“韩寒”站起来。“韩寒”所代表的符号的稀缺性让人们难以接受他的倒下,必然,千千万万的人开始誓死维护韩寒的公众形象,维护这一积极的符号。

笔者自认还是欣赏韩寒的,欣赏他带给我们的积极的责任感和勇气。这是我们这个社会所严重匮乏的,也是急需的品格!笔者也不愿方舟子所言的便是真相。

越过这件尚未定性的事件本身,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社会正处在令人焦虑的状态。大师们的驾鹤西去,一个个新生代却又被撕开华丽的“画皮”,中国社会开始面对的是严重的信仰缺失和集体不安。我们需要新的支撑,然而这些支撑却又常被发现是“豆腐渣”工程。

我们需要的不是韩寒,而是韩寒所代表的那种力量,那种道德品格。骂战过后,我们所需的不是辨清谁对谁错,或是站在谁的那边誓死捍卫,并对另一方大加斥责。这样显得太过肤浅而不理智,狂热的后果往往便是偏颇和与真实的南辕北辙。

我们真正该面对的,是当前社会严重缺乏那些“韩寒”精神的问题,是严重的社会道德危机。我们绝不能茫然且盲目地行走于社会。韩寒的走下神坛,或许从某个角度说,是个好事,启发着我们要开始去思考,去重拾一些我们缺失的东西。这才是这次“方寒大战”所给我们的启示。

对于韩寒,只能说“别让光芒闪了腰”。而对于方舟子,善于揭露却不去思考,算不得什么本事。

简评

作者以几近犀利的言辞阐明了自己对“方寒之战”的独特见解:在狂热和盲目退场之后,我们更应该思考浮华背后的深刻危机。作者敏锐地意识到当代中国存在的集体信仰缺失和焦躁不安,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新的力量支撑,并让这种力量生生不息。作者态度鲜明,思考精到,对现象的批判与评说也彰显出青年一代的特色。在众多“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章中,此篇文章更显独特和珍贵。

(慕 瑾)

上一篇:心花 第1期 下一篇:夜醉美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