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故人有“学问”

时间:2022-06-22 09:03:15

对于东方人来说,如何祭祀故人,可能是天底下最大的政治。

皇帝拜谒历代祖宗的陵寝,是历朝历代的大事,也很花钱。中国人一般来说会“敬鬼神而远之”,我们的传统不会选择把死者葬在住宅或者办公室门口,大多数都会有一定的距离。

明朝的皇陵在昌平,这对当时的交通来说也是一件比较辛苦的事,皇帝出行要保障有力,沿途供应食物饮水休息点,一来二去也得两三天。明清的皇陵往往是一片建筑群,包括给皇帝歇脚的地方。

有些皇陵离皇帝的住处比较远,比如明朝的凤阳皇陵(安徽凤阳)和明孝陵(南京),皇帝往往会派遣太子或者亲王祭扫,离开京城几个月后果可能很严重。和明朝皇帝相比,清朝的皇帝更喜欢出行,也强调自己的体力和游牧民族的勇武属性。

康熙、乾隆、嘉庆和道光都曾经多次出巡,去祭扫关外的陵寝,其中包括比努尔哈赤还长的祖先―――他们都是被追认成的皇帝。

路线必须按照辈分来,所以清朝的皇帝一般到了沈阳也不休息,也不去努尔哈赤的福陵,而是直奔他们爷爷的爷爷的……总之辈分最大的,然后次之,然后再往回走,最后才是遵化的清东陵,这对皇帝的体力也是一种考验,所以道光皇帝之后,再也没有一个清朝皇帝走过这条路线。

不要小看这种公费旅游,这是很重要的政治活动,皇帝会接见关外给他们家守着皇陵的老亲戚、训练八旗的将军、满人最早的盟友蒙古王公,款待他们,跟他们聊天,这些保守势力是他的立国之本,如果哪天汉人反了,皇帝觉得这些人是可以为他拼命的。

死者的政治待遇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宫廷斗争,比如朱厚校嘉靖)继承了堂兄的皇位之后,坚持要追认自己的爸爸做皇帝,称“皇考”(清官剧里的皇阿玛的书面表达),这引起了大臣们的拼死反抗,认为是践踏宗法制度,理论上,他继承的是堂兄的皇位,就应该管自己的大爷叫皇考。

现在看起来一个很无聊的争论,当年却是真理讨论,多少进士、庶吉士、翰林为这件事屁股都被皇帝打开了花,最后,皇帝赢了。

清朝的皇帝把祭祀谁的决断权收归了自己,不仅仅是本朝的,还有历朝的。他们通过祭祀死者的方式表达官方的历史观点,清朝有历代帝王庙,这份冗长的皇帝列表上溯到伏羲,对他们不喜欢的皇帝则一概清理出局,比如西晋司马家的“篡位者”、隋炀帝这样的昏君。

那几个传说中的好皇帝特别受尊重,康熙曾经亲祭历代帝王庙,上香,并在伏羲、神农、黄帝3皇神位前行二跪六拜礼,奠帛、爵,读祝文。这是超规格的待遇,目的是警醒自己,以及表达自己想做好皇帝的决心。其他时候,帝王庙一般都是由皇帝派遣代官来磕头。

雍正时皇帝亲自祭祀过文庙(以前是大学士去),从此定下了春秋祭祀孔子的礼节,皇帝要二跪六拜。雍正是一个重用汉人和熟稔帝王术的皇帝,他会去给孔子磕头,却顾不上去关外和八旗老乡亲结交,这和他的工作侧重点有关。

是利用葬礼和祭奠表达自己观点的高手,比如1972年元帅去世之后,突然决定参加的追悼会,此前一年刚刚在蒙古坠机死去,毛的出现,是对老战友的安慰。

上一篇:日本动漫影响汉语 下一篇:王朝末世的排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