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业内和产品内的国际贸易分工

时间:2022-06-22 06:10:44

论产业内和产品内的国际贸易分工

一个国家某种资源对其他资源的相对供给比较大,就称这种资源为这个国家的充裕资源。一个国家将生产充裕资源密集型的产品,这就是赫克歇尔-俄林贸易理论的基本结论:各国倾向于出口其国内充裕资源密集型产品。近年来,东亚地区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在分工不断深化和细化的过程中,分工体系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转移。各国(地区)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在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工序或生产环节中进行专业化生产。这种分工结构的变化,加深了东亚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同时也促进了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因此,也可以用赫克歇尔-俄林贸易理论来解释东亚地区以及东亚地区和美国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目前,东亚地区的零部件贸易发展迅速,其增长速度已经远超过最终产品贸易。同时,随着中国逐渐融入东亚生产网络,在东亚零部件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对东亚地区贸易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以下通过赫

克歇尔-俄林贸易理论来解释零部件的贸易,并由此提出如何提高我国的贸易竞争力,从而提高福利水平。

一、中国与东亚地区以及美国的进出口贸易

自20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以来,东亚地区的出口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全球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东亚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影响世界市场的重要因素。中国与东亚区域外的主要贸易对象是美国,近年来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双边贸易中,贸易顺差明显增加。而且中国近年来出口贸易增长的速度还明显高于东亚区域内其他经济体。即使是在全球贸易锐减4%的2001年,东亚大部分经济体的出口都减少了10%左右,而中国的出口贸易却在这一年仍然保持了6.8%的增长速度。目前,中国已经超过日本和四小龙,成为东亚地区对美国出口顺差最大的国家。(图1)

在区域内贸易中,中国在东亚其他经济体的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逐年上升,并已经逐渐成为大多数东亚经济体在区域内贸易中的主要出口市场。如图2,2000~2005年东亚各经济体对中国的出口都有大幅度增长。(图2)

可见,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主要是对区域外市场出口的增长,而在东亚区域内贸易中,中国则明显处于净进口的地位。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崛起,国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中国加入WTO后关税水平不断下降,中国逐渐成为区域内其他经济体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的趋势还将持续发展。

二、中国的零部件贸易总体发展状况

东亚地区的“三角贸易”由两个主要环节组成:一是东亚区域内的零部件贸易,另外就是对区域外市场的最终产品贸易。美国一直是东亚地区主要的最终产品市场。下文通过分析中国与东亚及美国之间的零部件贸易模式,来发现中国在东亚零部件贸易中地位的变化。

近年来,随着日本在东亚地区领导能力的下降,中国在东亚地区贸易和分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原有的“三角贸易”模式发生了变化。如今,东亚区域内零部件贸易的主要特征为:日本作为主要零部件供应国地位有所下降,亚洲四小龙由零部件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与此同时,中国正在逐步替代亚洲四小龙原来在东亚地区的贸易和分工结构中的作用,成为东亚地区最大的零部件净进口国和主要的装配加工基地。在新的“三角贸易”模式中,中国作为区域内重要的零部件进口国和区域外市场的最终产品出口国,在东亚地区各经济体的贸易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20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中国出口贸易中高技术产品逐渐增加,而低技术产品份额迅速下降,并且这种趋势还在持续。由此可见,中国的出口结构正在由以纺织品为主的技术含量很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以电子电器类为主的高技术产品过渡。与此相应,出口结构的变化也反映出中国自九十年代以来,产业结构以及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变化。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更新和升级的过程,主导产业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技术结构的变化,能够反映出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大量出口与在国际生产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有很大关系。东亚地区的国际生产网络和分工结构是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我们还应注意到产业内和产品内的国际贸易分工。电子电器类产品是中国最主要的零部件贸易项目,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零部件贸易产生的。在这些出口的高技术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技术密集型生产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即中国从东亚进口电子电器类高技术产品的零部件,在国内进行加工、组装,再将生产出的最终产品出口到国外。然而,也并非所有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都只是简单的加工贸易。中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中,只有不到一半是最终产品,而中间投入品和资本品占了大部分。因此,中国并不是全球生产体系的最终环节,而是处于价值链中间的某个位置。Lall对东亚一些国家(地区)的中技术和高技术产品生产厂商的研究表明,以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为例,技术更新改变了它们的出口结构,大量的出口的高技术产品是由它们本地企业生产的。因此,技术能力的提高和加工贸易的发展都是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的原因。

三、利用赫克歇尔-俄林贸易理论解释“三角贸易”模式发生的变化

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都有两个,这两个原因都有助于各国从贸易中获利。第一,进行贸易的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着千差万别,当他们各自从事自己擅长的事情时,就能取长补短,从这种千差万别中获利。第二,国家之间通过贸易能达到生产的规模经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深刻阐述了要素上的差异如何决定贸易模式。

一个国家某种资源对其他资源的相对供给比较大,就称这种资源为这个国家的充裕资源。一个国家将生产充裕资源密集型的产品,这就是赫克歇尔-俄林贸易理论的基本结论:各国倾向于出口其国内充裕资源密集型产品。且国际贸易收入分配效应的一般结论指出:一个国家充裕要素的所有者可以从贸易中获利,稀缺要素的所有者会因贸易而受损。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大,中国不断地融入世界贸易中。随着中国改革进度的不断推进,从土地上释放的劳动力越来越多,劳动力的供给不断增加。我国拥有充裕的劳动力资源,正如赫克歇尔-俄林贸易理论所指出的那样,我国将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反映在中国产业内和产品内的分工,主要体现在对进口零部件的装配加工上。

偏向性的扩张理论又指出,一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增加会扩张生产可能性,但却有强烈的偏向性: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该要素密集型产品的产出会增加,与此同时,另一种产品的产出实际会下降。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随着中国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中国在零部件的装配加工这种劳动密集型的工序中参与的比例会不断加大。以上“三角贸易”模式发生的变化:在新的“三角贸易”模式中,中国作为区域内重要的零部件进口国和区域外市场的最终产品出口国。可以在赫克歇尔-俄林贸易理论模型中找到很好的理论解释。

需要注意的是,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假设各国同类要素是同质的,但实际上各国的人力资本等是不同质的。例如,美国的人力资本很显然要比其他国家的人力资本具有更高的效率,同时美国的高生产率也得益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因此,在我国大力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下,随着我国人力资本生产效率的提高,我国将从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变为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使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四、对中国贸易结构的反思

我国贸易结构不发达,国际竞争力需要大力提高。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将发生由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向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服务产品为主、进口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转变。而一国欲从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大利益,就应使本国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正如以上分析可见,我国在国际贸易分工中,主要提供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如主要参与零部件的装配加工这种劳动密集型的工序。所以,我国在新的时期需要逐步改进我国的贸易结构。

虽然我国已发展成为一个对外经贸大国,现在充分利用了我国劳动密集的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提高了我国的福利水平,但是还算不上一个对外经贸强国。在新的世纪里,我国的目标应当是从一个对外经贸大国发展成为对外经贸强国。但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现在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我国出口产品和服务贸易竞争优势不大,加工贸易占半壁江山,造成贸易条件不利,我国必须提高外贸竞争力,而加快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改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则是重要一环。

目前,由于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对外贸易的较大比重,总量层次上的贸易结构难以反映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而一般贸易进口结构能更好地反映贸易结构的发达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高低。实现贸易持续增长的关键是贸易动力的转换。贸易动力的转换来自产业结构的转换,这种结构转换是由产业结构、国内需求结构与贸易结构良性互动而形成的。中国目前的贸易增长动力是建立在劳动力基础上的比较优势,贸易结构的主导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条件随贸易数量增长而恶化,它是由于贸易增长动力没有随贸易增长阶段变化相应转换造成的,这说明低价劳动力优势的潜力已不足,也进一步说明比较优势面临着向高级化转换的需要。如何将现有的比较优势转变为长远的竞争优势,则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最根本、最严重的问题。■

上一篇:人民币汇率升值能抑制中国贸易顺差吗 下一篇:基于网络环境的诚信安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