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涤灵魂转文风 基层记录见真情

时间:2022-06-22 02:56:13

洗涤灵魂转文风 基层记录见真情

11月1日,我们接到了新闻局发出的一期新闻阅评。阅评以“《基层记录》见真情”为题,认为:在《湖北新闻联播》中推出的“走转改”系列栏目《基层记录》,用镜头忠实记录百姓生活,反映社会真实,报道鲜活生动,充满深情,给电视屏幕带来了清新之风。能够得到阅评小组专家们的肯定,这让我们倍感振奋,也更加坚定了“走转改”的方向,那就是:走近基层,感知冷暖,体验苦乐,从而洗涤灵魂,改进文风。

一、走基层 开富矿 出精品

8月11日起,湖北卫视《湖北新闻联播》中推出常设专栏《基层记录》,台领导和电视新闻中心的主任们分别带队,老、中、青记者全体参加、深入基层。我们发挥电视优势,用镜头、话筒,以群众的视角,用群众的语言,让报道深入、深入、再深入。令人欣喜的是,有付出就有收获,我们从基层新闻题材中真正开启了新闻富矿。

例如:《汉正街“扁担”谭松求的苦乐人生》这篇报道,在火炉武汉40度高温之下,记者亲身体验汉正街挑运工谭松求的一天,与老谭一起找活干,推着板车上坡,在挥汗如雨中感受“扁担”的奔波劳累。这则报道让人们看到了社会最基层的劳动者“汉正街扁担”对武汉商业繁荣的作用,也看到了老谭一家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再比如:湖北是一个磷矿资源大省,储量位居全国第二,但是许多人对磷矿工人的生活并不了解。在《大山深井里的磷矿工》这篇报道中,凌晨5点,记者来到海拔1600多米的保康县尧治河村磷矿区,从凌晨开始点滴记录,与矿工们一起穿过1000多米的隧道,头戴防护面罩,手拿几十斤重的电动工具,参加井下劳动,体验磷矿工人的生活。

在新闻特写《棉花奶奶的喜怒哀乐》中,记者和79岁的棉花奶奶李文英一起,踩着早晨的露珠走进棉田;正午时分,顶着烈日,一起安装太阳能杀虫灯,进行田间管理。在贴近棉花奶奶的采访中,我们纪录了李文英奶奶的喜怒哀乐,抓拍到李奶奶为了棉花灭虫灯的位置坚持原则、发起了脾气,当问题解决后,又率真地向农民道歉的真实场景,拍摄了李奶奶看到棉花丰收在望时的笑脸和感觉到自己年事已高、舍不得棉花事业的忧愁。

这条报道中,我们力求以跌宕起伏的故事,刻划人物的性格,让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

罗长姐,是我们在湖北卫视首家播出的新时代拥军慈母典型、道德模范。为了采制这条报道,记者经过十多个小时的跋山涉水,深入五峰县湾潭镇采访。84岁的罗长姐一家三代从军,为了减轻部队负担,她接回因公负伤精神失常的儿子,悉心照顾了37年。这条报道中,我们的记者以声画结合的感人场景,彰显了罗长姐爱国拥军、为国分忧的大爱与精神。

此外,《卖菜小夫妻的幸福生活》、《“高人”朱信兵:吊起武汉二七长江大桥》、《地铁隧道建设者的坚守》、《社区有个“和事佬”》等数十篇报道,我们的记者,都是在基层与普通群众同劳动、同生活,亲身体验,讲述百姓的故事,反映基层的创造,听取群众的呼声。

二、转作风 改文风 见成效

作风转得怎样?文风改得如何?通过记者素质的提高,通过荧屏效果的提升,可以说是一目了然。

经过三个月的“走转改”,我们深深体会到:不改进文风的电视新闻栏目,会面临生存危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只有按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遵循新闻规律、尊重受众需求,不断改进文风的新闻节目,才会有的旺盛的生命力,有广泛的影响力;而与之适应的新闻团队,才会有战斗力和创造力。

记者编辑只有真正沉入基层,记录平凡岗位上的无私奉献的劳动者,体验基层劳动者的艰苦奋斗;只有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基层,通过观察和纪录,从普通人身上体现出积极乐观、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从平凡事中挖掘出震撼人心、昂扬向上的时代旋律,我们的电视新闻才更加真实生动,我们的记者责任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经过三个月的“走转改”,荆楚各地都留下了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身影。记者编辑们获取了第一手最鲜活的报道素材,也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而一篇篇来自基层、以情动人、冒着热气、充满灵气的新闻作品,就是“走转改”成效的最好检验,这也正是以实际行动学习贯彻了总书记的“七一”讲话精神。

实践证明,“一身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俯下身、弯下腰”,才能与百姓心贴心;“走下去、走进去”,才能洗涤灵魂、改进文风;从而让我们的新闻报道,让我们的记者形象,经得起人民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湖北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中心)

上一篇:以“走转改”活动为抓手 强化舆论主阵地建设 下一篇:走进基层天地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