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的断层解剖在多层面CT检查中的应用

时间:2022-06-22 02:16:28

胰腺的断层解剖在多层面CT检查中的应用

胰腺由于其位于腹膜后,不少胰腺疾病在早期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影像学检查在胰腺疾病的检测中具有重要作用。胰腺的影像学检测方法很多,包括CT、超声、MR、PET及血管造影等。由于CT检测速度快,大体解剖显示好,空间分辨率高,已成为目前胰腺影像学检查的主要和首选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多层CT进入临床应用之后,已从当时的4层CT,发展至16层CT、36层CT及目前的64层CT。多层CT的扫描、重建速度快,层厚薄,后处理功能强,已成为目前CT检查发展的主流。本文主要就多层CT的检查技术和方法,以及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多层CT进行探讨。

1 多层CT的检查技术和方法

通常在检查前病人应作空腹准备,在检查前0.5~1h内分多次饮水约1000ml以充盈十二指肠和小肠,在正式检查前再饮水300ml左右以充盈胃和十二指肠。必要时可在扫描前作胃肠道低张处理,即在检查前肌注盐酸山莨菪碱(654.2)20mg或给予胰高血糖素(Glucagon)0.5-1.0mg,以减少胃肠道蠕动,并使胰腺附近的肠道有更好充盈。

以前上腹部CT检查也常采用阳性对比剂如1%左右的碘水来充盈胃肠道,但根据其他学者的报道和我们自己的经验,采用饮用水充盈胃和肠道,可更好地显示胃、十二指肠、十二指肠和十二指肠胰腺的交界面,对鉴别十二指肠、壶腹部及胰腺的肿瘤可有较大的帮助。另外也可更好地判断胰腺癌时侵犯胃和十二指肠地情况。采用阳性对比剂充盈胃和十二指肠,在增强后可影响胃和十二指肠及小肠的观察。

胰腺疾病CT检查应常规先进行平扫,以确定胰腺位置,观察是否有钙化及新鲜出血,根据需要层厚可选择5-10mm。胰腺增强扫描主要分单期扫描和多期扫描(主要是双期扫描),一般认为胰腺炎和胰腺随访检查的病人可采用单期扫描,相应的对比剂用量为90ml左右,注射速率为2-3ml/s,延迟时间为60-70s,注射速率快的延迟时间短。这种方法所获得的图像一般可以满足临床辅助诊断的要求。对于胰腺可疑肿块的病人建议常规进行双期扫描,采用2ml/Kg的对比剂,注射速度为3~5ml/s,可以使门脉血管和肝脏达到充分强化,以检出微小的血管改变和肝脏转移灶。双期扫描根据延迟时间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种:①动脉期和门脉期;②胰腺期和门脉期或肝脏期。动脉期扫描启动的时间一般为开始注射对比剂后20~30s,胰腺期时间一般为35-40s,门脉期或肝脏期时间一般为60~90s。动脉期扫描,胰周动脉强化明显;胰腺期胰腺实质强化明显,胰腺与乏血供肿瘤之间密度差达最大,有利于小病灶的检出;门静脉期胰周静脉及肝脏实质强化最明显,有利于显示肿瘤累及静脉血管和肝脏少血供转移灶的检出。有学者认为增加动脉期扫描对于胰腺癌的检出并没有明显的帮助,故主张采用胰腺期扫描?。根据我们的经验对于怀疑胰腺癌但是病灶不明显的病人,采用胰腺期扫描参考价值可能更高,胰腺癌明确,要进行术前分期则加扫动脉期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怀疑胰腺内分泌肿瘤的病人,采用动脉期和门脉期组合则较为理想。

胰腺检查病人取仰卧位,CI'扫描方向可以从头侧向足侧扫描。胰腺检查动脉期或胰腺期层厚一般为2.5~5mm,要求做CTA者层厚可更薄些,为1.2-2.5mm,重建间隔为0.6-1.2mm。胰腺期或动脉期扫描范围主要为胰腺,门脉期或肝脏期扫描范围包括胰腺和肝脏全部,也有人主张扫描范围可以从膈面至髂嵴。

图像的后处理技术:由于多层cT具有很强的后处理功能,可以进行几乎任意层厚的后重建,实际上已降低了对扫描层厚的严格要求。常用的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各种冠状面和斜面的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容积重建(VR)等。采用曲面重建(CPR)、VR或Min Ip重建,可有助于在一个层面上显示整个胆管、胰管系统及胰腺的血管等。

2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多层CT

胰腺内分泌肿瘤可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两大类,功能性内分泌肿瘤与特定的激素分泌有关,具有特异的临床症状,影像学主要用于定位诊断。无功能性内分泌肿瘤则不具有特异的生物学功能,亦无特异的内分泌功能紊乱等临床症状,常于无意中发现。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包括胰岛素瘤、胃泌素瘤、胰高血糖素瘤、生长抑素瘤、血管活性肠肽瘤、胰多肽瘤等。对于胰腺内分泌肿瘤的检查,CT相对优于普通的腹部超声检查。CT平扫时胰腺内分泌肿瘤通常为等密度,如肿瘤直径小于15mm时,胰腺的外形常无明显变化,位于胰腺边缘的肿瘤可呈边缘凸出或分叶状表现,有时肿瘤内可见到细小的线状或结节状钙化,注射对比剂后多数胰腺内分泌肿瘤在动脉早期即可有明显的增强,随着胰腺实质的增强,这种强化可变得不明显,典型者可出现环状强化。对于恶性胰腺内分泌肿瘤CT也有助于检出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犯和转移。多层CT采用更薄的层厚、更宽的探测器宽度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和灌注成像,可进一步提高胰腺内小的内分泌肿瘤的检出率。对于临床症状典型而胰腺内未发现病灶的患者,可扩大扫描范围以排除异位的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可能。无功能性内分泌肿瘤发生在胰头部稍多,多数较大,大体上可分为实性、囊性和混合性三种,呈圆形或类圆形,表面大多光整,可呈分叶状,肿瘤与胰腺组织常有明显的分界,并向胰腺外生长。

CT扫描时呈等密度或低密度,瘤内可见斑片状或不规则钙化,注射对比剂后病灶可有较明显的强化,其内密度可不均匀,病灶边缘清楚。多层CT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在快速成像方面有优势,使得多层CT灌注成像成为可能。其具体方法为静脉内快速团注40-50ml对比剂,注射对比剂时开始扫描一次,7~9s后以cine方式每1s扫描一次,直到50s左右。扫描为同部位连续扫描,获得同一部位随时间变化的一系列图像,通过计算机处理可以获得该部位多层面的时间一密度曲线,并据此计算出单位时间单位组织内的血流灌注量,反映组织的功能信息。胰腺CI'灌注成像可以用于判断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及其预后,胰腺肿块的血供特点,糖尿病患者的胰腺灌注、胰腺移植术后的血供情况等。

参考文献

[1] 秦妍滨, 胡连源, 董辛. 改进胰腺CT检查技术的探讨[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1999,04.

[2] 曹家龙, 陈仕勇. 34例胰腺CT常规增强扫描与动静脉期提前扫描的对比[J]. 新西部(下半月), 2007,10.

[3] 徐涛, 何健. 胰腺CT灌注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研究, 2010,3.

上一篇:凝血及纤溶实验室检验的进展及临床应用 下一篇: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