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与防治措施

时间:2022-06-21 05:11:29

鱼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与防治措施

【摘 要】为了提高鱼病防治的效果,本文对鱼病防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防治鱼病的措施,以期为鱼病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鱼病;防治;问题;治理措施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鱼类的生长速度较快,是鱼类生长的旺季,同时鱼病的种类也较繁多。由于目前很多鱼塘采用的都是高密度精养的养殖方式,水体负载量很大,水质很肥,在适逢闷热天气、雷雨天,尤其是下雨转晴天或者晴天转变为下雨天的时候,池塘里的鱼儿常常在下半夜至黎明前露出水面,可能会造成批量养殖鱼类死亡的现象。这是因为气候突变,气压降低,减少水中的溶氧量,从而削弱了鱼类的抗病能力,导致各种鱼病发生。

1 鱼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1 水域规划不合理,水体污染严重

在南方一些地方,一些养殖户盲目扩大鱼类养殖规模,不按照科学的方式对水域养殖进行规划,导致鱼塘密度过大,破坏了整体水体环境,超出了水域容量的极限。采用网箱养殖的方式,把饲料、粪便等物质投入水中,增加了水体的氮、磷含量,促使藻类批量繁殖,水质混浊,致使水质恶化。水体被原有的生态系统破坏,长期下去就会导致鱼塘水质腐败发臭,引发水质富营养化,鱼病种类繁多[1]。

1.2 各种鱼病频繁发生,经济损失严重

病害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全部鱼类中,发病率最高的品种主要有草鱼、鲤鱼、鲢鱼、鳙鱼以及鲫鱼等种类。主要的鱼病种类有烂鳃病、肠炎病、车轮虫病、小瓜虫病、烂尾病、赤皮病等将近20种病。病原主要以细菌性病害引起。第二大发病原因是寄生虫引起。每年大约有25%的养殖面积会受到病害侵袭,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也和地区落后的水产养殖技术有关。随着养殖环境的不断恶化,鱼苗质量差,加上饲养管理手段落后致使鱼病屡屡发生。严重时能够导致大面积的鱼类死亡。此外,盲目使用渔药在增加养殖成本的同时,降低了水产品的质量,威胁现代人们的健康。

1.3 夏季细菌性鱼病频发

夏季,淡水鱼类的细菌性疾病主要有细菌性烂鳃、肠炎、赤皮以及暴发性出血病等。在暴发性出血病早期,外观观察病鱼体两侧呈现轻度的充血症状。剖开鱼腹,在鱼肠道内可以看见少量的食物。随着病情越来越严重,病鱼充血现象加剧,鱼的骨和肉都会出现充血症状,鱼眼睛周围充满血丝,眼球突出,红肿。如果剖开鱼的腹腔,就会发现鱼内脏各个器官已经受到损害。腹腔内累积有黄色或者红色的腹水,肝脾肾肿大,鱼肠壁充血也无任何食物[2]。患有打印病的鱼类,发病位置位于鱼的周围腹部两侧,只有极少数发生在鱼体。在发病初期,鱼发病部位的皮肤肌肉开始发炎,然后慢慢腐烂,随着鱼的病情恶化,病灶深度以及范围都会进一步扩大,从而形成锅底形小洞,当鱼病的严重程度致使鱼肌肉烂穿、出鱼的骨骼和内脏时,鱼就会很快死亡。此外,夏季比较常见的鱼病还有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以及赤皮病等,都会导致鱼类大面积死亡。

2 鱼病防治措施

2.1 预防措施

2.1.1 定期清理鱼塘,消灭病原体

科学管理精养池塘的水质,采用带水清塘或干池清塘。带水清塘,是指在水深大约1米的池塘内撒生石灰约2280kg/hm2,或漂白粉约186.7 kg/hm2,注意不能使用铝盆或者铁桶加水稀释溶解,这样才能杀死野生杂鱼、螺以及一部分水生昆虫等。干池清塘,是指鱼塘在投放鱼种前的13天左右撒入生石灰1800 kg/hm2,加水化浆后再进行均匀泼洒,隔一天用齿耙把池塘底泥翻一遍,同时要清除鱼塘斜坡旁边的杂草、杂物,消毒均匀、彻底,从而彻底消除病虫害,减少昆虫的产卵数量。经过清塘消毒以后,池塘内鱼病的发病率会有明显降低[3]。

2.1.2 投放健壮鱼苗,定时定量喂食

鱼种的健壮程度直接影响到投放进鱼塘后的存活率。在选择投放的鱼种时应该选择鳞片完整、鳍条完整、外观鲜亮、活泼跃动、有力量的鱼苗。在池塘水温较低的冬季,可以投放耐寒类的鱼种,从而减少鱼种在操作过程中的损伤。在下塘之前采用3%左右的食盐水清洗消毒10分钟,从而避免由于鱼体受伤而感染水霉病。在给予鱼种食物时应该按照定质、定时、定量的原则,一般分为早上1次、晚上1次投喂[4],以保证让鱼吃到八分饱为宜。在高温季节应该采取料台挂贷或者定期泼洒进行杀菌消毒,坚决不能投放发霉变质的饲料,适时调节水质,使水质保持鲜活、清爽、肥嫩的状态。

2.1.3 定期泼洒药物,预防鱼病

首先,在鱼下塘之前对体长15厘米左右的草鱼注射三联疫苗,胸鳍基部或的腹腔内进行注射,可以确保鱼体在10个月的免疫期内免遭三种病的侵袭。其次,每隔12天左右采用18kg左右的生石灰泼洒1次,让水池的水达到20mg/kg的浓度,同时对吃食鱼类尽量少用土霉素拌鱼饵料进行投喂。连续喂食3天。每月泼洒1次敌百虫,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每隔13天左右泼洒1次微生物制品,达到有效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控制各样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的目的,增强鱼体的免疫功能。

3 治理措施

3.1 科学、准确判断鱼病,对症下药

鱼病发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细菌、病菌、真菌等带病微生物引发的,也可能是由于寄生虫寄生、外界环境突然变化和鱼体受到损伤等原因引起,所以在治疗鱼病时一定要找到真正的病因,对症下药,方见效果。根据药物泼洒的常识,很多药物适合在下午5时泼洒,但需要根据不同病原体的活动性质,抓住关键点实施药物,才能达到理想效果[5]。

3.2 掌握水体特点,科学用药

计算准确水体的面积,测量准确水的深度,称量准确药物的分量,在配制鱼药之前进行测量药物的有效成分含量,折合成相应的释放量,从而保证池水的药物浓度。池塘水的酸碱度、水温、肥瘦程度都会对药的效果和安全性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池水的肥瘦会影响漂白粉的杀菌效果,对于肥水塘可以适当加大用量,阴雨天气对鱼类影响较大等。

3.3 规范药物配制流程,内外结合用药

一些药物具有独特的配制要求和流程,如果不按照要求配药就会影响药物的效果,重则会发生严重的人身伤害。所以必须按照规定要求配药。用药后认真观察鱼类活动情况。因为任何疾病的治愈都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发现死鱼现象没有停止反而增多,则应该停止用药,查找原因。单一使用一种药物很难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也无法消除水体中的病原体。因此,最好把全池泼洒消毒药物和投喂药饵结合起来,割断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通过对鱼类内服用药达到彻底治愈鱼病的目的。此外,内外结合用药还能起到杀菌消炎,提高鱼类免疫力的效果[6]。同时应该选择药效类似的药物交替使用,以免出现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产生抗药性的情况。

4 结语

总之,在治疗鱼病时,要认真分析鱼病产生的病因,对症下药。针对水域养殖规划不合理,水体污染严重以及各种鱼病频繁发生,经济损失严重的现象,采用预防和治理的综合措施,根据鱼塘水体以及鱼塘外界环境的影响,采取科学的解决办法,从而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辛丰.夏季养鱼高效管理措施[J].水产科技,2010(1):22-27.

[2]张明,李为学.夏季养鱼池管理要点[J].兽药与饲料添加剂,2009(3):41.

[3]陈付坤.常见鱼病防治法[J].科学种养,2011(6):48.

[4]薛玉华.夏季养鱼的强化管理环节[J].新农村,2009(6):23.

[5]郭银环,石国志,赵双燕.夏季池塘养鱼管理技术措施[J].河北渔业,2010(5):38.

[6]冯国明.夏季高温季节暴发性流行鱼病的防治[J].水产科技,2011(4).

上一篇:黄颡鱼的套养技术 下一篇:园林建筑人文氛围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