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立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3例观察

时间:2022-06-21 03:31:44

摘 要 目的:评价黛立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0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分为两组,每组53例。治疗组口服奥美拉唑20mg,每日1次,莫利5mg,每日3次,黛立新,早晨、下午4点各服1片。对照组53例口服奥美拉唑20mg,每日1次,莫利5mg,每日3次,疗程为2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效率明显尤于对照组(P

关键词 黛立新 功能性消化不良 奥美拉唑 莫利

材料与方法

对象:本组功能性消化不良(FD)106例病人均为2003年4月以来消化科门诊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男19例,女34例;年龄18~72岁,平均37.1岁。对照组,男20例,女33例;年龄24~70岁,平均36.3岁。

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标准:①上腹部痛、腹胀、早饱、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上腹部症状至少持续4周,或在12个月中累计超过12周。②内镜检查未发现溃疡、肿瘤等器质性病变,亦未发现食管炎。③实验室、B超、肝功能检查排除肝胆胰病变。④无糖尿病、肾脏病、结缔组织及神经肌肉等疾病。⑤无腹部手术史。

给药方法:①治疗组:53例患者均口服奥美拉唑20mg,每日1次;莫利分散片5mg,每日3次;黛立新又名黛安神,早晨、下午4:00各服1片。疗程2周。②对照组:53例患者均口服奥美拉唑20mg,每日1次;莫利分散片5mg,每日3次,疗程2周。2周后分别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治疗期间症状完全改善;②良好:症状缓解但有时感轻微不适;③改善:症状仍存在,但有所减轻;④失败: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除失败外均视为有效。痊愈、良好及改善之和为总有效。

不良反应:治疗组发生头晕、轻度嗜睡1例,对照组发生肠鸣2例,两组反应均较轻,且呈一过性,均未发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

结 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讨 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国内占胃肠专科门诊1/3以上,西方国家患病率高达20%~40%。约50%病人有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经胃肠动力药物治疗仅部分病人症状得到控制或缓解。

FD是临床常见病,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病因多种,目前认为[1,2]:与胃肠动力失衡、内脏感知过度,精神心理障碍、胃酸分泌异常、胃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激素(MOT、CCK、SS、NO)异常等有关。常规应用促动力药,黏膜保护剂、抑酸剂、抗Hp及中成药等治疗,可使部分病人得到缓解。但有不少病人常规治疗无明显疗效而辗转求医,花费很大,严重影响工作及生活。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显示,FD亦与精神因素有关,并有学者提出“生理-心理-社会”的发展模式,强调身心两方面的因素,以及神经、内分泌的中介作用和个体化的发病机制[3]。同样亦有研究认为FD与脑-肠功能调节紊乱有关。脑-肠轴是由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介导,受精神、心理因素调节的胃肠道和脑之间的一个双向整合系统,脑-肠轴异常可导致胃肠道对各种应激运动反应增强和内脏敏感性增高。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较多FD患者或多或少存在睡眠障碍,精神紧张,植物神经兴奋,疲倦、乏力,对其所患有的症状过于担心等抑郁、焦虑症状。戴氏等[4]对53例FD病人问卷调查,认为FD胃肠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心理健康、个性特征及负性生活事件有关。消化不良症状和抑郁、焦虑情绪、心理因素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故经久不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对于这类病人,单纯用动力药和小剂量质子泵抑制剂,往往效果欠佳,长时间治疗反过来又给病人增加了压力,加重抑郁、焦虑症状。

精神心理因素异常与FD相关,抗抑郁药为治疗FD开辟了新的途径。黛立新是小剂量氟哌噻吨(0.5mg)与小剂量美利曲辛(10mg)的合剂,美利曲辛为一种新的三环类抗抑郁剂。前者主要作用于突触前膜多巴胺自身调节受体(D2受体),促进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使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加;后者可抑制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的再摄取作用,提高了突触间隙单胺类递质的含量。二者综合作用,可提高突触间隙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含量,从而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抑郁和焦虑症状。对FD病人在相应治疗基础上加用黛立新,随着抑郁、焦虑症状的迅速改善,患者上腹部疼痛、早饱、餐后腹胀、嗳气、恶心、反酸等FD症状迅速减轻。黛立新见效快,3~5天有效,7~10天效果显著,而且不良反应少,尤其适用于常规治疗无效的顽固性FD。

通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黛立新治疗FD的观察,具有见效快、疗效稳定、药价较低廉等优点,是目前治疗FD的较理想的方案,尤其是经常规治疗无效的顽固性FD。治疗中需注意的是,黛立新停药前应逐渐减量,以免精神因素在突然撤药后反复。

参考文献

1 萧树东.功能性消化不良.江绍基,胃肠病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52.

2 司新敏,罗和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的基础研究.国外医学消化系统疾病分册,2003,23:41.

3 朱荣申,杨素封,邵慧明.黛立新治疗躯体疾病伴发焦虑及焦虑抑郁症状的双盲对照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8,24:34.

4 戴晓玲,刘检平,刘晓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临床消化病杂志,1999,11:83-84.

上一篇: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复发与高血压糖尿病相关性观... 下一篇:诺和锐30治疗2型糖尿病60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