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如何从写作的角度讲解课文

时间:2022-06-21 09:52:00

小学语文如何从写作的角度讲解课文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思想教育、思维训练、扩充知识和提高识读说写水平等多重任务。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历来是其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尤其是新编小学语文教材,比原来的教材大大增加了作文内容,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该重视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不只依赖课后基础训练中的作文(包括说话、写话)练习,还应该在讲读课中增加一个写作的内容。这是因为,教材中的课文就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从写作的角度讲解课文不同于传统的讲读方法。传统的讲读方法一般没有一个特定的角度,从头到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挨到什么就讲什么,一会儿归纳段落大意,一会儿分析词句,一会儿启发想象,一会儿又进行思想教育。从写作的角度讲解课文则只谈为什么这样写,而不及其余。这样可使学生对作者的运思用笔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整体的把握。要从写作的角度讲解课文,并讲得深入透彻,这需要教师在写作方面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同时还要刻苦钻研教材,要把教学参考资料真正当作参考,而不是代替教案去照本宣科。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写作 讲解课文

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思想教育、思维训练、扩充知识和提高识读说写水平等多重任务。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历来是其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尤其是新编小学语文教材,比原来的教材大大增加了作文内容,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该重视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不只依赖课后基础训练中的作文(包括说话、写话)练习,还应该在讲读课中增加一个写作的内容。这是因为,教材中的课文就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

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尽管课文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来说难以模仿,但“取法乎上”,从中学习作文的规律是切实可行的。如果将学生的作文练习与讲课文割裂开来,学生就会“取法乎下”――去模仿一些小学生习作,那样,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必然在低层次上徘徊,甚至入错了门、走歪了路。

也许有人会认为,讲读教学在完成其它任务的同时,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会产生积极影响。是的,讲读教学中完成任何一项任务都会对完成其他任务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但是影响毕竟是有限的,而且是不确定的,只有分项专门突破,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本人多年的实践证明,在讲读教学中专门用一段时间从写作的角度讲解课文,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收效十分明显。

从写作的角度讲解课文不同于传统的讲读方法。传统的讲读方法一般没有一个特定的角度,从头到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挨到什么就讲什么,一会儿归纳段落大意,一会儿分析词句,一会儿启发想象,一会儿又进行思想教育……从写作的角度讲解课文则只谈为什么这样写,而不及其余。这样可使学生对作者的运思用笔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整体的把握。

要从写作的角度讲解课文,并讲得深入透彻,这需要教师在写作方面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同时还要刻苦钻研教材,要把教学参考资料真正当作参考,而不是代替教案去照本宣科。

就一篇具体的课文来说,怎样从写作的角度讲解呢?“兵无常势,文无定法”,一篇课文有一篇课文的特点,讲解课文也应当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尽管如此,探索出一条或几条基本思路也是必要的。下面就结合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称象》这篇课文谈点个人的浅见,供大家参考。写作文,首先要确认素材的价值所在,也就是要弄清楚素材中哪里是最有意义、最值得写的。讲解课文也应首先进行价值判断,即找出最有意义、最值得写的那一点。这一点就是整篇文章的生长点,全文就是由这个点前延后伸推衍而成的。《称象》这篇课文中最有写作价值的一点是“年仅七岁的曹冲提出了称象的可行办法”。这种办法在当时条件下可以说是再高明不过了。即使是一个饱学之士,或者是曹冲本人在成年时期,提出它也值得一写,何况曹冲当时“才七岁”,这就更有写作价值了。找到最有写作价值的这一点后,就要对这一点结合课文作一分析,也就是要分析全文的重点段第四段。这一段可分为两部分讲,一是讲作者是怎样介绍曹冲的,二是讲怎样写曹冲提出的办法的。写曹冲的关键处是“才七岁”三个字,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用心,可把这三个字省掉,或者把这三个字放在文章的第一段里,然后读一读,体会一下文章的表现力是否会减弱。讲作者写曹冲提出的办法,主要应让学生认识到其办法的高明和表述的条理性。

分析完重点段后,再分析上下文。这时上下文就比较容易讲解了。不过最好接着分析上一段,即向上逆向分析,而不宜先分析结尾。因为结尾既要承接重点段,又要回应全文,只有分析完上文才能对结尾作出全面解释。上一段即第三段,这一段主要写了官员们提出两种称象办法。作者旨在以博学多识的官员们与“才七岁”的稚童形成对比,以两种愚蠢的办法反衬曹冲提出的办法的高明。这样写,在行文上也多了些曲折变化,可以理解为这是作者为表现“又一村”而有意设置的“山穷水尽”。正因为有了第四段的内容,第三段中的事才有了意义,才值得写,而第三段又为第四段的内容起到了增值作用。

分析了第四段和第三段,再分析第三段,这时就很容易看到,第二段与文章的核心部分并没有意义上的关系,它只有结构上的作用。第二段又分两层,第一层描写大象,第二层写官员们的议论。第二层中官员们议论焦点是大象“到底有多重”。这一方面为下文曹操的发问作了铺垫;另一方面,在本段内它决定了第一层该怎样描写大象。作者没有描写大象那极富特征的鼻子、耳朵和大牙,而只是描写身子和腿,这是因为身子和腿与重量关系最大。

第二段开头描写大象决定了第一段末尾必须写“看大象”。第一段末尾写“看大象”就决定了第一段中必须介绍谁看大象和大象的来历,至于具体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大象则无关紧要,因此或省或略皆可。最后再分析文章的结尾。“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这表明曹操对曹冲的办法很满意,微笑也意味着曹操对年仅七岁的儿子如此聪明过人打心里高兴。这一句在结构上与第三段末的“直摇头”相呼应,同时也使下文的“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和称象结果顺理成章。

总之,小学生作文“入门须正”,要避免误入歧途,最好应当在讲读教学中揭示文章的写作规律,把讲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一点,从写作的角度讲解课文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很值得研究的。

上一篇:怎样让语文课开放而有活力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情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