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战略需要大思维

时间:2022-06-21 08:07:57

长三角战略需要大思维

在个别区域的经济繁荣和整个国家跨地区的平衡上举棋不定,将有可能牺牲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机遇

举棋不定将错失良机

尽管最近从整个中国的发展战略角度来讲,国家已经把长三角的地位提得很高,也出台了相应的提法和政策,但是仔细观察,在部分政策取向上还是模糊的,其原因在于国家有关部门总是在个别区域的经济繁荣和整个国家跨地区的平衡上有点举棋不定。

实际上,国家有关部门在追求区域平衡上有意无意地牺牲了东部发展的机遇。比如说,2008年上半年和前三季度的数据显示,中西部发展明显快于东部。就我所知,至少有三个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第一是行政审批手段。国家有关部门在用行政审批的手段平衡地区的发展。浙江某市发改委一位官员告诉我,同样的项目,中西部能够报批能够获得批准,但是长三角报批却可能得不到批准。

第二是土地审批。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重申了严格禁止跨地区的(实际上是跨省的)土地占补平衡。当然从中央政府的角度讲也可以理解,但是这样的做法,对长三角地区来说,严重影响到土地的利用效率。

在相关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中发现,如果一个城市距离上海、天津、香港这样的大港口越远的话,土地利用效率就会下降。过去十多年,也就是1990前后,这种地理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曲线还是比较平缓的,现在越来越陡。从大港口到距离大港口500公里的范围里,土地的平均利用效率可以下降50%。这个数据表明,经济规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果通过行政性手段来配置土地,可能会严重地降低土地利用效率。

第三是政策有意无意地限制了人口流动。虽然国家政策鼓励促进人口流动,但是在地方政府的做法中,户籍还是起了很大的阻碍劳动力流动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目前采取的对于人才流动的各种限制,对于商业环境的控制,包括政府对行业进入的管制,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上海和周围江、浙两省之间的市场分割程度在全国来说也是比较高的,这点尤其是值得我们重视。

长三角集聚潜力无限

如果要使中国在二三十年以后加入富国俱乐部,没有一个世界型的都市群,能不能实现?回答肯定是不能。如果我们二三十年以后想加入富国俱乐部,如果周围没有世界级的大都市,能不能实现?也一定是不能。

如果对这两个问题,我们已经统一认识的话,毫无疑问,这个世界型的都市圈,一定在长三角,这个世界级的大城市一定是上海。

拿上海和东京做一个类比,可以看到,上海太小了。东京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小东京,一个是东京圈。小东京,就是东京都的面积,是上海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它的常住人口是上海人口的三分之二。东京圈的面积,相当于苏州加上上海。而整个日本的平原面积,则相当于江苏省加上上海市的面积。这样算的话,大家可以想想,等到未来,长三角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日本目前的水平,至少江苏和上海,应该能够承载目前日本人口总量,那就有1.2亿多人口,如果再加上浙江的话,应该可以容纳2亿人口。

如果再加上江西、安徽的一些腹地,应该是3亿人口以上的水平。以此为参照,不管把上海和东京都比较,还是把上海加苏州和东京圈比较,或者将上海加江苏和整个日本的平原比较,二三十年以后,当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目前东京的水平,上海人口应该是2500万到3000万,这应该是中国拥有世界级都市群的前提条件。

从经济集聚的程度理论上来讲,都要求服务业的供给者和消费者在空间上距离短,那么,全世界的大城市人口都在继续增长的情况下,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上海要分散化发展呢?

未来要做好四件大事

整个中国应该把长三角的区域发展战略当作一个全国战略的一部分,在这个全国战略里,长三角发展需要做好四件大事:

第一,生产要素需要进一步自由流动。这个既指长三角内部省和市之间的流动,还有一层含义是跨区域的自由流动,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跨地区的建设用地指标再配置。至于用什么途径来实现,是可以再考虑的。还有就是更自由,更大规模的劳动力跨地区的流动。而且建设用地指标的跨地区再配置和和劳动力流动的方向相一致。

第二,政策协调层面需要进一步提高。长三角和珠三角差别在于,长三角涉及不同的省市,而珠三角以广东为主。长三角协调比较难做是因为涉及到很多个城市的谈判,所以最好要成立至少由副总理领导的协调办公室,如果这个协调办公室的职权小于市长、省长,是没有用的。

第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强区域一体化。比如上海往嘉定开的地铁就完全应该延伸到太仓。通过大量的跨地区铁路的运作,应该实现让周围的小城镇成为上海的后花园。另外,中国舆论在机场建设上有一个误会。其实,长三角大一点的城市都建一个机场也不为过。目前看来,可能机场投资利用率不高,但是我们要有战略性眼光,如果现在不在土地征用成本和劳动使用成本比较低的情况下把这些基础设施都建好,未来等到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上去了再做就晚了,而那个时候对机场的需求就很大了。

同时,在铁路、机场等硬件设施之外,长三角各个省区公共服务要实现一体化,为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打下基础,在这个方面,我认为长三角和上海要走在全国前面。

第四,在长三角未来的发展里,上海要有大作为。上海至少有两个方面是要显示出自己的气魄。

其一,是要勇敢放弃一些制造业,不能老是觉得上海要解决就业,就不能放弃制造业。如果上海周边其他城市的制造业不更快增长,上海未来的服务业,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就发展不起来。因为上海未来的服务业一定是服务于整个长三角和整个中国的,现在不逐步放弃制造业,未来就没有服务业的增加空间。

其二,上海要有一些气魄,要改变自己的经济增长方式。上海地方政府要下决心,对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发展中,凡是跟大脑联系紧密的行业,比如教育、医疗、艺术、传媒、出版等等行业放松管制。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发展中,用政府搞项目的方式来发展一定不行。工业化阶段的项目(比如基础设施),政府都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发挥其协调功能和规模优势。但是到了要用大脑、用创意的阶段,政府来搞就没有优势了。

上一篇: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下一篇:梁伟平:创业没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