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的震荡与盘整

时间:2022-06-21 06:19:42

行业的震荡与盘整

纺织业处境艰难

早在一年前,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国税总局等有关部门便开始酝酿新一轮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纺织业内对此也早有耳闻。但即便如此,当退税政策调整的确切消息出来之时,还是引起较大震动。竞争已经非常激烈的纺织业又将面临新的挑战。

在人民币升值和贸易顺差继续高企的大背景下,纺织服装业前景不容乐观。虽然上半年纺织品出口继续增长,但很多公司仍然背负着沉重的成本压力。从表面上看,出口增长迅速,主要产品产量也有接近两成的增长,但从单月的情况看,这一势头正在逐月减慢,而且已经导致企业平均毛利率下滑。某纺织行业上市公司中期报告显示,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以及贸易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报告期内其成本比上年同期增长70%。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年增长率在8%以上,推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两大力量就是出口与投资。纺织业是中国出口中的重要一环。广东、浙江、福建等地的纺织品出口企业,近年来受产能过剩加剧出口竞争、人民币升值、反倾销调查、贸易壁垒增加、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出口利润率持续下跌,仅仅靠价差已经无法保证赢利,许多企业都把出口退税视为赢利的最后途径,基本保证实现3%至5%的利润率。

此次出口退税率下调,对本已举步维艰的纺织品出口无异于雪上加霜,纺织业数万家企业近千万人的就业都可能受影响,无疑是对这个出口大户的致命打击。

目前,两大因素影响和制约着纺织业,一是由于国内纺织服装业以出口为主,受人民币升值影响,纺织品服装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二是此次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纺织服装业首当其冲,其成长性和盈利能力进一步受到挤压。随着国际需求预期减弱、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以及出口退税下调这“三座大山”来临,纺织服装业未来的压力不小。

此次下调出口退税率,短期内将迅速增加纺织服装行业的成本开支,给其经营带来压力。而如何在困境中寻求突破,正是我们所关心的。

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近日在大连表示,中国纺织业应加快技术结构调整,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努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提升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转变增长方式,以实现纺织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

国内众多专家呼吁纺织行业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必须淘汰一些低附加值且消耗能源的企业的时候,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毋庸置疑。

其实,在贸易摩擦不断的今天,企业应该开拓新的出口渠道,从而减少摩擦,并增强公关能力,尽量降低由于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成本;同时要积极转变经营模式,通过控制供应链来进行成本控制和提高竞争力。

行业发展新机遇

几家欢喜,几家愁。以大豆为例,中国对豆粕和植物油的出口退税从5%或11%上调到了13%。政府此举的目的十分明显,就是鼓励我国油脂压榨企业增加大豆压榨产品豆粕和豆油的出口。这一重量级的利好消息一经呈现,就已经对盘面产生了良好的刺激效应。目前虽然我国是豆粕和豆油出口量相对于产量较小,但随着中国油籽压榨行业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油和粕的出口快速增长也将会成为可能。故该项措施有利于国产大豆走强注定无疑。

再看钢铁行业,研究人士分析,钢铁行业目前正处于盈亏平衡点上,降低出口退税率对钢铁行业最为敏感。

大批钢材出口退税率减少3个百分点,部分有色金属出口退税率分别减少8个、5个和2个百分点,增加了这些原材料的出口成本,将有可能使其中的部分原材料转入国内市场,促进国内市场原材料的竞争,从而降低国内原材料的价格,尤其是铜和铜材出口退税率由13%降到5%,出口将受到影响。铅酸蓄电池出口退税率从现行的13%降至0%,并列入禁止加工贸易出口商品目录,将对该行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有利于促使企业从环保入手寻求出路。

但站在机械行业的角度看,钢材的价格导致机械行业的成本会下降,而一大批机械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由现行的13%提高到17%,更为扩大出口提供了良好条件,本届广交会头两天机械及设备成交1.4亿美元,增长21.6%。

此次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主要对高能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产品及资源性产品全线调整。这将对有色金属行业的结构调整带来一定影响,尤其是出口数量较大的大型企业受影响最大,而且对国内市场的产品价格也会产生影响。

增值产品求生存

面对货币升值和出口退税的减少,企业怎样来规划未来?当然,会有部分竞争能力较弱的企业被淘汰出局,但这也是必要的。淘汰部分过剩的产能,也是约束投资过快增长的方式之一。中国政府和人民,没有理由付出超常的代价,去补贴外国商人和消费者。如果人民币升值和减少出口退税能够拉动出口商品价格的上涨,那中国人将从这样的政策中获益。

目前,企业间的价格竞争,已经使中国经济陷入恶性循环。不仅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而且使企业员工的收入受到压制。这不仅不利于中国消费型内需的增长,而通过货币升值和减少出口退税,强行拉高出口价格,使中国外贸走出窘境。

此次退税政策调整还涉及很多行业,对于被限制的行业而言,要消化政策调整所带来的影响,恐怕非一朝一夕之功。政策调整之下,企业需要寻求新的应对之道方可求得生存。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只有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逐步摆脱单纯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提高产品附加值,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生存之道。

相关链接

出口退税政策回顾

1985年3月,国务院正式颁发了《关于批转财政部〈关于对进出口产品征、退产品税或增值税的规定〉的通知》,规定从1985年4月1日起实行对出口产品退税政策。

1994年1月1日,我国改革了已有退还产品税、增值税、消费税的出口退税管理办法,建立了以新的增值税、消费税制度为基础的出口货物退(免)税制度。

1996年,由于财政原因,中国政府将退税率分别降为3%、5%和9%。

1997年开始的亚洲经济危机造成中国出口大幅度下降,政府从1998年开始逐渐将出口退税率调高,出口商品的综合退税率由原来的6%提高到15%。

2002年,对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外贸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出口退税全面实行“免、抵、退”税办法,企业可以直接得到出口退税带来的实惠。

2003年由于经济局部过热,出口欠税严重,政府将出口退税率由15.51%调整到12.51%。

2003年10月14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通知:自2004年1月1日起,对出口退税机制进行结构性调整,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

2006年1月1日起取消多项皮革类原材料的出口退税政策,并下调了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被取消出口退税类别最多的是皮革类原材料,包括生毛皮、蓝湿皮、湿革和干革,这类原材料多被使用在服装鞋帽等产品的制造上。

上一篇:广交会更名期待“名至实归” 下一篇:印度经济特区不够“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