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老人踩耳十余载

时间:2022-06-21 04:19:13

花甲老人踩耳十余载

清晨,当和煦的春风透过阳光吹遍无锡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开始了又一天忙碌的生活。无锡公花园的东门外依旧聚集着一些手艺人。其中有一位老人在踩耳,老人衣着简陋,工具箱也很落伍。但是,他的很多客人的话让我们触动,“我在这儿掏了十年耳朵。”简单的言语中,我们感受到了老顾客对手艺人的肯定和赞许,这是普通的百姓生活。

但老人和继承他的技艺的儿子们都同样对生活有着梦想。他们想开个店,我们看到了老人和其儿子对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渴望。我们把他们对生活的愿望客观、公正地记录了下来。

一辈子靠手艺吃饭,心里塌实。无锡公花园边踩耳15年的兴化老人刘凤宽有对这辈子的理解。

这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18岁开始在兴化安丰拜师学艺。“村里很多人都会理发,学了手艺可以生活。”在花园东门外,老人正在忙着给一名顾客踩耳。老人有些瘦弱,手指很细,手掌和指甲看上去非常粗糙。但是,这双手,拿起他自己制作的一把踩耳工具,却立刻活了起来。

无锡市中心的路边,行人不时走过,几许喧嚣和汽车喇叭。顾客坐在一张用了很多年的老式椅子上,闭上眼睛感受摇曳的阳光和老人的细心。老无锡人,不陌生这样一个定格了15年的风景。

用自制约直径半厘米的刮刀先简单清除耳朵里细碎的汗毛,用竹签和铜丝嫁接一起的软铜丝轻轻试探,用踩耳专用的工具开始清理耳内污物,用特制的毛刷进行扫尾。“两只耳朵踩下来,需要半个小时呢。”70岁的老顾客赵老伯说。但刘凤宽年龄大了,眼睛看不清楚。他发挥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把应急灯和矿灯嫁接在一起,做成了一个可以挂着脖子上的专用工具。每天清晨,他就带着用了几十年的百宝箱和这个看上去有些奇怪的“探照灯”开始一天的“生意”。

生意也是他的工作,老人每天努力精益求精。一名家住火车站的市民说,“(踩了)好多年了,很习惯了呀,一周不来挖都会痒,都会不舒服。三元一挖,也不贵,值了。”其实,这只是路边的一把椅子,一个小摊点。说到自己的小摊点,老人非常坦然“不就是这样的啊?”

老人的儿子刘建、刘坤,90年代末举家来到无锡和父亲一起踩耳。“我开过理发店,也打零工,后来开始做这行。”老刘的儿子们做起活来很细心,他们很小便跟着父亲学手艺,讨生活并辗转南北。

刘建忙碌之余,憨厚一笑,“我的儿子以后就不会做这个(手艺)喽。”刘建的儿子11岁,在无锡上学。他介绍说,其妻子目前在打零工,他跟着父亲摆摊,一家的收入基本可应付生活所需。

和老刘不同,刘建有自己的想法“来掏耳朵的人已经不仅是老顾客,年轻人也有很多。”他说现在年轻人都会享受,他相信自己的技艺可以很好地让顾客感受到惬意,“摆摊总不是长久之计,有个店就好了。”但是“有个店”还只是刘建的一个设想,“崇安寺改造后,店面贵得很,实在承担不起房租啊。”

有理想不是坏事情,不能很快实现可以当作努力的目标,刘建觉得很自在,总是憨厚地笑笑。他觉得不需要迁就什么,和老刘一样,他很坦然,“我在凭手艺吃饭。”他有很多机会去打工,多挣一些的钱,但是他没有,并非刻意,只是这样很自由。

有着华夏第一园之称的公花园是老无锡人休闲的城市客厅,更是一个无锡民情的集散地。之前很多年,老刘都是带着儿子们在这里摆摊踩耳。而后,城市规划调整了,他们被迫离开了花园,被迫挤到了花园外的路边。再后,也有其他的手艺人加入了他的行业。“江湖人。”一位手艺人这样给自己定位。江湖圈有自己的人际关系,但是老刘的生意看起来依旧红火。除了生意,很多时间父子三人闲坐路边,除了想着孩子们的学习和每一天的生计,更多时候,他们总是抬头望着不远处的高楼,试图读懂这个别人的城市。

上一篇:高位截瘫不自弃顽强拼搏见奇迹 下一篇:爱上肚皮舞的时尚奶奶